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廖垣 静静
承续江南人文传统
践履民族文化精神
塑造时代创新人才
拓展中国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五学科 十+学院」格局
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根据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专业发展需要,深化院系结构调整,强化学科发展根基。
目前已形成:
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艺术学理论五个特色型视觉人文学科群;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
以及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社会科学教学部、公共体育部四个教学部的总体布局。
— 美 术 学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和书法系。
学院以“画学宗脉,书道首望”为建设目标,以“克绍前修,艺合于道”为建设理念,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其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中国传统艺术谱系中最为悠远绵长的人文基因。
学院具有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科优势与学院力量,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国内中国画与书法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当代新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元本基石。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在秉承中国画系与书法系优秀教学传统的同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精神,倡导“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教育宗旨,以“宽口径、高层次”为教学定位,以“两端深入、多元互动”为教学思路,以研究所和实验室建设来落实“传统优势学科高点”的学科建设策略,构筑具有鲜明国美特色的中国画学和书学的学术构架,营造人才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成人之境。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沈浩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沈乐平
中国画系
中国画系是以研究中国绘画创作为主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秉承潘天寿倡导的“高峰意识”,以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建构起一套完备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
现设有中国人物绘画、中国山水绘画、中国花鸟绘画三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中国人物绘画方向:
人物素描、速写、白描、工意笔临摹、写生与创作,诗词题跋等。
中国山水绘画方向:
山水相关题材的临摹、写生与创作,诗词题跋等。
中国花鸟绘画方向:
花鸟相关题材的白描、工意笔临摹、写生与创作,诗词题跋等。
系主任:张国民
副主任:刘海勇、花俊
书法系
书法系始于1963年在全国首创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独立成系。该系坚持研究传统、弘扬传统的道路,固本培元、借古开今,强调国学基础,注重学术品味,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和鲜明教学特色,在国内外高等书法教育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书法系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现设有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篆书临摹、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草书临摹、篆刻临摹、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古文字学古汉语、书画题跋、金石学、文献目录学、历代书论、历印论、中国书法史、中国印学史、书法教育史、日本书法史、书法美学等。
系主任:沈浩(兼)
副主任:沈乐平(兼)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下设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筹)。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为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
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以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
绘画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方利民
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
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
油画系
油画系的前身,为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之初的西画系。1954年,学院正式成立油画系。长期以来,油画系立足于全球境域中发展着的油画艺术传统,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重视油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通,重视基本技能与探索精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今天,特别基于大绘画时代对于油画专业艺术教育、研究和创作的全新要求,油画系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持续优化工作室教学,积极增强油画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教学融通的改革,努力建构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的“三环”结构方案。
同时,着眼于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根本问题,从现实主义精神深化、中国精神融合、具象表现绘画等诸多角度,展开油画教学实践、研究创作的思想与方法建设。既关注绘画本体,又兼具国际视野,以探索油画艺术前沿发展的高点与亮点,持续引领大绘画背景下的油画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历史与主题性绘画、新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及综合绘画五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油画专业技法与材料研究实验室。
系主任:何红舟
副主任:赵 军
版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版画系正式建制于1954年,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展开版画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机构。
长期以来,版画系始终坚持“以革命文化为其策源,以本土传统为其培养,以版画技术为其基础,以民族担当的使命重负和中国精神的活化重建为其旨归”的学术方针。特别在今天以“后印刷”为主要专业症候的时代背景下,版画系积极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强调以文化的多元化格局和国际化视野为依托,紧紧围绕“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这一重点研究方向,通过版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优化工作室教学与“三环”结构方案,持续加强版画实验室的国际化平台打造,以研究并构建一种基于大绘画学科背景的、有效链接版画基础研究与创作研究的、具有深层专业融通与互动内涵的学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版画造型能力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拥有独立版画创作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与创造型专门人才。
版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民族性版画、新现实版画、表现性版画和复合性版画四个专业教学工作室。同时建有涵盖了平版、凹版、凸版、漏版、综合版以及传统木板水印等各专业版种、配备国际一流专业设备的大型版画实验室。
系主任:蔡 枫
副主任:于 洪
壁画系
壁画系起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1年筹建,2002年正式设立壁画专业。2007年成立壁画艺术系,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壁画系调整至绘画艺术学院。
壁画系以工作室教学为平台,以实验室教学为特点,建立注重方法论与动手能力的研究型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在大绘画语境下,壁画系紧紧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究与创作”这一重点研究方向,以图像学为基础,以现当代艺术成果为引领,以媒介与材料学为本体,积极探索公共场域中的宏大叙事和纪念性绘画表现;注重实验型壁画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新应用;踏实研究壁画创作的程序和制作方法;传承东方经典壁画法理和技艺。活化传统、创新形式,打造融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研产平台。
壁画系现设有大型纪念型叙事性壁画创作与东方壁画创作两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包含了中国传统干壁画、欧洲湿壁画、坦培拉绘画、陶板壁画、马赛克镶嵌、岩彩、分层壁刻、彩绘工艺、复制与修复等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壁画材料媒介及技法实验中心。
系主任:梁 怡
副主任:李文东
综合绘画系(筹)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是国内率先以综合绘画为方向的现当代绘画实验教学系科。它以1994年成立的综合绘画工作室为发端,2000年改工作室为系,2003年拓展专业更名为综合艺术系,2010年并入油画系,2015年并入绘画艺术学院再次更名为综合绘画系。
二十年来,综合绘画学科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教学主旨,拓宽学科与媒材界限,注重中西艺术传统与现当代比较研究与转换的探索,培育当代绘画教学的新体系。今天,综合绘画系将在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的背景下,构建综合绘画方法论体系,建立工作室、研究所与综合材料实验室的“三环”教学与研创结构,深化东方艺术精神与创作的融合,拓展媒介与观念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广度,培养跨文化、跨学科、跨维度的综合多元新态势下的综合艺术人才。
综合绘画系下设两个工作室,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观念与形式的语言研究、材料研究与实行转换、传统艺术的当代再现、线性语言的表现与重构。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现设有雕塑系、公共空间艺术系、纤维艺术系三个系,其中包括十个工作室,十个实验室,八个研究所,由此形成教学、实验、研创的三环一体的结构,目的是以生为本,推行研究互通、教学融通、资源优化、关系顺畅,发挥学院整体的教学力量,促进一专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营造出学院的优质学术环境。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由历史悠久的雕塑系和新兴的公共空间艺术系组建而成。它建立的背景正是中国艺术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铸历史之人文精神、塑民族之灵魂、创造时代造型、弘扬人性正能量是它最根本的艺术使命。
审视未来艺术发展潮流,发扬我院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优秀学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将探索“东方精神”作为学术建设的新内涵,延展并构建本专业的“东方学”学科理念,研究探索其在教学、实验、研创和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杨奇瑞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龙翔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班陵生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沈烈毅
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建于1928年,是中国最早的雕塑教育实体。雕塑系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努力营造“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清晰的学术脉络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术成果丰厚,雕塑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为雕塑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世纪以来雕塑系坚持“两端深入,传承创新”的治学态度,重视专业基本功和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实行基础教学和工作室教学两段制教学模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面完整的培养体系。
现设有具象雕塑、跨界雕塑、木石金火雕塑、东方性雕塑四个工作室;以及雕塑造型基础(全院共修)、木石金火(陶、小型铸造)、综合材料、放大制作(全院共用)四个实验室。
目前雕塑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互补、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恪守的学术品格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继续弘扬中国雕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能量,以“东方学”为新的学术拓展研究,探索雕塑艺术的东方精神,并建构教学、实验、研创、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
主要课程:
素描、泥塑、实验室技术基础、中外雕塑史、泥塑写生、具象雕塑形式研究、专业阅读、专业创作、空间解构与重组、物质与形体、观念与创作、材料与工艺 、材料与构造、阅读与写作(或原文翻译)、个案分析 、创作札记 、身体与物体、身体与空间、空间书写—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
系副主任:余晨星、钱云可
公共空间艺术系
公共空间艺术系设立于2002年,做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公共艺术教研机构,旨在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建立融艺术与人文、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公共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当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
现设有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景观装置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四个工作室;以及模型模具、机动装置构造与程控、虚拟艺术、光媒介与综合媒体影像四个实验室。
公共空间艺术系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新型优秀专业方向,致力于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人文、自然空间之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营造,将继续发挥跨界融合的学科优势,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引领和推动公共艺术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主要课程:
具象造型、抽象造型、虚拟造型、材料语言、空间艺术营造、机动装置、声音装置、智能景观装置、艺术工程设计、艺术写作灯光与建声、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公共设施艺术、地景艺术、公共艺术概论。
系主任:郑 靖
副主任:施 海
纤维艺术系
纤维艺术系是在国际当代艺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它以纤维形态的独特结构、表现语言和空间建构方式,形成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的艺术门类,并呈现出多维性、跨界性、综合性及开拓性的特质。作为中国美院多年打造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专业,它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推动纤维艺术的当代性和东方精神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同时也致力于纤维艺术在大众生活、公共空间中多样性的艺术实践。
纤维艺术的教学引入软雕塑与空间艺术的概念,将艺术与人文、造型与材质、传统与当代、城市与空间的学术理念纳入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深厚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纤维艺术表现与多样造型艺术手段,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上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现设有纤维造型艺术、纤维与空间艺术两个工作室;以及编织艺术、数字纤维两个实验室。
主要课程:
创意素描、编织与色彩、缝纫与拼贴、丝网印与染色、纤维与造型、软材料空间思维、软雕塑创作、公共艺术、纤维媒体、纤维艺术创作、当代纤维艺术发展史、当代艺术概论等
系主任: 施 慧
系主任助理:应歆珣
跨媒体艺术学院
▼
跨媒体艺术学院包括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两个实验教学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其教育宗旨是: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台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
学院致力于以培养兼具跨界整合能力和媒体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技术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
院长:管怀宾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李振鹏
三系科:
开放媒体系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学院的“后艺术”疆域。
媒介展演系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学院的“超艺术”前沿。
实验艺术系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打造跨媒体学院的“新艺术”板块。
五研究所: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以文化研究、社会思想、媒体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为知识基础,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基本视觉研究所
以艺术家的创作和研究为主导,面向互动性、视觉暴力、感官禁制等一系列等独特的艺术命题,进行感官实验和创作实践。
总体艺术研究所
以社会调研和自我工程学为基础,以造物、肇事、修身为路径,推动贯通身心、统合人我的“大计划”构造。
空间影像研究所
致力于在时间影像、运动影像之外,构造影像叙事的空间逻辑和结构方式。
网络社会研究所
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为思考背景,努力推动互联网环境、虚拟现实、网络生态、数字人文和数码客体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
两个教学实验中心:
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重点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 设计学 —
设计艺术学院
▼
设计艺术学院现设有视觉传达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
设计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该学院历史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上世纪50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1958年重新建立工艺美术系。1986年由工艺系分出环境艺术系。1996年由工艺系分化为视觉传达系、染织与服装系和工业设计与陶艺系。2003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
该院以美院特有的人文精神为主轴,以多元高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为手段,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时尚原创设计转型为旨归,以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创业型高端设计人才为目标。该院拥有染织与服装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研究院两个高端研究机构,在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实践与方法研究、设计色彩与城市规划研究等领域达到国内国际水平。所涵盖的设计艺术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
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陈肇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毕学锋
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晓芬
设计艺术学院网址:http://design.caa.edu.cn/
视觉传达系
视觉传达设计系由原工艺美术系装璜专业发展而来,1996年装潢专业独立为视觉传达设计系,该系是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和商业视觉营销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为专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科研单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现设有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多维设计、出版物设计四个工作室方向,拥有电脑图形实验室、印刷实验室和包装成型实验室。
主要课程:
图形语言、字体设计、设计编排、插图、标志设计、商业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 设计、海报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等。
系主任:陈正达
副主任:俞佳迪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由原工艺美术系染织科发展而来,1989年增设服装设计专业,1996年独立成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办染织与服装设计本科和硕士教育的教学研究单位之一。
该系下设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拥有缝纫、手绘和扎蜡染、针织、梭织、编织、电脑CAD、喷绘等工作室。目前已成为染织与服装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染织设计专业注重传统手工艺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以材料创意和工艺创新为导向。该专业关注技术、环境、经济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考量纺织品设计中的艺术、工艺、技术和产业的互动,培养染织艺术、纹样设计、服装面料设计等高级染织应用人才和染织创意人才,可以从事纺织品的色彩设计、纺织品开发和造型、纺织品管理和营销、咨询和评估、教学和研究等工作。
服装设计专业强调艺术创意与观念创新,通过设计理性逻辑思考与设计实践的多维多元互动教学,培养具有宽视野、活性与系统思维的创业型、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通过设计、 版型、工艺、营销与展示等多维链接,构建继承、创新与发展多元的价值体系模式,积极应对社会对服装设计多元人才培养的需求。
主要课程:
时装画技法、高级成衣设计、成衣设计(女装)、 成衣设计(男装)、基础立体裁剪、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 印花面料设计、织花面料设计、地毯纹样设计与应用。
系主任:陶 音
副主任:姜图图
工业设计系
工业设计专业最早设立于1993年,原隶属环境艺术系, 1996年成立工业设计与陶瓷系,2002年成立工业设计系。该系以面向社会需求、人文责任、后工业三要素为学科建设方向,以面向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产业、新领域、新问题为专业研究特色,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 培养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相关领域的设计与研究人才。
目前设有产品与移动(以交通工具设计为主)、产品与交流(以交互设计为主)、产品与居住(以家具设计为主)、产品与 休闲(以玩具设计为主)四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材料与技术(金、木、树脂 )、数字化技术基础、交互设计、产品语义学、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信息产品设计
系主任:陈斗斗
副主任:周 波
综合设计系
综合设计系成立于2003年8月,下设综合设计、会展设计和色彩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该系积极回应当今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越来越模糊和宽泛的设计诉求,培养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动态的活性思维、较高的理论素养,对多门类、多学科能够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性设计通才。通过独特的课题式教学模式和通识教育的途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型、策划型人才;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人才的培养。
综合设计学科强调人文关怀与整体设计的思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以综合性系统设计为主体,系统了解社会与人文、材料与工艺、功能与科技、环境与生态等学科广泛知识, 以实现解决现当代社会的多种需求;以系统设计思维为指导,不断深化跨学科、跨专业系统为中心的学习研究过程; 以设计市场为依托,掌握系统设计的策略性、针对性、实效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多样化的要求;以学科开放为理念, 自觉培养跨学科协作精神;以实现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为 目标,坚持对本土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的研究, 全力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综合多元的具有设计东方学精神的设计平台。
综合设计系涵盖若干专业的学科特点,又独立承担针对复杂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任务,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首创。
主要课程:
综合设计
形态语言、小型课题、专题区域规划 设计、实验概念设计、创意实践设计
会展设计
会展视觉空间、展示新媒体设计、会展设计管理、会展策划与创意设计、专题会展设计
色彩设计
色彩语言、色彩小型专题设计、色彩 调研法、色彩材料与空间形态、 色彩主题概念设计
系主任:成朝晖
副主任:董 奇
设计艺术学系
设计艺术系成立于 2005年11月,是在遵循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适应中国设计学科发展需要,经多年酝酿之后开设。
设计艺术系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包含设计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学、设计管理学3个专业方向, 主要培养懂设计、通理论、重创意、适应工作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以设计理论教学为本,兼及设计实践基础和设计应用教学。迄止2013年,已招收8届本科生, 10届硕士研究生,200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设计艺术学系自建系之日起,即强调以研究促教学,倡 导研究、教学和应用并重的办学理念,同时还创建了以3分实践7分史论为课时比例和课程内容的复合式教学结构。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不仅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为设计史论研究和教学的传统模式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设计艺术学系现有专职教师7人,均具博士学历或博士在读,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迄止 2013 年,已主持或参与完成、在研的国家和省部、市级课题,累计多达三十余项,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著作(含主编) 近四十种,获省、厅局级科研和教学奖十余项。
设计艺术系自 2012 年起,与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共建美术与设计史论基础部,该基础部教师由两个教学部门共同组成,设计艺术学系具体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系主任:郑巨欣
副主任:陈 晶
手工艺术学院
▼
手工艺术学院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玻璃艺术设计、首饰艺术设计、漆艺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方向。
工艺美术学科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下设陶瓷美术、商业美术、染织美术。在恢复龙泉青瓷、德化莹白瓷和南宋官窑和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2003年创建陶瓷艺术系,2007年学校系科调整,在该系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玻璃和首饰专业,更名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学校学科大调整,正式成立手工艺术学院,下设陶瓷、玻璃、首饰和漆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学科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科、系级专业方向、专业教研室建制,配备较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室,含本、硕教育两个层次,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着力于手工艺术理论与创作的研究,已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体发展的共生格局。该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学院共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
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李玉普
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汪正虹
主要课程:
陶瓷艺术设计:
成型工艺、陶瓷材料学、烧制工艺、陶塑、器皿设计、陶瓷首饰。
玻璃艺术设计:
玻璃造型、玻璃成型工艺、玻璃吹制、玻璃材料、玻璃雕刻。
首饰艺术设计:
金属工艺、装饰基础、造型基础、材料、空间与造型。
漆艺艺术设计:
漆艺应用设计、漆艺技艺、脱胎技艺、漆画创作、漆艺创作、漆器设计与制作。
— 戏剧与影视学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
影视与动画学院下设动画系、影视系、网络游戏系和摄影系,并设有中国美术学院互动艺术与技术研究所、3D音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原传媒动画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基础是2002年成立的动画系,是国内较早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6年,电影学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1年,获批国家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
该院以培养一流的影像艺术和动漫游创作型人才、探索影像和动漫游文化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为己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家教学研发基地,代表了中国美术学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吕伟军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苏夏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智海
影视系
影视系是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该系立足于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雄厚基础、嫁接多元学科,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东方艺术特色的现代影视媒体艺术教学与研创基地。
该系以现代技术文化下的影像与叙事、影像与媒体、影像与造型、影像与音乐等相互嫁接融合为特色,培养具有造型艺术优势的形象思维与视听手段、具有当代人文关怀与独立精神、并有较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广告电影、电视电影、纪录电影等创作与实践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影视人才,建构美术学院背景下的影视学教学体系。
现有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影视编导专业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等4个专业方向,主要教学包括电影理论、影视技术、专业创作三大部分。
主要课程:
广告策划与创意、影视广告制作、Storyboard绘制技法、导演创作与策划、纪录片创作、短片创作、影视声音制作、录音技术
系主任:祝海贝
副主任:付 帆
动画系
动画系以培养能够从事动画和插漫画专业创意及制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该系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影视语言、剧本创编、音乐音效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
动画系下设动画、插画与漫画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动画专业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省本科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尤其在定格动画教学与创作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的资质与教学条件。
主要课程:
动画剧本、场景和人物设计、动画表演、实验动画、视听语言、动画运动规律、实验动画、偶动画、后期非线剪辑、三维动画、动画创作、漫画、插画、字体设计、图形创意、绘本、书籍装帧与编排、周边产品设计
系主任:韩 晖
副主任:唐红平
网络游戏系
网络游戏系以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跨学科、综合性的特质成为中国游戏产业重要人才的培养基地。该系师资与技术力量雄厚,为网络游戏系的教学、科研构建起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平台。下设网络游戏和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游戏道具设计、游戏策划、三维角色设计、三维场景设计、游戏美术创作、数字艺术表现、图形创意、界面与图标设计、信息视觉设计、移动多媒体应用设计、交互概念设计、网站设计
系主任:崔晨旸
副主任:倪 镔
摄影系
摄影系成立于2002年。该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摄影技术、开阔的影像艺术创作视野和比较全面的摄影艺术理论、兼具摄影实验精神和摄影应用能力的创新性和综合性的人才,为影像媒体教育机构、出版社、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单位培养媒体艺术策划、图片编辑、教师、摄影记者和自由摄影师。该系以中国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技术为手段,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雄厚的艺术积淀,努力构建能引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发展方向的教学团队与创作基地。
主要课程:
摄影史、摄影基础、传统摄影、摄影创作、商业摄影、动态影像基础
系主任:矫 健
副主任:刘 阳
— 建 筑 学 —
建筑艺术学院
▼
建筑艺术学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和景观设计系,强调以动手实验为突出的教学特色,设有建筑营造研究中心、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等研究实践机构和可持续建造、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人居环境和景观生态等系列教学实验室。
建筑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建筑专业始设于1928年,学脉深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他校,1984年成立环境艺术教研室,1989年成立环境艺术系,2003年重立建筑艺术系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培养“哲匠”式的本土建筑设计人才,于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该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为立足点,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致力于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平等沟通,推动本土原创性的建筑、城市、环境与人居的原创性设计,努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丁红旗
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邵健
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凯生
建筑艺术系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复兴本土那种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在最开放的国际交流状态下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自觉,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性人才。下设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学制五年。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研究、中外建筑史、园林考察、民居测绘、木工基础、砌筑基础、建筑制图、现场营造
现任系主任:王澍(兼)
城市设计系
城市设计系是中国首个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主导方向的新兴系科。该系致力于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建构城市研究、教育新体系。该系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的跨越性城市规划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下设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实验室。学制五年。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工程学、历史理论、城市经济学、地理与区域研究、城市生态学
现任系主任:卓旻(兼)
环境艺术系
环境艺术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建系。该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该系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主要课程:
独立住宅设计、园林考察、住宅组团设计、办公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民居测绘、风景区规划、建筑改造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
现任系主任:李凯生(兼)
景观设计系
景观设计系由原环艺系2005年设立的景观专业方向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的新型景观规划与设计师。教学观念契合了有机哲学观及自然伦理,鼓励学生从传统哲学、营造学、造园学及当代艺术与设计理论中获取营养,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下设景观生态实验室。现有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主要课程:
独立别墅设计、办公建筑与景观、风景区规划、景区场地工程、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植物配置、民居测绘、园林考察、庭园与亭榭设计、城市景观改造设计。
现任系主任:邵健(兼)
— 艺术学理论 —
艺术人文学院
▼
艺术人文学院下设美术史系、视觉文化系、艺术策划和行政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是全国美术学重点学科所在地。
艺术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建立于1987年的美术史论系。该学科点早在1980年即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开始在全国**设立美术学博士点。2006年,美术学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该学院以自身特有的学术品格、研究特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理论和方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全面知识素养、专业文化理论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美术学研究尤其是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一直居于国内强势地位,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代表了中国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高点。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兼《新美术》主编:曹意强
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杨振宇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
美术史系
美术史系代表中国美术史论学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是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的美术史专业系科。该系以本科教 育为基础,以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形成教育体制完备,共生互动的办学格局。以美术史学科传统基础理论、方法建设和研究为依托,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变革新形势, 强化美术史学科高点地位,创构中国现代艺术史学与方法体系,与国际主流接轨。
系主任:吴 敢
视觉文化系
视觉文化系拓展视觉性的文化学研究,研究文化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关注社会领域中的视觉性生产、消费、权力,关注艺术的媒介与传播及其文化结构。该系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学术思想能力和从事视觉文化产业, 推动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和实践性优秀人才,培养相关机构的文化策展与推广。
系副主任:周诗岩
艺术策划和行政系
艺术策划和行政系致力于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关乎创意出现以及项目实现。该系关注艺术史学的传统及其理论更新,涉及视觉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同时专注于视觉的动员、展览的组织和文化艺术项目的创意与策划。
系副主任:孙善春
考古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与博物馆系主要关注美术的记忆和遗产,重点在于建立新博物馆学的基础,引进欧美六十年代以来的新的博物馆学观念,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博物馆学理论,为中国方兴未艾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建立重要的力量平台。
系主任:毕 斐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下设三个专业系:美术教育学系、艺术管理学系、艺术鉴赏学系,拟成立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建设有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博物馆教育和网络美育的联合教学平台以及全国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金斯顿大学等知名高校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协会等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中国美术学院构筑代表中国视觉文化建设与教育高度的优质学科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国美术学院“五学科十学院”院系结构搭建中跨学科联动生成的新型特色学院。
学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研究方向,即以社会美育和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为核心研究方向;以作为人文素养的艺术教育体系研究和多元体制下艺术管理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将艺术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博物馆学、材料科学以及商业、法律、政策、传媒和收藏、展示等相结合,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跨界与融通,建立起符合现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备教学体系。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李梅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单增
上海设计学院
▼
1995年5月18日,文化部批复中国美术学院,同意在上海建立教学实习基地。1996年9月6日,上海教学基地举行开学仪式。1997年1月2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计司[1997]19号文件,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致文化部教育司的复函,原则同意中国美术学院在上海市设立教学基地。4月29日,文化部人函[1997]105号文件,同意成立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分院为系级教学机构。同年9月10日,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在上海浦东张江开发区正式挂牌。1999年办学形式改革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受文化部委托,由学院代管,实行上海分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004年9月7日,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许江院长为上海分院的属地化特色办学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美院人文传统,依托上海地域特点,融合国际都市优势,突出城市设计亮点,构筑设计教育高地,塑造求实创新人才”。历经十余年的规划、建设和办学运作之后,上海设计学院已成长为在上海有一定代表性和特色的设计类学院,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千余名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媒体与影像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城市景观造型艺术、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7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学科7个硕、博研究生专业方向。
院长助理、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
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韩 绪
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华沙
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段卫斌
国际教育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教学和交流的重要实体,旨在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友谊。学院现设有中国画、书法、中国文化和汉语言三个教学工作室。此外还招收油画、版画、雕塑、跨媒体、美术史、传媒动画、设计、建筑等专业方向的境外学历生和进修生。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志林
中德学院
▼
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分为综合艺术和综合设计两个研究方向,设绘画、雕塑、媒体艺术、建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六个工作室。学制为两年半,分五个学期,其中第一、二、三和第五学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第四学期将在柏林艺术大学研修三个月,考察德国及欧洲的文化,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中国美术学院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教育项目,是中德两大艺术名校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跨文化、跨学科为教学理念,为培养能够引领21世纪艺术发展潮流的高级艺术创作与设计研究人才而建立的教学机构。该项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
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的教学实践是建立在两校多年精诚合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之上。2002年3月、2002年9月和2003年10月在杭州两校曾成功地举办了三期夏季学院。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团队在夏季学院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引起了中国美院师生乃至中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德学院院长:杨修憬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 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高级艺术设计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学院坚守“立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都市时尚设计,传承 工艺美术设计”的办学特色,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该院现有平面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特种工艺系、环境艺术系、影视动画系5个系;开设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日用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琉璃艺术、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网络游戏、影视动画、漫画与插画等专业方向。该院《动画短片制作》、《书籍设计与制作》等两门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院还是浙江省工艺美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 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工艺美术分会主任单位。
院长:赵燕
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金一波
副院长:夏克梁 杨 安
继续教育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学历教育、高研进修及自考助学的专门教学部门,自1993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部”以来,历经“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分院、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个发展阶段。
现已形成学历部、高研部、自考部、培训部、拓展部、教务办、综合办、学工办、五部三办的办学与管理格局。有全职教师46人,其中在编教职工26人,专职聘任教职工19人(正高级4人,副高级6人,博士4人)。
共涉及包括业余学历生教育(本科、专科、专升本)、高研进修生教育、自考助学教育、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高校访问学者、社会订单班等教育与培训工作。在专业课程上,有绘画、雕塑、设计、公共艺术、传媒动画等学科领域15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书法、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雕塑、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综合电脑设计、工业造型、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多媒体网页、动漫艺术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变化与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中国美术学院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办学形式更为多样、教育内容更为丰富。从2008年以来相继开设了书法、岩彩、山水、花鸟、人物、景观、镶嵌、陶艺等高级研修班,课程的针对性、研究性与高端性受到普遍欢迎。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安滨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黄学和
专业基础教学部
▼
专业基础教学部下设造型分部、设计分部、图像与媒体分部三个分部,并设有国学教研室和解剖透视研究室。
专业基础教学部成立于2007年7月,是在原造型基础部、设计基础部和象山校区基础教学部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作为二段式教学结构实施中形成的新的教学单位,秉承“大底盘、高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集中教学资源优势,以奠定学生坚实专业基础和深厚艺术素养为基本办学目标。
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
专业基础教学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金琤
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任志忠
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郑端祥
专业基础教学部党总支副书记:李昭
实验教学管理部
▼
实验教学管理部成立于2007年,旨在规范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手段、效率和质量,重组和构建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群,着力打造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和项目。该部承担全院实验教学计划管理、二级实验中心业务指导和实验室资源统筹配置等任务,并管理作为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
共设有造型艺术、跨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公共艺术、传媒动画、公共基础及上海设计艺术、职业技术等9个二级实验中心。已投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15275.10万元,实验室面积为34970余平方米。2009年,艺术造型实验中心成功报建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立项。
截至2014年,学院已建成一个艺术造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造型艺术、设计艺术、传媒动画、公共艺术、可持续建筑、公共基础等六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报建跨媒体艺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管理部主任:胡惠君
实验教学管理部副主任:吴 屹
社会科学教学部
▼
社会科学教学部是承担学院非美术类课程教学任务的部门,下设思政教研中心、文学、外语三个教研室。近年来,社会科学教学部凭借非艺术类学科集聚的特点,在学术研究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与特色型的拓展创新,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必修课的内涵深化与选修课的外延拓展,通过学术高度的提升与课程内涵的挖掘,为学院构筑综合人文教育的平台,并努力构建以必修课为内核的四大课程模块:
哲学社科模块:
现实语境中人的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人文历史模块:
历史语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寻与人文关怀的自我体认;
语言文化模块:
注重语言能力提高与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维文化视野拓展;
艺术对话模块:
注重交叉并着眼艺术学体系外部支持与补充的特色课程。
社会科学教学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王其全
社会科学教学部副主任:葛加锋 翟志强
公共体育部
▼
中国美术学院体育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施全院体育工作,下设办公室、教学中心、科研中心、群体中心、竞训中心和场馆中心。体育部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培育学科特色,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年轻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形成了南山校区和象山校区完善的体育场馆格局。体育场馆总面积达41500平方米,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8.4平方米。
先后承担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院级以上课题16项,主编、参编国家级、省级教材等17部。健美操被评为浙江省特色项目、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乒乓球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特色项目、院级精品课程和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年大学体育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先后被授予全国美术院校体育协会秘书处单位、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浙江省区秘书处单位、省非奥运动项目健美操训练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建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啦啦操、游泳、定向运动、网球、武术等运动队,在教练员的精心指导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和奋力拼搏下,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成绩斐然。
公共体育部主任:张杰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是中国最具声望的中等美术学府之一。学校向来把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文化素养、创造性的开拓意识的高等艺术院校后备生作为办学宗旨,尤其重视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艺术素质的陶冶。
七十余年以来,已培养学生逾千名,成为国内培养基础美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早期的有:王朝闻、王式廓、董希文、力群、彦涵、肖传玖、罗工柳、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中期毕业生中,亦有不少成为当今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现定规模为4个年级、8-10个班,450-500名学生。学校每年向全国招收初中毕业生,教学质量正稳步提高。自1991年以来,毕业生每年有一定比例保送中国美术学院,另对专业优秀毕业生可以专业免试,每年应届生考入全国两所重点美术学院的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英才和教学上的累累硕果,1994年荣获"潘天寿艺术教育奖"。
附中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陈宁
附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俞芳秀
附中副校长:戴俊豪
部分资料及数据更新至2016年6月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微观国美 私享平台
微信号:caa1928
中国美院官方网站:http://www.caa.edu.cn/
CAA Official Site:http://en.caa.edu.cn/
微国美开通留言功能啦,快来与我们互动,留下你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