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246字,视频时长2分36秒
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
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
距2022年9月25日还有326天
河南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总书记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亲切关怀
是我们砥砺奋进的巨大动力
为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来校调研讲话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做“四有”好老师,推动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了《河南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实施方案》,并于10月14日在金明校区行政楼152会议室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张宝明参加会议并讲话。河南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理学教师团队代表、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和中国史教师团队代表、部分学院领导班子相关负责人以及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
(上下滑动查看团队简介)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学教师团队2018年1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这支团队由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杰出人才组成,是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星火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10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10多次;在地学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数千篇论文、数百部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秦耀辰带领的 “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显著提升了地理信息学科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苗长虹和河南省特聘教授乔家君带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方向,优势进一步凸显;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冯兆东和国家杰青傅声雷院长创建“林冠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自然地理学方向创建一流的力量。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河南大学地理学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中原崛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
(上下滑动查看团队简介)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有骨干教师28名,带头人宋纯鹏从“一个课题、两位教师、三间房子”做起,带领团队30余年披荆斩棘、矢志不渝,使“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团队坚守中原大地,以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学科文化为指引,通过思想引领、制度规范、典型带动、考核评价,打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风,涌现出一批学识渊博、爱岗敬业、淡泊名利、至诚报国的教师。16人获全国教学名师、中原名师等称号。
团队潜心育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引入国际前沿成果;坚持“科教协同”,培养模式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程,编制多本教材。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选拔青年教师到国际著名实验室研修;开展“3+1+3”本硕国际化培养;先后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建设省级以上一流课程7门。全员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参与省级以上竞赛获奖65人次,毕业生中获杰青、优青等项目者10余人。
团队聚焦科技前沿。在气孔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等领域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个。通过平台建设,实现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局面,探索出中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之路。
团队积极利用学科优势服务国家与地方。在构建沿黄生态经济、筹建黄河国家实验室等方面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10余人在重要学术组织或知名期刊上任职。为近10万人次开展科普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创办国际期刊Exploration。授权专利20余项。承办中学生夏令营,7人担任河南省英才计划导师。
团队先后培育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3个,“百千万工程”、“中原千人”等层次专家5人,5位教师入选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拥有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5人、国务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先进事迹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
(上下滑动查看团队简介)
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共有成员48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4人。长期以来,团队在学院优良传统的滋养下,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或成员个人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家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培养了1000余名本科生,364名硕士生和50余名博士生,团队成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年度项目共31项,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近40项,先后培育了“宋代历史文化”“唐宋乡村社会史”“明清文献整理与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国家治理研究”等5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各类著作近70部。
团队成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一流人才,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原文化为历史根基、黄河流域为地域特色,紧跟新时代步伐,植根中原大地,形成了“育人为先”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的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硕、博士研究生就业率达97.3%。毕业生签约单位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不少学生选择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毕业生在岗位上发扬“铁塔牌”学子艰苦奋斗精神,业绩突出,广受好评。
历史文化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级各类入职培训、新老教师交流会、师生座谈会、征文演讲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将会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心关爱教师成长,激励学院全体教师不忘育人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写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发言
地理学教师团队代表发言
乔家君
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在学校的号召下,团队全体成员认真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黄大年团队代表的回信视频,积极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切感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关怀厚爱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那样,团队教师们始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秉承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精神,践行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和师德师风教育并举,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从来就是流淌在中国科技工作者血脉中不变的基因。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一生秉持“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使命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地理与环境学院的教师团队始终以黄大年为榜样,从创始之初,就以立志报国为本,紧跟新时代步伐,扎根中原大地,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科研合为现实而行。地理与环境学院的教师团队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名誉院长孙九林院士推动在河南大学建设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备份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态地理学家、中原学者傅声雷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生态地理学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林冠氮沉降与降雨”野外控制实验平台;王发曾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中原城市群研究中深入调研,为政府献言献策;以乔家君教授为组长的团队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评估任务,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这些紧贴现实、服务社会的科学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星火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10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多项;在地学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千篇,专著数百部。
潜心育人甘于奉献
教育的魅力在传道,更在育人,传道可言传,育人则需浸润。我们这支教师团队老中青三代,无一例外,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完美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我要把研究院做好,但我的时间不多了,就算我活到一百岁,也只能干十几年,我不能休息。”耄耋之年的王家耀院士对待自己的新事业,仍是心心念念,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以院为家”,这是很多人提起秦耀辰老师的第一反应,秦老师办公室的那盏灯,也已成了督促学生学习的“航灯”;而一向急脾气的冯兆东老师,面对学生的论文,格外耐心细致,曾有一篇论文,他一改就是45天。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样一支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教师团队,创建环境与规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国家地理学科特色专业,开办地理学实验班和本硕连读班;完成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0余项;“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学科的整合与创新”等3项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团队指导的学生120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位论文;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凝心聚力开拓创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团队核心的党政班子,一直遵守党政同心的原则,突出党支部和院系所的中坚力量,发挥党员和青年骨干的基础作用。
在引路人的精神铸造和黄河精神的代代传承下,学院涌现出了一批黄大年式的高素质教师。国家教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教学名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拿到了教育部几乎所有与质量工程相关的奖项和荣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地理与环境学院适时调整,抢抓机遇,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秦耀辰带领的“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显著提升了地理信息学科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苗长虹和河南省特聘教授乔家君、李二玲带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方向,优势进一步凸显;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冯兆东和国家杰青傅声雷创建“林冠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自然地理学方向创建一流的力量。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大学地理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并列全国第7名。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肯定与期待,鼓舞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一定不负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的高尚精神。
抢抓发展机遇,完善学科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配置科研队伍和资源,制定重大科研产出和学科领军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培育顶尖成果;围绕“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农村信息化”等开展调研,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院发展各个方面,以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引领,打造师德师风品牌和“金牌”专业思政课程。
如今,我们这支由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杰出人才组成,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将继续传承创新,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中原崛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代表发言
江 静
总书记的关怀与鼓励在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大力学习弘扬黄大年精神,始终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从构建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到植物高光效回路设计与系统优化等“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现场,从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调控到耐旱新种植创新培育的田间地头,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从总书记的回信中感受到了砥砺前行的责任和动力。
一直以来,生物学教师团队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河南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需要,凝聚一流人才,潜心育人,服务社会。学习黄大年精神建设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一个独具战略眼光的带头人,带领一个拼搏向上的教学团队,建设了一个国家一流学科,打造了一个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高地,坚守一种“爱岗敬业、淡泊名利、至诚报国”的文化传承。
一个高瞻远瞩的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宋纯鹏教授,独具战略科学家眼光。带领团队率先开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氧产生、代谢、积累、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极端天气条件、具有河南特色的中低产田中的盐碱作为环境胁迫因素容易破坏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团队对于活性氧代谢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为中低产田的开发和利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动物和微生物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这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核心意义。同时也实现了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跨越发展。
一个拼搏向上、高效工作的教学团队。自然科学奖的获得,扩大了团队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团队带头人以战略科学家的胸怀,多措并举,建设一流教学团队。培育出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工程”入选者2人、“中原千人计划”2人、中原基础领军人才1人;5位教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拥有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5人、国务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团队坚守初心磨砺一流学科事迹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一个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学科。学习黄大年精神,激发了团队对科研事业的热情,成就了一个一流学科。2017年,自然科学奖助力生物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从此,河南大学重新进入国家队行列。生物学带动农学、工学、药学、基础医学等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生物学实现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状态,探索出中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之路。
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学习黄大年精神,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严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风培养,推行“集体备课、新教师随课助教、老带新辅导”等教研方法,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团队成员16人获全国教学名师、中原名师等称号。
高水平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中科院开展“菁英计划”,联合培养本、硕生,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带动学校7个学科实行“菁英计划”。将多年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以“科研支撑教学”被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一个“顶天立地”的科技攻关、服务社会团队。科学研究追求顶天立地,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科技前沿。团队产出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成果:构建气孔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新模式,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确立根形态调节的信号转导途径,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提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在Cell期刊发表;发现了大豆与根瘤菌共进化及其调控共生固氮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构建小麦野生祖先种节节麦的基因组变异图谱,建立将节节麦遗传变异转入小麦的快速渐渗技术体系;阐述水杨酸与其受体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在Nature期刊发表;揭示害虫生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长文刊登王学路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设计弱光或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独特思路和手段。育成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8个。
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文化传承。学习黄大年精神,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养成一种文化。生物学教师团队从“一个课题、两位教师、三间房子”做起,30余年披荆斩棘、矢志不渝,使“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指引下,在“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卓越生科文化传承下,以“敬业、诚信、务实、创新”的院风,踏实工作,践行师德,坚守中原,初心不改。
未来,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将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主心骨。持续深化黄大年精神学习宣传活动,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融入精神血脉及教学科研育人实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要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勉励学生将人生规划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引导更多优秀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人才强省战略落地贡献力量,以“人”兴引领振兴。
三要争当创新发展主力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推动前沿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业;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用平台建设,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要投身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主战场。锚定“两个确保”,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贡献河大生科智慧。抓住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契机,在“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迭代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全力攻坚,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以一流课题、一流平台,汇聚一流人才、一流团队,多出一流成果,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
中国史教师团队代表发言
耿元骊
学习回信精神,切身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高校教师的亲切关怀和厚爱。“回信”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工作和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我们每一个高等学校教师的行动指南。本人作为一名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了26年的普通教师,作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的普通一员,学习了“回信”之后,不禁心潮澎湃。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如同黄大年那样,秉持学术研究报国的理想,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的追求。
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
把自我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历程当中,是每一个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责任。学习总书记回信,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团队,才能攻坚克难,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道路中取得不断进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历史学研究者,更要共同努力,形成团队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是一支按照总书记的指引,开启集体攻坚的“中华文明研究团队”,目标是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一定会立足岗位,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教书育人潜心治学
不图虚名,潜心钻研,这是黄大年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作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努力拼搏、潜心治学的队伍。在程民生教授带领下,张宝明、苗书梅、张礼刚、祁琛云等教师既主动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发扬现代学术的求真意识,不断教书育人,潜心治学。团队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著数百部(篇),获得数十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数十项。同时也投身学术普及,服务社会,积极开展讲座,指导中学教师,撰写学术普及论著等工作。
作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员,我们主动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把“潜心治学”精神发扬光大,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断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我们也主动运用我国历史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通过撰写论著、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全国、向国际社会积极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积极做好学术普及工作,从而不断加深世界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立德修身开拓创新
河南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中国史教师团队,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引领下,更加认识到为师之道,首在师德。治教之道,育人为先。团队全体教师都应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积极学习总书记“回信”及多次讲话精神,坚持树立师德标杆,抓好典型示范。如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带头人程民生教授严于律己,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宋代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被誉为“宝藏教授”,2021年他在毕业生典礼上的发言,受到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媒体争先报道。苗书梅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标兵”,贾玉英教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龚留柱教授获“全国文明家庭”、河南省“师德标兵”称号,展龙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史教师队伍全体教师积极向他们学习,并同他们一起学习黄大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积极主动在教学、科研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高质量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征程中,为河南文化底蕴建设,为河南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不懈奋斗!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理所应当继承黄大年同志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甘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主动让学生们在真正的学术研究和中学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团队遵循总书记的嘱托,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事业,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事业,加强学科前沿探索,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史学研究人才,为全民族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
中国史教师团队,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以爱心、责任心和使命感言传身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潜心教学练师功,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肩负起教书育人和学术探索的重任,沿着黄大年开创的道路砥砺前行。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每一个高等学校教师都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中国史教师团队也更加坚定了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决心。团队教师必定会进一步做好立德修身,讲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中国史教师团队决心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把精力和真情投入到历史学教育事业当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与会代表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
吴永辉
张书记下午好!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吴永辉,刚才认真聆听和学习了几位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发言,深受感动和启发,为我们河大拥有这么杰出的专家、学者和老师而自豪,也感到和他们存在差距。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加倍努力,向榜样学习,无愧于教师这份光荣使命。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学校党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推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进思政课堂的基本情况。
10月6日,院党委杨书记和张院长转达了党委教师工作部的通知,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向全院部署了推动黄大年团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工作安排。10月7日上午,教研室全体成员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及第三教工党支部的主题学习活动(第三教工党支部是以我们教研室全体党员教师为主体的党支部)。活动主题是:把黄大年精神融入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党支部书记张枫林同志带领大家再次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号召支部全体教师以学习黄大年精神为契机,争做“四有”好老师,推进我们第三教工党支部作为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培育建设工作,同志们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精神为标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定提升能力素质的发展目标,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在讨论中,我们一致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打铁还需自身硬,树人首先是树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从我们身边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起,从身边的河南大学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学起,脚踏实地地践行卢克平书记6月份在“学习身边黄大年”教职工演讲比赛决赛上提出来的立德修身,完善自我;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的希望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上要让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理想信念、可贵的中国精神、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动,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慎独、律己,时刻以黄大年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治学、踏实做人,真正无愧于自身的使命;在理论宣讲中,要作为黄大年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大年精神,学习黄大年精神。
在集体备课会上,我们重点围绕推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进思政课堂进行研讨,制定黄大年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教学方案。目前,各项工作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展开。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落实落细,把黄大年精神贯彻始终。《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导学生要领悟人生真谛、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价值准则、锤炼道德品格、提升法治素养。整本教材的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高度契合,从具体内容上看,黄大年教授的案例出现在20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中,具体是109页。在之前的教材体系中,虽然没有黄大年精神等案例的文字材料,但是2018年以来,黄大年的事迹和精神始终作为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经典案例被使用,贯穿在各个章节的教案和课件制作中,以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和践行榜样力量背后的家国情怀、崇高理想、务实创新和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人生态度,探索和学习榜样人物背后的成长故事、人生经验。这一学期开学伊始,我们9月15日的集体备课会上,依托新教材,提出了把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黄大年等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作为中国精神的专题系列案例,重点是发掘案例中的爱国主义、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等精神品质,把这些精神品质融入到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里,贯彻始终。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感同身受,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认识和践行黄大年精神。一是以探索钱学森、黄大年等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布置主题报告,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抓住思想发展脉络,了解科学家们爱国情怀的生活来源,务实奉献的工作细节,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自觉学习黄大年等科学家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校开展短剧大赛,目前已经在班级向学生下发了大赛通知事项,今年12月份即将举办决赛,鼓励学生从全国全省和身边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寻找素材和灵感,以短剧的方式演绎全国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如何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和教书育人过程中实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角色换位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把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学习黄大年精神。三是开展“发现身边的黄大年”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搜集河大历史和现实中的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汇编成册,既作为教学案例库的内容,也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的一个环节。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本身就是一个入脑入心的学习过程,我们相信,同学们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会对黄大年精神、河大精神有更深的理解,会对铁塔牌学子的身份和荣誉有更深的认同。
以上是向各位领导汇报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以及关于如何在思政课堂上贯彻黄大年精神的几点认识和做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也衷心邀请各位领导和老师莅临第五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剧大赛决赛现场进行指导!谢谢!
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代表
王 萍
2021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这封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殷切期望,也是总书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引领下对新时代教师素养重新厘定;这封信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这封信不仅仅需要高校教师认真学习、践行,也是指引高校育人工作的方向标,对师范生、教育硕士等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学习回信精神 聚焦教师核心素养
从黄大年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一种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即“大我之心报国,师者之魂育人”,他们无愧为新时代的好教师,堪称师之楷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好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换句话说,想成为新时代的好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立德修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因此,为师之道,首在师德。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到“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再到“大先生”,高尚的师德是其中一脉相承的核心,也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先决条件。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教师要立德修身,而黄大年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体现出的师德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黄大年给同学写的毕业寄语,1988年,黄大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当国家需要,黄大年毫不犹豫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科研环境,投身祖国地球物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潜心治学
教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但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是学问之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充满智慧,不仅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要能够潜心治学。黄大年潜心做科研,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潜海,他让中国地球物理勘探正式进入“深地时代”,多项“中国第一”由他带领团队创造。而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也是如此,在各自的领域潜心治学,成效卓著。
(三)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指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开拓创新需要责任担当,黄大年及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给我们作出这方面的表率。“我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马虎不得。”黄大年常说这样的话。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是黄大年精神的集中体现。他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好教师应将开拓创新作为信念,在实践中力行。
二、践行育人责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10月8日上午,教师教育学院在教育学部312会议室组织召开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代表团队重要回信精神的座谈会。教育学部副书记蔡建东,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萍、王晋,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硕士、师范类本科生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召开,教师教育学院更加深刻体会到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师范专业教师坚定了师德为先培养未来教师的信心,教育硕士和师范生纷纷表示将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具体到教师教育学院的工作而言,我们未来将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榜样模范为典型,涵养教育情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名言被许多教师熟知:“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而榜样模范的典型事迹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可以发挥唤醒灵魂、净化心灵的作用。遴选有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的故事,如时代楷模、感动中国等群体中的教师事迹,全国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等,组织师范生观看《黄大年》等优秀教师题材电影,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师范专业学生或教师感知教育情怀的价值;邀请学校黄大年团队代表为师范生做讲座或为学生授课,让其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教育情怀的存在,感受教育情怀的魅力;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的故事,重温教育情怀的价值。
(二)以课程教学为依托,提升知能素养
伴随《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发,国家对教师知能素养提升更高要求,这要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以课程教学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知能素养。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严格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精心遴选适合学校培养定位的课程,通过教材编制、网络课程资源选取等,对课程进行规范化、优质化建设,让课程内容符合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另一方面精选师资打造课程团队。教师教育课程师资要由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师共同组成,根据课程内容团队授课,让更多中原名师、优秀中小学教师走入大学课程,将其实践经验和智慧分享给学生,引领他们智能素养的提升。
(三)以社会实践为抓手,锻炼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职前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而后者可能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加强见习实习研习的过程性管理,让职前教师多到中小学、幼儿园实地调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访谈等了解、认识真实的儿童;通过与学生的相处、开展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对学生的好奇、兴趣进行探究和研究,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只有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对教师有更强的职业认同,才会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才能有责任担当。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希望对师范生和教育硕士进行价值引领,让他们树立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将爱党爱教的报国之志、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作为价值追求,努力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学部教师代表
李桂荣
教育学部教授 李桂荣
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希望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面向全国作出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他说:“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书记两次发出学习黄大年的重要指示,充分说明,黄大年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作为和黄大年同时代的一名教师,我备受激励和鼓舞。黄大年的成就我们很难企及,但黄大年精神以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学习、可以学习,并且需要努力践行的。
深入研读总书记的两次重要指示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习黄大年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情操,最终要具体化为“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我们都知道,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或者再加上一个文化传承。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容易忽视作为首要职能的人才培养工作。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精神,我们必须强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并且在思想上厘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基本问题。
一、为谁培养人
习总书记号召我们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黄大年自己说:“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显然,为国育才是黄大年的基本教育理念。
黄大年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毅然回国,昭示了他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我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没有这些披肝沥胆的经历,但我们同样可以在心底建构起一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并且完全可以把爱国和爱岗融在一起,通过本职工作,实现我们为国育才的职责。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
习总书记号召我们: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作出新贡献。黄大年在回国后,他主动担任“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立志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培养接班人,他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要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显然,黄大年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及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学习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体会黄大年的育人境界,我们应该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站位上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正在踏上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整体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正在推进创新型经济、技术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正在开启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基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作为一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大视野、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和使命担当。
我参与了一项国际比较研究,是对中、俄、印、美等几个大国高等工科教育进行的抽样研究。结果显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也具有最好的生源基础,但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在给教育部提交的报告中说,我们是基础可喜,过程可忧,未来可期。为了解决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国家希望的人才培养预期,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我能为培养高层次、大视野、创新型人才做些什么。
三、如何培养人
关于如何培养出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型人才,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希望我们真正能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做好为学、为事、为人。
做好为学就是要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教师的学问功底是铺设高等学子通向学术殿堂的基石。大学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类专业,是一份事业,更是一批批学者终身为之奋斗的志业。黄大年说:“不专则不能。”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始终有股子拼命精神。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学习黄大年精神,我们就要学习他心无旁骛,潜心求索,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要放下功名思想,立志做一个纯粹地把学术作为志业的学人。
做好为事就是要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要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大视野、创新型的人才。黄大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可他却说他最看重的是他的教师身份。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出差,但他从来不会怠慢对学生的指导。黄大年常说:“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这是何等的责任感啊!他不仅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倾尽爱心,因材施教;而且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饱含情怀,为国育才。我们学习黄大年精神,就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另一方面,眼里心里要有学生,要把学生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能功利地把上课、带学生作为挣学时、评职称的砝码;不能说不想申报教改项目,就可以不开展教学改革;不能说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太麻烦,就可以不去尝试。
做好为人就是要立德修身,为人师表。教师工作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无法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必须立身正,信念坚、德行美、情怀深、学识高、能力强,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习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不仅是要立学生之德,更需要教师先立德。他说: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因此,课程思政,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而是教师应有的使命担当。
其次,要处理好为学、为事、为人的关系。
要按照总书记指示的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我们就需要以德为先,把为国育才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自觉处理好个体发展与学科发展、学校发展、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国家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2018)、《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019)。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建立底线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把外在的条约,转化为我们内在的品格,从他律到自律,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就教育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去年我们学校组织学习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里面有九讲,其中,《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是最后一讲,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展开,黄大年作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典型代表列入讲义中。今天我们再学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自己的思想上要切实有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除了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外,习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论述,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教师论。譬如,在本质论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功能论上,“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地位论上,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在标准论上,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发展论上,要坚持“三个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和“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教育论上,要“铸造大国良师”;在保障论上,要推动全社会“尊师敬教”,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习总书记关于教师的论述入情入理,句句暖心。可以说,我们处在一个国家发展、教育发展、教师发展的盛世时代。我们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不仅提高了认识,并努力践行实践,而且在心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名教师的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
河大教师热议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陈家涛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寄予殷切期望,也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力量。
(一)立德树人,因材施教。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知“边界”、明“底线”、筑“防线”,做到心中有大爱、身上有正气、手里有本领、脚下有定力,真正成为学生奉献祖国、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二)治学严谨,锐意进取。本人对教育和科研事业一直秉承慎思笃行的师者情怀,勤奋工作,严谨治学,扎实提升科研教学质量。我们将以身边的黄大年式教师为榜样,怀抱科技报国理想,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更多青年学生成长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 陈珂
作为一名科研青椒,黄大年老师是我们的楷模,他的光辉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我科研生活的点点滴滴。电影中很多场景、很多台词,都能深深地让我产生共鸣。他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方面研发出多项领先全球的技术,无论是在上天、下地还是入海等体现国家科技战略的方方面面,他就像天上的雄鹰、大地的耳目、水中的蛟龙,填补着国内地球探测技术重大战略装置的一个个空白。今天在这里,我仅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谈谈对黄大年精神的理解。
首先,要胸怀“国之大者”。黄老师始终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胸怀科技报国之心。有人曾说,黄大年老师的归国可以让外国潜艇在中国海岸线后撤一百里。这让我想起美国人也曾说过,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我想这不仅是国外对中国人、中国科技人才的赞誉和敬畏,更多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至高评价和无上荣耀。它无关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项目,拿了多少个帽子,而更在乎的是对国家富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实际贡献和影响。有人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我想,一个人事业上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求。我们只有像黄老师那样把个人和国家、民族融在一起,做有用之才,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其次,坚持初心,永不言弃。记得黄老师回国前与好友告别,好友对他毅然回国的事十分不解时,他说了一句话,回家还需要理由吗?其实作为中华儿女,作为吉大校友,黄老师是叶落归根,正如一颗种子回到肥沃的土壤一般,能够孕育出百亩良田。他说,他51岁回国开启新的人生,就是与时间赛跑,为国家建造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学装置,实现报国理想。我本人求学过程虽然比不上黄老师的光辉经历,但心路历程可以产生许多共鸣。我本硕求学于河大,博士求学上海,毕业后放弃上海高校的工作和户口,回到河南回到河大,从讲师做起。其间又到北大和美国去深造,然后又毅然返回河大。因为我知道,这里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承载了我太多奋斗的青春年华。我也深知外面平台的广阔,机会的巨大。曾经有一位北大老师劝我留在北京,说只有在这里才可能评上四青人才,回河南机会很渺茫。不过让人自豪的是,今年我去拜访这位老师,她对我连连表示祝贺。我想那时更多的不是炫耀,而是作为一个河南高校走出的国家级青年人才,为得到外界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同而感到无比欣慰。至今仍记得黄老师勉励自己学生的一句话,搞科研,该出去,必须要出去,关键是学成了一定要回来。今后我也将时刻紧跟国家战略、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在纳米材料物理、光电器件和绿色能源等领域做出特色工作,为响应中原大地起高峰的战略方针而努力奋斗。
当然,做大先生,还要有大境界。记得黄老师回国初期的工作进展也不顺利,可谓是困难重重。有人说黄老师是情商为零的奇才,无法忍受各种复杂关系,作为团队牵头人,只知一味追赶前沿,为国冲锋陷阵,而不了解国内的科研生态,经常被领导提醒牵一发而动全身,凡事“慢慢来”。记得在国家重点项目面临最困难的时期,各方协调出现问题,黄老师曾情绪烦躁,还飙车玩漂移,踹自己家的门,后又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了回英国休假的念头。但一个信念使他迅速调整了状态,他对大家说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你的国家在这一方面还很落后,甚至是刚刚起步,那都不是意味着你真正的成功”,“为了理想,我愿意做先行者,牺牲者,走多远是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这一番话使整个团队无不为之动容。这对于我们青年科研人才也很有启发,一方面,我们要满怀热血和情怀为国效力,激扬青春,不负韶华,潜心学术,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学会用大境界、大智慧落实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正确看待矛盾和问题。保护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好协同攻关,用信念和公心打动人心留住人心。坚持初心,永不放弃,生如夏花,一路盛开。
最后,做大先生,要有大爱。黄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个人出资为学生买电脑,也为曾经对自己提出异议的项目组青年教师写教授推荐材料。当自己的博士生遇到亲人重病曾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时,他在弥留之际仍不忘鼓励其坚持学业,完成答辩,更是让妻子去学生家里代为照料老人。我想,对于我们广大教师,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照亮学生的心灵,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并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服务国家人民相结合。我想,这才是为师者的大爱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黄老师已离开我们,但其精神浩然长存。我想我们要学习黄大年精神,做大先生。但也想对广大科研工作者说要注意身体,坚持为祖国、为学校健康工作50年。
护理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 马晓静
学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师德标兵先进事迹介绍,开展“向榜样学习”党日活动等形式,弘扬黄大年及教师团队崇高精神,学习他以学术为志业,以报效祖国为信念,学习他“蜡烛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和“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浓郁爱国爱教情怀,增强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强烈责任感和时代担当,为教育在中原大地起高峰、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平
在参加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现场聆听了全国和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和部分教师代表的主题发言之后,深受教育,更备受鼓舞。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名光荣的人民教育者,要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坚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教育情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育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勤勉重干,爱岗敬业,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奋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涂钢
为师之道,首在师德。黄大年同志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杰出榜样,是新时代爱国报国的先进典范,我们要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弘扬和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吁学院全体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院结合此次座谈会和近段时间具体工作,将以实际行动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推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长
期
征
稿
河大新媒致力于
讲好河大故事
传播河大声音
弘扬河大文化
传承河大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
投稿邮箱:hedaxinmei2018@126.com
大家都在看
审核:王明钦
责编:赵 雪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整理/排版:张紫源罗 佳 苗靖雨
校对:朱乐依 罗 佳
声明:“河南大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长按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点赞,在看!
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习!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