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招生简章
学院简介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两大学科,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个专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2人,高级工程师1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教材46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水利厅科技进步奖等6项。
2017年电气工程学院荣获河北省优秀先进工作集体荣誉称号,目前拥有河北省工业机械手控制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1个、沧州市技术创新中心2个、与沧州供电公司共建电力培训中心1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一、电气工程大类招生
学制:四年 2020年计划招生:理科生240人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0人)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自我学习能力强,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各级供电公司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高电压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
专业特色与亮点:
(1)构建并实施了“校企深度合作,内外结合”的育人模式。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课堂内外、实验室内外、校内外教学活动相互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校企共创“一、二、三、多”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一实践平台”、构建“校内电力实验中心和电力培训中心”两中心;建立“教学、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落实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多交叉”的实践育人体系。
(3)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按照“全程贯穿、循序渐进、分层实现”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2.智能电网信息工程(80人)
培养目标:坚持“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求创新”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智能电网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电气、信息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在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市县级电网公司、传统发电和新能源发电公司、科研设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数字信号处理、智能电网工程、通信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发电。
专业特色与亮点:
(1)坚持服务于国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融合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秉承“重基础、强能力、提素质、求创新”的教学理念。
(2)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具备电气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二、机械工程大类招生
学制:四年 2020年计划招生:理科生180人
1. 机械电子工程(90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就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特点。可在机械、电子、模具、石油化工等十余种领域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开发等工作,以及技术经济分析、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
专业特色与亮点:
(1)紧密围绕学科专业特点,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打造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育人格局。
(2)以学生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职业为导向”,将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方法引入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注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3)以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教、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90人)
培养目标: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契机,以现代设计、智能制造技术为专业方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机械系统设计与智能加工制造相关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可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分析、优化及加工制造相关工作;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机械模具设计生产及制造相关工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CAD/CAM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现代设计方法、Solidworks三维设计。
专业特色与亮点:
(1)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为契机,以社会对于技术创新人才日益高涨的需求为导向,在秉承传统机械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技术和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为特色专业方向。
(2)建立了“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专业知识相结合,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相结合。
(3)形成了创新驱动的育人理念和专业培养特色,积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认同感。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