白相东, 博士,讲师,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现任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教研室主任。2010年来校以来主要教授《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晶体光学》等理论课程和《地质读绘图实践》和《地质学教学实习》实践课程。先后获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地质技能大赛获得野外技能组一等奖,并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工作态度端正,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作为地质学教研室主任,他专注行业,求真务实,勇于改革,极尽所能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防灾减灾人才。他就是地质学教研室专任教师白相东。从事教师行业九年以来,立足教研一线,不断努力探索如何做好一名优秀专任教师。
“严谨创新,保证教学质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大学生。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待增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何能够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如何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白相东深入学习地质学高等教育内容,先后申请并完成《构造地质学》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以及相关内容校级教研课题,力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将大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溶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学生的成绩提高,课程满意度的提升,教学效果在稳步的攀升,获得了2015-2016教学质量优秀奖。
“专注行业,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地质学专业作为一个基础性学科,在新时代下培养人才的观念的改变迫在眉睫。如何改?怎么改?这是一个问题。多年支部工作经验帮助了他,高校培养学生应该是当前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白老师广泛的调研国内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大纲,学习近期国家方针政策以及重要讲话,多次进行行业专业论证,修订2018版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之前版本,地质学专业进行宽口径培养,专注于“大地学”方向,分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同时为了满足对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室层面的“每人一门课”工程。与培养方向对应实践教学也正在设计讨论之中。只有求变求突破,完成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保证地质学专业在“寒冬中”屹立不倒,走入温暖的春季。求变也体现在个人申请项目也从矿产研究转型到活动构造与地质环境。先后重点参与地震行业专项《鄂尔多斯大陆变形动力学研究》,地质环境相关横向课题三项,主持河北省教育厅《潮白河燕郊段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特征》与地震局教师基金《渭河盆地北缘口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个人博士论文《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活动性对地震灾害影响研究》,以及第一作者发表四篇与地灾环境相关中文核心论文。这些都透漏着白老师与时俱新的想法,强烈转型的决心。只有教师进步,把新的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引入教学之中,才能培养符合国家、符合学院培养思路新时代的防灾毕业生。
“亦师亦友,实践出真知”
白老师教学工作态度端正,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平时多与学生做朋友,平等交流,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在野外考察和科研工作过程中,仔细做好记录,拍好照片,将他们放在自己的教学课件中,采样带回实验室中供学生们观察。
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能一知半解,所带学生毕业论文内容,都是亲自带领毕业生通过实践实习采集数据认真完成,八年的暑假都在进行实践考察没有休息,才会有八年七个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成果。鼓励学生参与个人的科研项目,并依托项目申请校级的学生的创新项目,共计作为指导教师申请到五个创新项目并顺利结题。尤其是带领2013级李开玉与2014级马旭东通过创新项目的支撑利用潮白河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发表一篇中文核心论文《潮白河下游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地层粒度特征》,这些成果都是白老师从野外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一步步认真指导离不开的。同时强调作为大学生,应“与时俱进”,加强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相关的实践工作,先后推荐二十余名同学在黑龙江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关于矿山修复、地质灾害等内容实习,为其后面的升学与工作提供很多的帮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白老师以身作则,以党员身份约束自己,在教研室老师中做好表率,同时用自己的经验经历为学生们铺好未来美好的道路。
编辑:刘统华 王春燕
排版:陈相斌
封面设计:叶国庆
校对: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