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6,第二十四天,骑行队到达葫芦岛,任务不重,但路上起伏较多,正常完成。距离校庆还有3天,回想一路上,点点滴滴,如在昨日。
骑行是我们致敬前辈的一种方式、一种形式,但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隔不断的那份真情,纯粹的,难忘的,母校情、校友情,这次因为骑行队,如使团一样,让几代人的情感串联起来,流动起来了。重走南迁路,重温历史,在沈阳第二天的座谈会是我们触摸历史最近的一次,燕大的校史不再只是一个路线图,而是能触摸到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讲,那天出席座谈会的除了前任会长轧钢63级张德奎前辈师兄,还有轧钢63级王悦贵、轧钢63级刁佩德、锻压63级寇洪财、轧钢63级李克敏、水机62级陈荆山师兄,这里水机专业就是1965年搬往甘肃的水利石油机械系,在这些前辈师兄口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学校一路的发展变迁,母校的几个重要节点他们都有亲身经历。看到这么多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的师兄,我们由衷的自豪,这是一批与共和国同步走来的前辈,而且是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看着他们欣喜的看着我们的眼神,我们也更懂得了什么叫传承,什么叫责任。
受丁玲老师委托,我向前辈师兄们介绍了我们骑行队成员。也如丁玲老师讲到的,94级王印斌师兄从曾经的懵懂少年已经变为行业翘楚的掌舵人,也让我们感到自豪,印斌师兄为接待骑行队安排的详尽周到,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手帐本,特别喜欢,于是我赶紧发挥做“记者”的职责,留下了师兄们的签名,我如获至宝。座谈结束后,张德奎师兄拉着几位63级同学要跟我合影,对我来讲,是莫大的荣幸,诚惶诚恐,又欣喜万分。惶恐的是作为一个晚辈对前辈的敬意,欣喜的是作为一个师妹我被历史选中,有了最深的体会。
张德奎会长的讲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我不去努力回忆内容,我觉得此时一切叙述都是苍白的,征得师兄的同意,把他老人家2018年毕业五十周年回燕大聚会时的文章发出来,给大家看,字里行间,我们去感受。相信每个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学校老师,还是广大校友都会有收获,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沈阳站是我们触摸到南迁路的核心的原因。以下是师兄的文章:
毕业50年回燕大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轧钢632班 张德奎
毕业50年回燕大,我们聆听了孔校长和两位老校长的肺腑之言,我的心潮无法平静,心中充满无限感慨,更有久久不能平息的亲切和感动。浓浓母校情、悠悠师生情,久久荡漾在我们的心田之中。
今年,是东重63级同学毕业50周年。可我们63级与东重结缘、同学之间相识相知,确已有整整55年了。今天,我们平均年龄75岁的55名学子和家属,怀着对东重的深情、对燕大的向往、对老师的崇敬、对同学的思念,从四面八方云集燕山大学,目的——就是为了寻根、感恩,共叙母校情、共叙师生情、共叙同学情。
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回忆50年前大学生活的难忘岁月,一起品味毕业50年的风雨人生。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55年前。1963年,306名新生被东重录取。刚满20岁、怀揣梦想的我们,奔向嫩江畔的红色之岸求学。曾记否,入了学,我们吃在脚手架未拆的礼堂,住在学院唯一的宿舍楼。银灰色的教学楼,是我们求知的殿堂。物理化学高数、画法几何制图、理力材力原理、零件金属工艺,是我们必修课。每当做完高等数学作业,我们都会长长伸个懒腰;每当画完制图草图,就会去水池边洗把脸。是东重的良好校风,培养了我们勇于追求、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新年晚会,吹打弹拉好不热闹。元旦吃饺子自己包、自己煮,用脸盆端上,几分钟就一扫而光。期末考试学生们一个个走进考场,抽取试题一问一答,虽有胆战心惊、却又对答如流。考完最后一科夹个行李卷直奔富拉尔基车站,飞奔回家去了。入学第二个月,庆祝东重建校五周年,记忆特别深刻。哈工大高铁副校长鼓励东重青出于蓝胜于蓝,马西林院长展望学校未来五年发展前景,使我们对这所部属重点院校充满更多期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我们又多了一分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1964年1月27日,63级全体学生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军训,武装部长赵万仓亲自指挥。半夜三更紧急集合,单兵教练穿越坟场,部队官兵协助训练,汇报表演真枪实弹。军训,我们学到了解放军“三八作风”,锤炼了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这些则成了我们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年6月,水机系135名学生和全系教师迁往甘肃工大。
1964年、65年,是我们在东重学习最为珍贵的两年。雄厚的师资力量,给我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真刀真枪的金工实习和轧钢实验室劳动,培养了我们受用一辈子的动手能力。我们不仅是求知欲望极强的学生,也是东重艰苦创业的建设者。学院南操场,我们曾挥锹挑土参加修建,靠西墙那片土豆地,有我们亲手种植的白杨。自己校园自己建设,铸就了只有东重学生才特有的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
由于遇到文化大革命,我们的毕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动荡中离开学校,分配到了工厂,我们的身份由大学生一下子变成“臭老九”,入厂教育上公然讲“只许你们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工作服都有差别,工作分配更是简单,47名男同学统统被送到铸钢、铸铁车间改造。幸好我们是东重培养出来的硬汉,是学校锻造了我们有一股不畏艰难困苦的拼劲,和说干啥就干好啥的韧劲,没出多长时间就获得工人师傅好评。加上我们识图纸、懂工艺、动手能力特别强,很快就能带徒弟工作,成为车间主力。没过几年,多数同学被抽调到技术部门。在专业岗位上,他们或设计新产品、发明新工艺,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或编制行业、企业标准,或填补空白、荣获科技进步奖,东重毕业生迅速成为工厂发展的顶梁柱。铸钢铸铁各留下一名同学,也当上中层干部。身份变成知识分子的我们,这回算沾上知识分子的光了。
1988年,东重建校30年,63级校友毕业20年,多数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返校。阔别20年的主楼、宿舍、食堂、礼堂、金工厂,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流下热泪。有的同学走进宿舍,专门到上铺躺躺,寻找学生时代的快乐;有的同学非要到食堂吃吃,回味学生时代的饭香;许多同学跑到141、253、433大教室,坐坐那长条椅,摸摸那老课桌,凝视着大黑板,仿佛又听到老师的讲课声。不少同学回到东重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校门前,面对教学主楼深深地鞠上一躬。校庆期间,东重又描绘了一幅南迁秦皇岛建分校的发展蓝图。
1995年,燕山大学搬迁建校10周年,许多东重毕业生也是第一次来燕大。学校领导的亲切接见,我们无比激动;看见熟悉的老师,心情特别欢畅。不少同学慷慨解囊,至今他们的名字依然篆刻在燕大主楼的墙上。
2005年,燕山大学成立校友办公室,我们这批东重毕业的校友也有了着落,毕业37年、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游子们,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家。这次,我们又流泪了。
现在,沈阳还有轧钢63级同学21人,不仅每年春节要携夫人欢聚,谁家有大事小情同学们都要赶过去。外地同学来沈阳要聚,学校老师来看望我们要聚。毕业40年我们聚,入学50年我们聚。如今毕业50年了,我们又怎能不聚,而且怎么能不到燕大来欢聚呢。
今天,在我们毕业50周年的时候,重返母校,就是要向母校报告,您的学生没有给母校丢脸,我们是母校的光荣,我们是母校的骄傲。毕业50年了,我们可以无愧地对母校说:我们始终秉承了一颗感恩的心,从来没有忘记家庭、母校、国家对我们的培养;我们始终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从来没有忘记上大学时给自己确定的成为有用之材的志向;我们始终承受了历史的考验,从来没有忘记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燕山大学,起源于哈工大,又得益于东重的真传,她那辉煌的业绩令世人瞩目,我们为母校骄傲、为母校自豪。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哈工大是我们的魂,永远不会忘记东重是我们的根,更不会忘记燕山大学的传承和光大。虽然我们老矣,但还是愿意和母校一起,共同努力,不懈追求,祝燕山大学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2018年6月12日
●
个人简介
张德奎,锻压专业63级,沈阳校友会第一任会长,身着50周年毕业纪念文化衫。
文案:张德奎 张文婧
图片:张文婧
编辑:郑泽宇
初审:褚玉晶 蔡常山
审核:逯宝峰 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