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
我的人生周师情 ——张恩岭
世事沧桑,人生易老,我已年近七十,正是桑榆之景了。如果要问我这一生最铭心刻骨的深情是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您:周口师范学院,我的母校,我的恩师,我的摇篮,是您把我引进知识的殿堂,是您把那知识的甘霖滋润着我的生命。我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每当有人问我的学历,我都会自豪而动情地回答,我是周口师范学院毕业生。四十多年来,或参观或培训,我也去过不少高校。然而,只有我每每步入周口师范学院的那一刻:我心头才会涌出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周师啊周师,我又投入了您的怀抱。
作为周口师范学院的一个毕业生,或许有人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而我就太不一样了。四十年前的周师学子,四十年后再回到母校,被聘为特聘研究员,面对着隔代的年轻学子们,我有多少话要说啊!
上个世纪的1978年,还是周口师范学院初创时期,名为“周口师范专科学校”。那时,我已28岁,那一年的深秋,我终于实现了我的大学梦。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在高中毕业十年后,才再次有了恢复高考,进入高校的机会,被录取到周口师专中文专业,据说考生当年的入校率,仅占百分之四,你说,我多么荣幸,我能不激动吗?
那时,我的母校刚刚建校5年,校园就在周口现在的七一路和大庆路交叉点的西南角。校园是简陋的,不大的,一眼可以看遍校园四周。一进校门,就是一座长长的凸字形的普通楼房,只有四、五层吧,中间是一个过道,两边墙上是黑漆的墙面,是学校张贴告示,举办专栏的地方。这一座楼即是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楼,又是行政楼,又是图书馆,又是实验楼。总之就是个综合楼吧,综合楼南面,是一个不大的土质操场,旁边有一个水塔,再往南,就是我们的学生宿舍了,也是三、四层普通楼房。整个校园,什么绿树成行,什么草坪茵茵,什么鸟语花香,你就别想了,一片单调的空旷和简陋。专家教授讲学,也只能露天之下,学生们端着凳子排坐而听。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精神。就说我自己吧,我是项城人,从项城到周口,车票只有八毛钱,但我常常掏不出,就站在路边,向货车招手,碰上好心的司机就带上我了。有一次,我站在路边,被妹妹看到了,她塞给我两块钱,自己却哭了。咳,不说这些了,在我们那时学生中,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开饭时,就是抬出几个大木桶,都是一样的大锅菜,一样的馍和一样的稀饭,没有你选择的余地,我们也想不到选择。饭菜盛到碗里,已是尚有余温了。
最有趣的还是上早自习起床洗漱的时候,天色朦朦,星光闪烁。那时候,每个学生还没有自己的茶瓶和洗脸盆。学校水塔旁放着许多铁制的脸盆,几个学生接上一盆半温不凉的水,用手一抹,打个激灵,就算是洗了脸了。
教室的简陋也是无须多说,没有吊扇,更没有空调一词。夏天天热,我班有一个学生扇起了芭蕉扇,讲台上挥汗如雨的老师看到了,盯了一眼,这个学生立即放下扇子,全班发出一阵窃笑。到了冬天,冷彻入骨,每个教室就抬上一个铁制的煤火炉。烧蜂窝煤,满室轻烟燎绕,如在仙境,倒也有趣,可惜一不小心,煤火一灭,再生火就满室浓烟了。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的。但那时我们的学习精神却令我记忆犹新。那时入学的学生大多都是十年间没有入校机会的大龄生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机会一旦得到,是多么可贵啊,用如饥似渴也不足以形容我们的心情。早自习,一片书声朗朗,背诵外语的,背诵古文的,真是中外大合唱。晚上也有晚自习,雪亮的灯光下,一片静谧。到了星期天,甚至到了寒暑假,也有不少学生不走,“贪婪”地学习着。那个时候书店书籍品种不多,每有新书上市,许多学生就用节约下来的伙食费到书店排队买书,买上一本书,读起来,津津有味,让人羡慕。
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虽是一个女生的普通穿着,却引起一片惊哔之声,那是学校教学楼过道墙壁上不知谁画了一个女生漫画,高跟鞋,烫发头,人人看了,指指点点,笑声一片,也不知笑红了多少女生的脸。是的,我们那时还是刚刚走进改革开放时代的朴实、艰苦的青年人,我们的精力全都用到学习上了。
1981年,我们毕业了。像火种一样,带着学校的深情托付,走向四面八方。可以说,若干年来,我们教过的学生,又有许多人走进了周师。
白驹过隙,日如逝川,转瞬间, 四十多年过去了,令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2018年,我又被母校召唤,又回到了学校工作。母校啊!母校,您的儿子回来了!
啊!这还是我当年的母校吗?
啊!这就是如今的周口师范学院吗?
我漫步在周师校园,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亲爱的同学们,年轻的老师们,当你们踏进这如诗如画的校园时,或许,并不觉得惊诧,或许,已经习惯自然,可是,您哪能理解四十年前周师初创情景已经印入脑海中,一个毕业已经四十年的周师学院学生的心情啊!我无法冷静下来,细细形容我眼前的校园,我还是引用一下我的同学,也是周师毕业生张华中先生写的《周口师范学院赋》中的一段吧:“看今日校园,塔松如盖,翼阁流丹。逶迤廊桥,垂柳氲烟。院系林立,乃引凤之梧桐;学科纷呈,实藏龙之深渊。厅室房馆,有简策充栋;楼台轩榭,镌至理名言。放眼全球,转型发展。双师双能,众创空间。孵化成果,以荐轩辕。诸种赛事,拔筹夺冠;社团活动,多彩烂漫。士之襁褓,师之摇篮。惟我周师,雄峙中原。”
人们说,人间天堂,天上人间,我看,此即是也!接下来谈一些我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吧!衣食住行,先说饮食,那时候,我们是露天而食,现在且不说几个食堂那么的宽敞明亮,就说几十个窗口的饭菜吧,可真是美食一条街,琳琅满目,满室飘香,饭菜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真的,我一个个窗口看去,简直不知该吃什么好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吃饭条件,我只有想起一个人的名言,“处于困难,无需饱餐”来安慰自己了。
最令我舒心神怡的,还是学校的学习环境,那肃穆壮丽的至善会堂,那如入无边书海,令人叹为观止的图书馆,那舒适明亮的阶梯教室,当然是我们当年所想象不到的。而令我最为陶醉的,还是那揽月湖面的碧波,花木交荫的通幽小径,绚灿至极的花圃,以及那随处可观、可倚、可读书的条凳长椅。坐在这里,你可看到春天的樱花、牡丹,夏日的月季、紫薇,还有那秋月的丹桂,冬日的红梅,这个时候,有多少风华正茂的学生,正徘徊其间,沉醉于书香之中。看到这一切,我心中由不得涌出一首诗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天下无如校园乐,人生最是读书佳。”真的,我羡慕周师今日的学子们,看着那些衣着鲜艳,神采飞扬的学子,想想当年我们的画面,不禁令人叹息连连。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吗?有一句俗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正处在花季人生,你也处在无可比拟的幸福之中。
没有比较,看不出变化,四十余年的春夏秋冬,四十多年的飞逝光阴,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筚路蓝缕。周师啊周师,我是您初创时期的学子,我是今日辉煌景象的见证人。40多年来,我的母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声教迄四海,桃李满天下。学校如今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高校,我的母校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啊!20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昨天,感喟和欣慰交融;展望未来,雄心和豪情齐飞。“尊道贵德,博学善建”,周师精神,将世代永延。
END
作者| 张伯驹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恩岭
供稿| 周口师范学院校报编辑部
图文排版| 林祺昕
校审| 林祺昕
责编| 陈雅凝
审核| 杨文森 梁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