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院故事 | 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河南科技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科院故事 | 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是官微君陪伴你的第1998天

(本文字数5605,预计阅读时间23分12秒)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我校四人获得面上项目资助。

倾心尽心育人,潜心用心探究

——记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获得者、

生命科技学院胡海燕

艺考

胡海燕,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澳大利亚CSIRO访问学者,现任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河南省2021-2025普通高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专家。

2021年8月,胡海燕主持的项目“小麦抗茎基腐病基因挖掘及种质创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胡海燕教授2006年7月来我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课程。15年来始终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以校为家,服务国家的使命牢记心间。她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强,敢担当负责,能担当做事,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她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对学生的关爱中。为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她注重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她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从教起,不断创新进取,是省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讲教师之一,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示范课和线上开放课程负责人,教学效果连年优秀,获校本科教学质量一等奖,参编教材2部,主编著作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教育教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2项。先后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河南科技学院文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等荣誉。

胡海燕教授除了对教学工作的执着与坚守,她还潜心做研究,长期从事作物逆境抗性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目前主要开展小麦低温、酸碱逆境抗性基因克隆、小麦茎基腐病抗性基因挖掘及抗病种质创制与分子育种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新乡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横向合作项目等1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重大研发等项目6项,发表研究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0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3项,参编教材2部,主编著作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教育教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2项。

立足机械 追求卓越

——记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获得者、

机电学院马利杰

艺考

马利杰,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7月江苏大学博士毕业后回校工作,2011年8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访学或培训。近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先进切削、机械测试领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科技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新乡市创新平台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20篇;通过科技成果鉴定4项,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2部、主编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校优秀教师、校文明教师等荣誉。

2021年8月,马利杰主持的“振动辅助颗粒流钻削润滑机理及技术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踏实进取不停歇

1997年马利杰老师从我校毕业留校工作,负责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全校十几个班级的金工实习指导工作,每年有9~10个月泡在实习工厂或实习基地,有时晚上还要指导夜班实训学生。熟悉了繁忙的实践教学工作之后,“本科教本科”的问题越来越困扰他,“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一定要考研”。从2000年7月决定考研开始,他白天上班、晚上到教学楼自习。

2002年他考入江苏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读研期间,他踏实勤奋、勇于进取,两年完成了硕士课题,学位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在导师的建议下提前攻博,并于三年完成研究工作,博士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7月他谢绝导师挽留回到学校工作。

不忘初心争卓越

“工作五年、读研五年,接下来的五年干什么?”

博士回校之初,面临着我校机械学科科研无设备、无团队、无氛围的“三无”尴尬局面。“实在没办法,借鸡下蛋也是一种办法”,为此,他于2008年6月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每学期10周在校上课,其它时间去北京做科研。博士后期间他不辞辛苦、乐于奉献,2009年刚过大年初二就到北京和导师一起撰写项目申请。博士后期间,他参与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参研国家级项目3项,协助指导研究生2人。

与此同时,在他和我校机电学院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先进切削、精密加工、表面再制造等科研实验室,申请获批“食品加工装备及自动化”学术型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学术型及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使我校机械学科的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牢记使命献机械

“我们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是什么?未来道路该怎么走?”

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机械是一个大学科,39所985院校中开展机械学科研究的有31所。为此,“团队科研工作该怎么做?”、“研究方向该如何走?”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他决定将科研方向由“微细切削”调整到“外场辅助切削”上来,围绕难加工材料的高效、高精、绿色加工开展工作。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增材制造”的背景下,他又决定把“金属增材制造工艺及应用”作为团队未来几年的另一研究方向,目前在该方向与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合作进展顺利,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

做一名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

——记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获得者、

动物科技学院王磊

艺考

王磊,男,1986年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感染与分子免疫学常务委员,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师从夏咸柱院士,获农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师从雷连成教授,获农学博士学位,从吉林大学毕业并来到河南科技学院工作,工作作风严谨,政治素质过硬,潜心研究,致力于做好每一件事。

教书育人,默默耕耘映日月

从2015年执教以来,王磊不断充实自己,奉献自己。课堂上,他追求创新教育,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在学院首先将对分课堂引入到教学中,并且获得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任教以来,他先后讲授过《兽医微生物》、《兽医生物技术》、《禽病防控》等课程,参编教材3部,参编国内第一部动物相关抗菌肽专著《动物源抗菌肽》。王磊老师还强调“理论和实践是互相推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汲取知识,获得进步。他常常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国家级、省级比赛,在实践竞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得学生们迅速成长,自己也=先后获得了校文明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

矢志不渝,漫漫求索科研路

王磊2016年进入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张改平院士。重点围绕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感染分子机理、抗菌肽的人工改造和抗菌肽调控粘膜免疫开展研究工作。

在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他深知APP是典型经呼吸道感染并侵害肺脏的细菌,一直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因此,自201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APP致病机制和抗APP新型药物的研发。近5年来他在APP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形成一定优势,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兽医学一区SCI论文3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APP与肺泡巨噬细胞(PAMs)互作研究和APP感染小鼠、仔猪细菌性肺炎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平台,筛选并鉴定出多个与APP感染相关的重要毒力因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黏附素受体OR5M11,并证实其在APP感染宿主免疫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致力于APP致病机制和新型药物的研发能够推动呼吸道感染的深入研究,对呼吸道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

在抗菌药物研究方面,他紧密围绕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病原菌,筛选并获得对病原菌具有强效杀菌作用的新型抗菌药物(麝香草酚和抗菌肽等),不仅揭示其杀菌分子机制,还证实抗菌肽能有效改善动物肠道炎症和提高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稳态,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先后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获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子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项目1项、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项、河南省博士后基金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等。

走进兽医学以来,王磊老师静下来,钻进去,沉淀自我,不断提升不断尝试、反思、升华、再实践,

“不断尝试,不断修订,做到不断前行。”这也正是他不断的进取之路。

不忘初心,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记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获得者、

动物科技学院夏小静

艺考

潜心治学,发挥专长,为学科建设出份力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不惧困难、拾级而上是夏小静博士的座右铭。参加工作后,他依然保持博士阶段一样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中午困了办公室有简易折叠单人床;继续保持良好的科研习惯,大量阅读最新文献并及时整理为综述性论文,紧跟前沿领域的发展状况;积极参加重要的学术组织和国内外学术会议,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在没有研究生的情况下,为攻克科研中的一个个困难,带领本科生不懈攀登。他坚持每天都要到实验室去,询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重要的事情一天可能要问好几遍。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他经常向学生强调不仅“要勤奋”还要“会思考”“会查资料”。为了让学生做到这这些,课题组定下了每周例会和报告制度,在会上大家一起分析文献,讨论实验如何高效开展。202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逐步组建研究生+本科生的小科研团队,在专注的领域继续不懈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终于换来了累累的果实,夏小静成了大家眼中的“科研达人”。5年来,围绕确定的研究方向他主持国家、省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1区TOP论文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592,被《Nature》、《Cell》等著名学术期刊引用近400次,单篇论文引用次数最高达58次(入选该期刊年度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件;获科技奖励6项,其中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新乡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滨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著作3部,其中主编2部,参编1部;担任《Biochemistryand Molecular Biology》编委。2018年被推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2020年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1年被学校确定为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推荐人选。

坚守初心,潜心育人,做好“教书匠”

从教5年来,夏小静始终坚持教书精益求精,育人孜孜不倦。夏小静积极探索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和收集各种网络资源和信息,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他注重将本领域各种重要学术会议最新前沿信息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以及自己的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他将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故事作为育人关键素材,贯穿到整个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夏小静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2017年,在《动物传染病学》的课堂上,他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能力;2019年,尝试《动物生物制品学》双语教学。截止目前,他主持的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顺利结题,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获校级教学效果优秀6次,3次被评为河南科技学院优秀教师。

夏小静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始终把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他坚持以科研促培养,在本科生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他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对科研的兴趣。在夏小静的指导下,学院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河南科技学院“百农英才”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指导5名2016级本科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全部一志愿录取,其中2名学生报考了自己的研究生;指导的6名2017级本科生考取985高校研究生1名,211高校研究生4名。

在夏小静看来,学习是一个“遍览已知,求未知”的过程。本科生教育属于“遍览已知”阶段的教育,学习别人已经创造好的知识,关键在于打牢基础,而一旦踏入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求未知”的过程。老师不能再手把手地带领实验,而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问题,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结论,导师只起到“导”的作用。对于研究生培养,他会首先给学生们列出本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尽快地熟悉研究前沿领域,再要求学生要以怀疑和探索的眼光,找出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再去展开研究,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研究生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要求研究生要做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夏小静也深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了,更多的是收获了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促使自己对职业不断加深热爱”。夏小静说,作为大学教师,做好“教书匠”是第一要务,一定要将“良心工程”进行到底。

END

图文编辑 |吕春苗

内容校对|王涵钰

统筹策划|胡泉灏

往期回顾

◆今晚十点截止,抓紧!

◆近期要闻回顾(9月20日—9月27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南本科院校-河南科技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河南科技学院-科院故事 | 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