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查看更多
不要让孩子未来埋怨你,现在没有逼他坚持。
鲁尼快5岁时,经过慎重考虑,多地走访,我给他报名学跆拳道。 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可是,上了两个月后,开始不耐烦了。一天晚上,他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为什么啊?”“我不喜欢练跆拳道!”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他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继续闹,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我告诉他:“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渐渐变了。 我渐渐发现,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要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学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2017年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影片中的爸爸曾是个前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后,这个父亲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赢得世界级金牌,却没想到妻子只给他生了四个女儿。
他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灭,直到某天忽然发现,有两个女儿遗传了自己的天赋——和邻居男孩打架从来没输过,每次都是对方鼻青脸肿,自己像没事人一样。
于是,他决定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为摔跤运动员,并对她们进行了残酷的训练:
每天早上五点钟,要求女儿开始起床训练;
再喜欢也不能穿长袍儿,得穿男孩儿似的短裤;
逼着女儿剪掉心爱的长发......
通往冠军的路上自然充满了艰辛,女儿也有过埋怨和泪水,但是在父亲的坚持下,这种苦累让女孩儿越来越勇敢,坚强,自信。
也正是父亲的强迫让她们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最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只要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家长的“逼迫”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 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这使女儿一下热情骤减,就在她要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听完这番话后,她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练起了钢琴。后来,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流畅,而且也开始对其他乐器产生了兴趣。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很多时候,有限的认知和人生阅历,使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是值得坚持的,作为父母,有责任教导孩子分辨是非,把握方向,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而不是让放任害了孩子。
老家有个亲戚,兄妹四人有三人考上大学,唯独他当初因嫌学习辛苦,初中未上完就不肯继续学业,选择辍学在家务农。
成年后,看到其他兄妹生活安定而富足,自己却终年劳碌活的艰辛而卑微,他不由将怨气撒向父母:你们当初为什么不坚持让我上学呢?我是年少不懂事,你们怎么能由着我呢?
面对儿子的埋怨和质问,父母无言以对。
当初遵从了孩子的一个不理性的决定,却让孩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这份内疚让任何人都难以释怀。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
不要让未来的孩子埋怨你现在没有逼他坚持,折腾未来的你。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的这段话在年轻人听来,会有一种自己曾经可以做却没有尽全力去做的后悔感。
在做父母的听来,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我们知道,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孩子在学习的初期是兴趣引发的,然而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必然会遭遇瓶颈,兴趣就有可能变成折磨,意志薄弱的孩子很容易选择放弃。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在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人生把握方向的时候,给一些建议、引导和鼓励,让孩子懂得学习和坚持的意义,懂得从时代飞速变化中,吸取必要的能量,并牢牢牵着他的手,带他去摘取成功的果实。
而不是听之任之,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正如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的那样:
“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的潜能。
希望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能量。
想看更多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站,石家庄画室小编为你推荐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