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国民经济与新“八字方针”
当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时候,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显露出来。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称为新“八字方针”。
在开始调整经济的时候邓小平就强调,要使中国现代化,至少有两个主要特点是要注意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要认清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在调整中,中央还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但是,长期形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完全纠正过来,在调整中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采取坚决措施调整国民经济,1980年11月,国务院召开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决定调整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12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198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以争取经济工作全局的稳定和主动,使整个国民经济转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次会议进一步清理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使全党对于实行经济调整方针的紧迫性、必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加大贯彻新“八字方针”的力度,国民经济调整的积极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从1981年起,积累和消费、农业和工业、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国家财政金融状况也随之得到改善。物价趋于稳定。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调整工作取得的成绩,宣布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预计可以胜利完成,稳定经济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几年来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是: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出品:党委宣传部
音频:乔可欣
编辑:向睿贤
审校:史齐陈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