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的暑假注定是不平凡的,暴雨、疫情接踵而来,面对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和叠加考验,农大人没有丝毫退缩,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赞歌。校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靠前指挥、坚守一线,各单位勇担重任、逆风向前,做到了“双零”(零感染、零伤亡)、“双低”(低代价、低损失)和“双高”(高质量、高效率)。全校师生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不忘初心使命,火线担当作为,坚决打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双战役”,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前行,充分展示了农大人坚守岗位、立足本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在此,我们将这个暑期平凡农大人的“不平凡”故事讲给你听。
动物医学院
以热血绘担当色彩 共携手铸动医精神
刚刚经历暴雨灾害,又迎来了疫情的反扑,城市和校园披上泥水外衣,口罩也藏起了人们的神采,仿佛一时间灰色不仅仅布满了道路街道,更成为了每个郑州人心头的唯一色彩。还好,城市的上空飘扬起了党旗“红”、军旅“绿”、火焰“蓝”、医护“白”,为城市带来了最温暖的希望和支持。而在农大校园中也出现三抹来自动医的色彩,背后是攻坚克难的动医人用行动点亮了最美的天空。
凝聚一心,协同作战,快速集结彰显动医“蓝”背后力量。
学院班子部署迅速,安全巡查、部门协调、危机预案都在暴雨如注中快速完成。动医教工根据部署快速行动:专业课老师在实验室对抗漏雨的屋顶,巡查实验室情况,抢救样品;院办老师清理积水、搬运电缆、为保障实验楼用电奋战到凌晨;团委老师精准核实学生个人情况,紧急前往因通信中断而无法取得联系的学生住处确保学生安全。大家齐心协力,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动医力量”。
润物无声,温暖援助,创新工作点亮师者“橙”仁爱之心。
暴雨让在校同学身处断水断电的困难处境,院办韩立强老师给学生发放面包和饮用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足够的生活物资,一份食物送来的是最温暖的关心;药理实验室老师了解到同学家中受灾,二话不说资助同学1000元渡过难关;团委老师不顾自己安危,第一时间联系排查,确保每一位同学的安全。“安全就好,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保持电量,我帮你求助”一声声嘱咐、一点点呵护,就像雨过天晴后的光芒万丈的太阳,用温暖驱散恐慌,用爱意滋润心房。
攻坚克难,冲锋在前,躬先表率擦亮志愿“红”以身作则。
面对特大暴雨,学院专家迅速加入“助农天团”,用电话,视频,发布文章、信息等形式,及时分享畜牧知识,让从业者减少生产盲区,帮助受灾农户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疫情下,学院老师、尤其是党员同志积极报名,冲在核酸检测第一线,协助学校、社区开展工作,加强防控措施。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这是动医人始终坚持的态度,更是动医精神在现实中最生动地体现!
暴雨中的动医撑伞人
7月19日至20日,千年不遇的暴雨侵袭了郑州。21日早上6点多,动物医学院韩立强老师起床到家属院门口查看水情,发现门口水深及腰。韩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暴雨的影响,不仅是起居出行的不便,而且可能发现断水断电的情况,留校学生和实验室安全都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家属院内,因担心交通中断无法采购到物资,丹尼斯超市的结账台排起了长龙。此时,韩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为家里储备应急食物,而是紧急向学院汇报,采购20箱面包和矿泉水,运送搬到第一实验楼,解决学生们的饮食困难。通知学生中午可以来领物资了,韩老师这才算心里踏实一点。
暴雨渐弱,但实验室情况不容乐观。-80℃冰箱温度已经升至-20℃,实验室多台仪器断电报警,很多珍贵的科研样品储存在冰箱中,学院要面临重大的科研损失。网络信号不通,校外积水严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韩立强老师与动物科技学院一起,终于联系上了山东的企业可以提供发电机组。
“快落实!”“抓紧安装!”牵挂实验楼供电的领导班子立刻决断,推动发电机的到位与落实。在动物医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3台300千瓦发电机组终于联络到位,等待送达,在韩立强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共同将180米的专用电缆切割等待使用。
已是深夜,师生们仍在焦急等待发电机组的到来,暴雨再次袭来,运输发电机组的车辆晚上8点就下了京港澳高速,但由于道路积水严重,车辆无法找到进校的道路。动科学院老师不顾道路危险,开车前往引导车辆,最终在晚上11点左右,车辆从家属院穿过,韩立强老师组织师生清理路障,保障车辆顺利进入校区。
暴雨中车辆终于到达实验楼,在黑暗中困顿了几个小时的学院的老师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发电机组到达后,韩立强老师立即开始组织学生搬运电缆,清理积水,与校后勤电工联系改造线路、连接机组、调试发电、逐个楼层检查。每一个机组的启动都要耗费1-2个小时,机组调试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最终,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实验楼整个楼层都接通电源。看到实验室亮起了灯光,所有人才长出一口气。这时,老师们才注意到天已微亮。雨水与汗水交织,每个人的衣服和鞋都浸湿了,但是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奋战胜利的喜悦。
奋战到凌晨的韩立强老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睡到早上7点,又带着心事醒来。觉得不放心,再次赶赴办公室。到达实验楼的韩老师发现电压处于超负荷状态,立即通知学院师生,停掉其他大功率用电器,保证冰箱的用电负荷。接上临时供电后,学院各位老师也一刻都没有松懈,时刻关注着设备的稳定,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落实,确保了学院实验样品的保存完好。
学校水电科连夜修护电路,在断电将近48小时后,第一实验楼终于恢复正常供电。两天内没怎么合眼的韩老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联系发电机的拆除工作。学院的同学们得知供电恢复后,纷纷志愿帮忙抽电缆,尽自己所能为学院出一份力。从山东来的发电机组,从平顶山来的发电机组,万众一心,支援郑州,完成使命,平安撤离。
“韩老师辛苦了,刚才看到韩老师眼窝和嘴唇都是黑的,累坏了!”
“韩老师是我们的榜样!”
“韩老师从昨天晚上干到凌晨五点,睡觉不到两个小时,七点又到院办值班,辛苦韩老师了!”
面对老师们的一句句关心与赞扬,韩立强老师回复大家,这只是我应该做的,各位老师在学生们遇到险情后也不辞辛苦,多方联系。
到这时,经历了48个小时的奋战后,学院上下所有关注着实验室供电动态的老师,才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专家迅速加入“助农天团”,用电话,视频,发布文章、信息等形式,及时分享畜牧知识,让从业者减少生产盲区,帮助受灾农户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疫情下,学院老师、尤其是党员同志积极报名,冲在核酸检测第一线,协助学校、社区开展工作,加强防控措施。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这是动医人始终坚持的态度,更是动医精神在现实中最生动地体现!
战疫中勇敢逆行的“红马甲”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龙子湖校区家属院随处可见一群逆行而上的“红马甲”身影,他们冲锋在前,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筑起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坚实防线,他们就是战疫中勇敢逆行的“红马甲”-志愿者队伍。
来自动物医学院的青年教师志愿者张昂克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2020年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学校宣传部立即在各个学院招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张昂克同志毫不迟疑,通过学院党委报名,成为学校抗击疫情志愿者中的一名成员。
转眼间,到了2021年暑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袭郑州,导致郑州城市发生内涝,一片汪洋。龙子湖校区第一实验楼同样遭遇了大暴雨的袭击,造成整栋楼断水断电,大家的很多实验样品顿时陷入危险境地,可能数月甚至数年的科研成果毁于一旦。张昂克知道断水断电的消息后,迅速回到第一实验楼,辅助大楼管理人员排出房间积水,检查各种实验材料受损情况,并积极辅助大楼重新供水供电。洪水无情,人间有爱。每一份付出,都为大家减少了一份损失。
洪灾刚过,郑州市又陷入疫情防控的紧张状态之中。张昂克同志又在第一时间通过学院党委报名参加新一轮突发疫情防控工作,冒着烈日引导社区群众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讲解社区核酸检测政策,辅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群扫码,填写信息,同时辅助医务工作者顺利完成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各位老师请戴上口罩,排好队,扫码填写个人信息”洪亮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每个人的耳旁响起,熟悉而又陌生。“真是太感谢你们志愿者,我这行动不方便,还不会使用手机,好人啊。”一位老奶奶说,无数个感动的瞬间在脑海里回旋。社区前后进行了三次核酸检测,每次采样检测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这些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从白天到晚上,甚至凌晨,不停地忙碌着,不厌其烦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每一轮下来,身上都热湿透了。
这个夏季,注定是不平凡的。这个夏日,因为有这些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让人的内心多了一丝凉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有难,群众有需要,我必定站出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先锋模范作用及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为打赢这场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
“豫”难而上 彰显机电人“硬核”担当
这个暑假注定是不平凡的,暴雨、疫情来袭,机电工程学院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从严从实从细贯彻落实学校部署要求,除内涝、查险情、清隐患、保平安,坚持奋战,充分展现了机电人的责任与担当。
扛稳扛牢责任,落实落细举措。院党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迅速行动,启动“战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靠前工作,提前谋划,确保中心工作和应急工作统筹推进;全面做好师生信息摸排,更新完善网格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日报告制度,确保师生安全;深入宿舍,看望慰问留校学生,发放矿泉水、方便面、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关心关爱学生。
擦亮志愿红色,讲好机电故事。院党委向全院党员发出倡议,百余名师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涌现出“为体格强壮,定不辱使命”的路朝阳、坚守抗疫一线的教育夫妻、前往辉县参与救援,脚被水泡烂的崔帅闯、义务为市民检测电动车故障的王秀山……师生齐心、抗灾战疫、坚守一线的暖心故事,聚焦榜样引领,讲好机电故事。
筑牢安全防线,统筹推进工作。坚持把“双战役”、党史学习教育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相结合,16名教师加入学校“助农天团”,29人次赴受灾一线开展抗灾减灾技术服务。农业机械化团队、能源团队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发布技术服务指导措施,助力灾后重建。交通系、机械系、电子系克服当前困难,开展研讨交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根据农业工程各学科方向,进一步加强学科方向凝炼,组建大科研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
赤脚守岗勘灾情 一心担当确安全
7月20日,面对越下越大的暴雨,机电学院工程科学实验中心主任李连豪坐立不安,顾不上吃饭,连忙来到三区实验区域进行检查。此时地面已有积水,李连豪脱掉鞋子,打着雨伞检查各处情况。不到一小时,他突然发现,放置大型设备的拱形棚雨水呈帘状,地面积水已越脚脖子。李连豪顿时判断情况不妙,想到此时还有80多名师生,一旦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紧急情况,李连豪向学院汇报,因暴雨导致通信信号弱,电话打不通,所幸联系到了住在附近的实验中心副主任李祥付。李祥付立即火速赶到了三区。两位老师果断决定,逐一告知师生待在实验室不要外出,同时采取全面停电措施,确保广大师生和实验设备的安全。
积水越来越深,已到腿关节处,排水成一大难题。李连豪联系到了一位扩排水孔的师傅,但需要去接,面对瓢泼大雨,有老师说不要去了,安全第一。李连豪不顾大家的劝说,开车踏入雨水中,不到一小时,成功接回施工工人,两人抡起铁锤,拓宽双铺路上的出水口,加速内部积水排出。
天色渐黑,雨水渐弱,80余名师生如何安全回到文化路校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两位李老师前往丰庆路查看水情,确保安全后,果断决定让师生三五一群结队回到文化路,每队确定安全负责人并时刻与两位老师保持联系,当听到大家都安全回到校区后,两人长舒了一口气。
天已黑透,雨还在不停地下,两位老师顾不上吃饭和换掉已经湿透的衣服,赤脚撑伞继续坚守岗位,一前一后勘察灾情,商量着明天如何安排排险救灾。第二天一早,两位老师又投入到紧张的灾情勘察和救灾工作中。
两位李老师连续三天三夜留守实验室,学院老师将他们的事迹发到生活群里,收到众人称赞,灾后重建正在进行,疫情来袭,实验室环境特殊,两位老师快速反应,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为师生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我们没有做什么,这是我们的工作,实验室是我们的阵地,我们是实验室最后一道防线”两位李老师说。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8月6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疫情,学校发出召集志愿者的号召,能源系青年教师路朝阳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家住一区,体格强壮,定不辱使命”,这是路老师与同事聊天中提到的,“我不怕,更不会退缩”。
志愿工作从早上9点开始,直至下午2点半结束。5个半小时的烈日炙烤,37度的天气,让人口干舌燥,目眩头晕。工作全程佩戴口罩,没有喝水、没有吃饭、没有上厕所,寸步不离地开展核酸检测的室外引导工作,不停地向大家提醒核酸检测的注意事项,汗如雨下。
家中不足一岁的孩子,尚未结束产假的爱人,即使再牵挂,也要咬咬牙。为了兼顾家庭和志愿工作,路博士将后面几天的工作都调至凌晨,主动要求值夜班。核酸检测的时候,日常的防疫工作中,他尽全力协助扫码、维护队伍序列、引导运送物资。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做志愿者,他已经协助医护人员做近八千人的核酸检测,也正是由于志愿者们的坚守,农大社区第一家属区的核酸检测工作才得以有序开展。因为路朝阳的认真负责,他当选为第三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他是三尺讲台上的学者,是英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平凡英雄”。他执着而坚定,温暖而有力量,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全民抗疫的“红色堡垒”。
“忙碌的身影,微笑的脸庞。温暖的双臂,火热的心肠…”这样的平凡人还有很多,当学校通知各院推荐一名居住在龙子湖校区的教师参加春华街社区防疫志愿者时,“我是党员我先上”五名教师不约而同同时报名;双双坚守抗疫一线的教育夫妻曲建华、吴丽美;完成4500件救灾物资的卸货搬运工作的朱绢花;免费为市民检测电动车故障的王秀山…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成长宣言。
心系受灾农户 “把脉开方”助力灾后农业生产
洪水无情,人有情。郑州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后,能源系李刚、李亚猛,交通系高献坤,实验中心李连豪等人,想到远在驻马店汝南县的老乡,一刻不停,驱车前往汝南县桃源堡村和平舆县冯楼村就灾后有机肥生产设备、红薯水肥一体化灌根施药和贫瘠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400公里的距离,5个小时的路程,2个村庄的走访,11户农民的咨询,从沼气工程的受灾情况梳理,到灾后沼气工程启动的建议;从发酵剩余物的有机肥制备情况,到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运行;从周边土壤土质的采样和询问,到贫瘠土壤改良的指导。专家团一行事无巨细,倾囊相授。真正地走进了田间地头,走进了百姓心间。
7月28日,农机团队李赫、张红梅、丁力、吕志军到长葛市古桥镇,南席镇水牛陈村、付里庄进行农机水淹后柴油机维修,零部件拆卸维护等抗灾减灾技术服务活动。为闰土种植合作社、先权农机合作社赠送价值千元机油及齿轮润滑油等急需物资。
7月30日,李赫协助烟草学院赵铭钦院长团队到许昌市襄县金刘村进行烟草生产机械灾后维修、植保无人机施药及烟叶烘烤等抗灾减灾技术服务活动,为精准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学院16名教师加入学校“助农天团”,校科技特派员、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刘圣勇教授第一时间想到这场暴雨给生物质燃料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减少民众的经济损失,保障生物质发电厂等厂家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刘教授通过河南交通网、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农工学会”等平台渠道发布了“生物质燃料受雨水影响及减灾措施”系列文章,详细分析了生物质燃料受潮、过水后对燃烧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生物质燃料防水和防潮的措施,并向广大民众传授了受潮、过水生物质燃料的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民众的损失。农机团队张红梅教授撰写的《严重内涝灾害情况下农业机械生产防灾减损、农机维护保养技术》在河南日报、今日头条、人民号网站转载,指导各地抗灾救灾。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共克时艰!防疫救灾办实事,志愿凝聚勇担当
暴雨来袭,疫情复发。灾情就是战情,防疫就是责任,面对汛情与疫情的双重考验,经济与管理学院扛牢责任、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保障师生安全的基础上,带领广大教职工生投身到抗洪抢险和疫情防控工作中,扎实做好暑期各项工作。
打赢抗洪救灾保卫战。学院始终把师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紧急成立防汛救灾领导小组,指挥部署防汛救灾工作高效展开。一方面紧急联系全体师生精准摸排,掌握受灾情况,传递防洪救灾信息,为60余名受灾严重学生家庭申请临时补贴,组织学生党员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为留校师生筹措矿泉水、方便面救灾物资等。另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助力多地进行灾后重建和产业恢复,我院花俊国、安琪、吴银毫等老师带领专业团队纷纷志愿奔赴前线灾区,实地查看受灾情况,推进灾后恢复发展,投身防洪救灾重建复产服务。
织牢校园疫情防控网。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经管时刻绷紧疫情防控的弦,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为留校学生发放防护物资,并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年级、分班级召开线上暑期安全疫情防控会议,及时传达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网络化管理,严格执行健康打卡日报告制度。按照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至今为止有序组织留校师生全员参与核酸检测工作四次。
共筑志愿服务爱心网。涝疫来袭,今年暑假充满艰难挑战,面对双重灾难,经管学院积极组织师生投身到抗洪救灾和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郭晶晶老师在收留照顾因暴雨无法回家的小朋友后,又积极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赵友平、刘瑞峰和李旸三位教师主动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彰显党员担当;徐会平、赵明正、吴强、王娟、倪冰莉、李桂芳、朱颖、朱海硕、方芳等教职工纷纷捐款捐物、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支援受灾地区和群众;院团委李月、余月圆等老师组织58名留校党员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到学校街道积水淤泥清理、打扫篮球场,搬运分发救援物资中,其中霍子澳同学与本校同学联合社会热心人士积极为灾区捐赠物资,受到多家媒体报道。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用行动和责任筑起抗洪防疫的坚强后盾,生动诠释了经管师生的责任和担当。
脚踏实地 赶赴临颍
7月27日清晨,天空微亮,晓雾将歇,太阳透过云层慷慨将阳光撒向大地。洪水退去,但暴雨带给庄稼人的难题接踵而至,东安庄村因辣椒产业而实现全面小康,现深受内涝影响,辣椒生长面临严重威胁。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安琪赶赴灾区临颍县三家店镇东安庄村,当地水电不通,村间的道路、住所受损严重,通讯信号还没完全恢复,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安琪老师头顶烈日在途中不断换乘交通工具,不顾泥淖的道路,坚持踏进农田,“我们要脚踏实地去做、去把精力投入到正确的地方才不枉此行。”
到达目的地后,安琪老师与农户积极沟通、反复交谈,仔细了解了当地受灾情况,在走访村委后了解到暴雨和内涝对辣椒产业的生长、初加工、运输等环节都造成了影响,且已使得部分辣椒因内涝而绝收。目前排涝工作基本完成,正在开展沟渠修护、道路清理、交易场地修复等工作,方便在九月份以后的辣椒市场交易,尽量减少因暴雨可能造成的辣椒产业的损失。另外,村两委对优质种子推广宣传工作也积极开展。
看着农民们焦急的脸庞,他耐心安抚,积极帮助农民们解决问题。他建议借此机会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农户返贫风险,同时指导农户进行一系列灾后补救措施及生产恢复工作。安琪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对灾后产业恢复,农户防返贫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守卫河南、守卫人民群众安全,构筑起知识的屏障。
不远万里赶赴原阳 助力乡村奶业恢复
特大暴雨灾情后,阳光再现。对于畜牧业来说,汛情过后畜禽安全防控是养殖工作的第一要务,农民企业担忧不已,在得知此情况后,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花俊国老师带领他的4位研究生来到位于新乡市原阳县的河南省奶牛繁育中心,调研奶牛养殖场因暴雨致灾情形与灾后复工复产工作,并交流雨后减灾措施和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问题。 车辆驶过蜿蜒交错的小路,快要到达村口时,由于洪水过后地基变软加上道路淤泥,花俊国老师放弃乘车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走进奶牛场。花俊国老师到达灾区后,先详细了解暴雨致灾的情形:奶牛场墙倒舍损、圈舍积水、精料泡汤,部分设备泡水受损,暴雨导致的停水、停电等对奶牛生长、牛奶加工、运输与销售等环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灾后的牧场防疫、设备维修、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必要投入,致使企业损失严重。
花俊国老师一行实地查看了河南花花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园区、生产车间、饲料仓库、污水处理及加工厂等区域的受灾情况,并与王相根总经理详细交流了此次暴雨灾情中心的受灾损失。花老师顾不上片刻歇息,就奶牛养殖业防护与发展的问题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入谈讨,花俊国老师表示应尽快清理积水淤泥,并对奶牛舍内外进行消毒,防止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外来雨水与人、牛接触,并耐心协同产业进行病虫防护工作。而后花老师带领团队与当地乡村奶业负责人开展补救恢复工作等相关会议。
花老师在会议中总结交流灾后奶牛饮水设备、恢复使用青贮窖等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就大雨过后进一步改善厂区环境、完善排污排水系统、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奶牛福利和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为奶牛养殖场提供暴雨灾害后生产自救的技术工作。在探讨灾后恢复过程中,认真细致的花老师还提供了一些专业有效的指导建议,使灾后防护和恢复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以助力奶业企业灾后尽快恢复生产,挽回灾害造成损失,实现企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带领团队灾后调研 不畏艰险助农减灾
疾风呼啸,大雨滂沱。历经郑州暴雨多日的冲刷,山区道路严重受损、城镇受灾严重。暴雨已经过去多日,但基层建设大多受到影响。为更好重建往日家园,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吴银毫博士积极带领团队到许昌市鄢陵县对试点区与当地受灾情况进行分析,调研农业完全成本保险展业情况与灾后复工复产工作。为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吴银毫老师带领团队亲自走向农田,实地调研当地农田受灾情况。往日生机勃勃的玉米田,历经暴雨的洗涤,玉米杆在田垄上释放着自己生命的最后底色。吴老师利用自身及团队多年来的经验,指导农户进行灾后补救措施及生产恢复工作,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灾后快速理赔、受灾群众的灾后复工复产提出指导建议。
吴银毫与鄢陵县农业相关主管部门、保险公司及农户等多方,就试点区开展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面对困难,他们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修整,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策略。面对现实,他们深入田间,实地调研,用他们默契的团队配合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农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损失。废寝忘食,不畏困难,吴银毫老师及其团队用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经管老师的责任与担当,这次暴雨是挑战也是历练,吴银毫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守卫一方良田,构筑起知识的屏障,彰显了农大经管人的担当!
烟草学院
烟草专家的“加急药方” 受灾烟农心里的“定心丸”
7月19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烟草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灾后烟叶技术服务工作,学院数十名专家教授积极响应,克服困难,走进烟区,深入烟田,指导烟农雨后大田管理,鼓励烟农坚定信心,加强后期采烤分管理,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7月26日至30日,学院院长赵铭钦教授、副院长时向东教授、符云鹏教授等分别带队到洛阳、襄城县、禹州市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在受灾最严重的襄城县库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园区,听到农大烟草专家来这指导灾后烟叶生产,种烟大户吕国烈早早在这等候着。农大专家刚到,吕国烈就把赵铭钦一行带到了烟田里,让专家给受灾烟田“把脉开方”。
针对下步烟叶灾后生产管理工作,学院专家团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及早开展暴雨后烟叶病害防治工作,喷施波尔多液防治烟叶斑类病害,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白粉病发生;二是及早制定中后期异常天气烟叶精准烘烤方案,针对中后期的雨水烟、干旱烟及其他异常烟叶,制定不同烘烤策略,争取做到“一采一方案、一炕一曲线”;三是及早清除下部不适用烟叶,防止产生更大次生病害。
宜阳县三乡镇种烟大户乔彦子说:“今天上午听说农大烟草专家亲自来查看我这块烟田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涝灾对烟叶收成影响可大了,前几天一直下雨,我急得团团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农大烟草专家来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今年烟叶的收成有希望了。
林学院
“豫”林同行 共克时艰
2021年辛丑之夏,七月洪水肆虐,八月疫情焦灼,在灾情疫情双重困难下,中国温暖了郑州,农大温暖了每一位农大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双战役”,林学人没有彷徨没有迟疑,第一时间召开学院专题工作部署会议,从严从紧、落实落细各项举措。
学院用行动诠释担当,用细心书写关心,用挚爱守护初心。制定《林学院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开学筹备等近期工作事项一览表》,构建“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四位一体的应急机制,针对留校210人、在郑45人和受灾22人建立了专门信息档案和动态跟踪机制,做好实时更新、安全保障、物资支撑等服务,确保部署通畅、行动一致、学生安全。专家教授指导灾后重建,编写灾后恢复技术要点资料,当好灾后重建指导员。全员护航771名学生平安健康,做好青春航线“护航员”。
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厚植爱国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这场“双战役”中,我院彭万喜、毕会涛、李继东等13名专家教授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投身到河南省农林领域的灾后重建工作中,用好新媒体,讲好新技术,为我省林业重建工作做好指导员。
7月20日,李继东副教授正出差淅川,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高铁、高速停运,无法返回郑州,被阻隔在外的他并未闲着,看着窗外的大雨,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制作图文并茂的林木苗圃水淹后恢复技术要点的技术资料,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传播,为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返郑后,他先后赶赴尉氏、新郑等地开展果园、苗圃灾后重建和夏季管理措施指导工作,线上指导温县国家级毛白杨林木良种基地、南阳市黄石庵山茱萸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和栾川水曲柳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十四五”建设规划制定工作。
7月23日,毕会涛教授针对此次极端暴雨对桑蚕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害,为保护桑树生长,减少农民群众养蚕损失,及时提出了13条重要科学措施。
7月26日,受郑州市惠济区农委的委托,李烜桢副教授一行前往惠济区李西河村、常庄村和玫瑰庄园察看灾情。李烜桢副教授就受害作物救治、腐烂植株处置、灾后病害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并对《惠济区灾后农作物应急管理措施及补救方案》提出了修改建议。
红色初心——“双战役”尽显党员担当
7月水灾8月疫情,林院师生从水中来到火中去,从涉水护送学生的辅导员到温暖回家路的班主任,从院领导为电力应急抢修人员送温暖到闻令而动的林学院教工志愿者,林学人一直在行动。
多难兴邦,言传身教。灾情疫情就是命令,从7月20日郑州暴雨的那一天开始,在防灾防疫的一线,总能看到学院领导的身影,在疫情防控会议现场、学生宿舍里、志愿队伍中、检测队伍中,他们跟其他很多奉献在第一线的师生志愿者一样,或顶酷暑冒烈日,或披星戴月,用实际行动,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院师生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在院党委、院行政的号召、带领下,学院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共克时艰,共有百余名师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展现出了林院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为打赢“双战役”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身披红色,初心不改。洪水刚去,疫情又来。在学校紧急召集抗疫志愿者的时刻,何静、李继东两位老师穿上红马甲,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他们一个在龙子湖校区一个在文化路校区,共同守护着农大这片土地。何静老师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次核酸检测的时刻,她主动在文化路校区的定点社区点信息宾馆,组织学生有序检测,帮助老幼群体录入信息。在第二次核酸检测时,她已经在龙子湖校区居住,但是她没有任何怨言,每一次的核酸检测她都驱车来到文化路校区为师生服务。同时,她还报名参加了二七区志愿服务的队伍,她牢记共产党员就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洪灾疫情中靠前站位、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展现着教育战线共产党员的风采!闻“汛”而动,因“疫”出发,在团委老师的组织下,“林学院720青年志愿者突击队”50多名师生的身影始终坚守在抗汛防疫最前线,用责任与担当为青春增色。
共情你我,浸润心田。何静老师在抗洪阻击战中,以心为灯,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她紧急摸排班级情况,班级有多数学生准备考研。在确认班级留校同学的安全之后,发现班级两名同学在从家到学校的火车上,由于洪水的影响,一名同学乘坐的火车在焦作站停留17小时,一名同学乘坐的火车在新郑附近停留超过30小时。她不间断的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排解焦虑情绪。她不断关注学生行程变化,最终一名学生在车站的安排下,下车到宾馆住宿一夜后顺利返校。另外一名学生在调度的安排下,火车倒行返回家乡。这期间,她一直和学生保持联系,直到学生顺利返校和返家。从她的身上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与学生同心抗洪的精神。
资源与环境学院
志愿服务 党员冲锋在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郑州已经进行了四次全民核酸检测,在每次检测现场,我们都会看到一群逆行而上的“红马甲”身影,他们冲锋在前,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筑起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坚实防线。学院教师党员赵亚南和睢福庆就是其中的成员,他们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时刻照顾,但在得知学校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消息后,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战”。他们作为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服从学校安排,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在疫情防控一线亮身份、见行动、做奉献。他们秉持“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的信念,始终坚守在检测点,认真录入人员信息、维持现场秩序,与医疗工作者一起将战“疫”进行到底,携手筑起防疫的坚强堡垒。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在抗击疫情的路上,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面旗帜,一件件红马甲都是逆行者的战服,他们坚定信念,与广大群众共同抗疫,共同构建了战疫铜墙铁壁,成为抗疫一线最坚实的力量。
灾后重建 科技服务到一线
7月23日以来,学院叶优良教授与赵亚南、汪洋、李岚涛等老师先后赴兰考、临颍、杞县、漯河、新乡等地查看玉米、花生、辣椒、大豆等作物受灾情况,针对地块积水严重,排水困难,辣椒、大豆、玉米等因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根系已经坏死,面临绝收的问题,及时指导农户改种生育期短的作物以减少损失。对于部分地块受洪水浸泡的时间较短,玉米、花生等根系还未坏死,提出了及时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法,促进受损根系恢复生长。针对秸秆被洪水浸泡过之后腐烂,容易滋生细菌、病菌的问题,指导农户及时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同时,积极组织驻扎在新乡、杞县、临颍、兰考等科技小院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水灾恢复指导和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受河南省科协委托,叶优良教授担任了河南省科协防汛减灾科技志愿服务种植产业专家兼联络人,指导中牟、新乡、柘城等地方科协开展灾后恢复生产,联系河南农业大学相关的蔬菜栽培、植保专家帮他们进行灾后恢复生产指导,并组织学校相关老师克服困难,开展线上培训,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尽快恢复生产。
牢记师生安全第一 做细做实救灾抗疫工作
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为了确保全体学生的安全,自郑州遭受7月20日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后,学院团委书记王岚第一时间召开线上会议,连夜逐个联系870余名返乡学生和200余名留郑留校学生,确认人人安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经排查发现2020级1名留郑学生断联,20日深夜1点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景红、辅导员胡明阳一起,想方设法联系家长、班主任老师、该生留郑单位负责人和同宿舍好友,整夜未眠,直到早上7点,该学生通过同伴手机和团委老师取得正常联系,可谓是虚惊一场但又欣慰至极。第一时间组建学院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清理校园泥沙泥污、搬运救灾物资等志愿工作。全面摸排身处灾区的学生情况,协助17名受灾本科生及3名研究生申请灾后临时补助。针对灾后郑州出现的疫情反扑,坚持每天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及时与班干部、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密切关注留校留郑学生动态,及时填报各类报表,精准关注重点人群,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及后续疫苗接种。连日紧张的线上工作致使王岚肠胃炎和颈椎病复发,但依然坚持带病工作。
学院党政办副主任王俊倩在暴雨期间克服手机信号微弱和停水停电等问题,第一时间确定每一位教职工的安全状况和困难情况,安抚困难教职工的情绪,积极梳理确认办公室、实验室安全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联系解决,做好各类信息统计工作。
在暴雨来临前,学院副院长李玲带队对实验室水管进行检查,注意漏水、渗水点,安排遮盖或转移电脑、仪器;在暴雨来临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暴雨稍有退却,立即赶到老校区仔细检查实验室与学习室的墙面、地面或仪器是否有漏电及其他安全隐患,当场处理个别可能隐患,保障学院大型仪器开机安全。在洪涝灾害中,学院实验室无人员和仪器损伤,在确保实验室安全后,实验室正常开放运行。
7月下旬郑州暴雨水灾期间,学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姜瑛在怀孕七个月、已然行动不便的特殊情况下,仍认真检查学院各实验室的房屋、设备和水电情况,对仪器上方出现的漏水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公共财产安全。她及时督促还在做实验的学生暂停实验工作,抓紧断电,并监督学生安全回到住处,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灾后第一时间同学院党委书记毕庆生再次对各实验室进行走访检查,联系维修人员,解决墙面漏水、设备复位、垃圾清理等问题。
洪水无情 济民有爱
7月20号,李青松和刘建伟老师正在办公室加班,短时的大暴雨就导致办公室楼层漏水,他们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自救,腾挪办公设备,有效挽回了雨水对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失。查询天气预报,得知降雨还会持续,担心楼层会进一步发生破坏,李青松老师晚上住在办公室,半夜查看楼层透水状况。
持续的强降雨,使河南省多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政府不得不进行人工泄洪,周口被选为泄洪区,其中灾害情况以扶沟县和西华县最为严重。李青松老师在得知扶沟县受灾情况,积极与扶沟县联系确认抗灾所需物资,联系老同学36人,募得救灾款26350元,用于采购救灾物资:面包100件、方头铁锹100个、胶鞋200双、雨衣100个、沙袋2000个、帐篷10个、编织袋4000只、手电筒50个、方便食品194件。在听说二七区救灾物质接收点需要装卸工,一大早就跑去加入志愿者队伍,一连跑了3个联系点,不停地装卸矿泉水、米面、食用油、药品、消毒液、发电机、抽水泵等物资。他说,现场没有人喊累,每个人眼中都透着坚毅,每当有车辆过来,大家都自觉的去工作,在我们的家园默默付出,为灾后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文法学院
携手并进 共度危难
在这个不平凡的暑期,面对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带来的双重困难,文法学院教职工展担当、强作为、献爱心,始终坚守工作和志愿服务岗位,用实际行动做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用专业精神做好灾后重建,献计献策智囊团,用心中大爱做好学生温情陪伴人和思想领航员。
志愿服务在一线 奉献爱心不断线
防汛救灾期间,文法学院副院长李伟在郑州特大暴雨灾情严重时,积极对接资源。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各种方式,协助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价值500-600万元的物资,发往郑州、新乡、鹤壁、浚县、辉县,为郑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新乡市慈善总会、郑州市困境儿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院教师谢娅婷向灾区捐款1000元,支援灾区灾后重建。高海园、杨柳青、赵意焕、谢娅婷、张二龙等教师争做志愿服务者。赵意焕得知郑州等地遭遇暴雨洪灾后,不顾危难从外地赶回,先后赴郑州财政金融学院等单位参与救灾工作,疫情中第一时间向学院申请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不顾疲惫,守好每一班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在不同岗位和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柳青连续五天在不同地点捐赠物资并搬运物资,胳膊擦破了、肩膀被重物压的淤青了、手脚磨的通红破皮,但志愿服务却并未停歇。她认为:“无论作为一名党员,还是一名高校教师,我必须冲锋在前,在群众受难的时候必须站出来有所奉献,为学生做好榜样。”
立足专业展特色 灾后重建献良策
7月24日至26日,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刘忠魏与刘风、赵路淋等发起编写《社区灾后重建手册》,用于帮助社区灾后重建,为社区、乡**、有关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灾后重建的基本思路和参考。7月30日,学院副院长李伟、教师王文娟、李国超三人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专委会和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伟和教授带领学生组成调研评估小组,前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淇县进行调研灾后安置生产生活情况,制定灾后社会工作服务方案,从需求评估的角度帮助受灾群众摆脱贫困,重建家园。同时,社会学系教师刘风面向全体师生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倡议行动,并向学生广泛征稿,宣传学生在灾情期间的服务事迹,事迹内容涉及对接资源、线上心理疏导等多项内容,引领学生服务社会,筑牢专业价值观。
温情陪伴暖人心 彰显大爱铸师魂
暴雨过后,确保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头等大事,学院辅导员朱瑞萍、王鹏举坚持每天逐一摸排,确保每位学生有着落、有联系、有回应。在接到一名17级已毕业学生所在单位反应学生失联的情况下,朱瑞萍通过多种方式确定学生租住小区,电梯因故障停运,她就攀爬28层,直到找到失联学生。面对母校老师的牵挂和关心,一个一米八的大男孩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凌晨3点30分,朱瑞萍和学院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党员们一起奋战在志愿服务第一线,连夜搬卸从武汉送来的捐赠物资,在她看来,和00后志愿者们站在一起,她总能感受到“青春向上”的无穷力量。洪灾过后,疫情接踵而至,家住鹤壁浚县的辅导员赵梦闪虽自己家中也遭到了洪灾侵蚀,却仍不顾危险,逆向而行,赶回学校做好留校学生的陪伴者和守护人。朱瑞萍和赵梦闪身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每一次检测时总能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每次核酸检测的有序进行,除了安排有序、指引得当,更多的是留校大学生们“青春向善”的理解支持。
在所有文法人看来,因为不平凡的经历,让原本平凡的假期多了几重意义,因为一些平凡的工作,让原本简单的生活多了几分色彩,这个暑假或许有灾难,或许有坎坷,但坚守向前,一定温情明媚。
统筹 COORDINATOR
周红飞
监制SUPERVISOR
陈 玺 李洪振
责任编辑EXECUTIVEEDITOR
邢福祥
图片 PHOTO
杨钰晨 李洪振
文字WRITER
谢东明 孙慧敏
编辑EDITOR
朱浛颖 王钰皓
转发+在看,点赞农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