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手机持续震动,
但却没有想要拿起手机查看消息的欲望。
打开聊天记录搜索‘收到’,
跳出来的页面是不是也像小柯一样
满满当当地塞满手机屏幕呢?
在亮起的手机屏幕上看到
“@全体成员”
时脑中总要思量片刻,
“莫不是老师又布置啥作业了?”
“社团又有活动了?”
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扑面而来,
点开一瞧,果不其然!
于是默不作声,继续潜水。
这样的场景在大一同学们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刚步入大学的兴奋还未褪去,学习、社团和生活便让人乱了阵脚。干脆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个安静的“潜水怪”。
来自大一的小芳(化名)同学说:“其实回复一下群消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总有些时候想拥有自己的时间,群消息不断弹出令人烦躁,久而久之,回复群消息也变得困难了。”
小云(化名)同学抱怨道:“社团琐碎的事情太多了,一回复消息定会‘惹任务上身’我还是‘躺尸’为妙”。
要谈到最不想回复的消息,当属某宝盖楼和拼某多砍价,好几年都没联系的同学突然甩出链接求帮忙,后来逐渐发展为每天一次,好不容易捱过双十一,下次寒暄应该是在过年集五福的时候了,但这令人抓狂的操作小柯再也不想经历了!只好“闭目塞耳”。
同一个世界同一对父母,
你的爸妈是否也问过你这样一个问题:
“生活费还够吗?
还剩多少?”
这个问题在双十一这样盛大的购物节后
显得尤为致命,
不敢多说,匆匆回复:
“够了够了你放心。”
生怕露出马脚,然而一顿操作猛如虎,
红包只有两毛五,
我们不得不流下了贫穷的泪水。
更多时候是爸妈的关心轰炸,不厌其烦地转发各类标题浮夸的文章,和日复一日的平淡信息“吃了吗?”“下课了没?”或许我们早已习惯父母的嘘寒问暖,害怕他们总是无穷无尽的唠叨,总是用“在忙,等会说......”来搪塞;
有时候是思念的情绪溢出心窝,恨不得冲回家吃上一顿妈妈做的热饭菜,又怕生性敏感的母亲担心,故不多言。
一句回复并不难,班委及时传达老师的任务;学长学姐努力运营社团工作;父母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回应。
事实上,我们总有无数理由为自己辩解。群里信息不予回复,只是逃避的手段。敢于回复,接受社团任务可以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新的技能,结识新的朋友,在完成社团任务后获得满足感。
交流是纽带,连接着距离遥远的父母和我们。他们用无数的关心牵萦着我们,距离已远,心却未曾离开,如春风解愠、春雨润泽。
回复消息是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之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比起回复消息,人与人间距离的疏远不是更加可怕吗?
制作: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新闻通讯社
撰稿:施雅娟
排版:景 玉
责编:刘梓萱、孙翎婷
审核:陈 骁、赵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