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洛阳理工学院(ID:lit_edu)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出品
”
近日,洛阳晚报的一篇名为《为外地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220毫升“生命种子”,他说“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我的幸运”》的报道被广泛关注。据悉,该报道的主人公正是我校1999级校友——王建辉。
# 人物简介#
王建辉
王建辉,我校1999级文秘专业校友,现任洛阳兰花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洛阳义工联合会的副会长。自大学始,他便投身于公益事业,是河南省洛阳市第38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 1999年读大学时,
我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并坚持至今#
捐献过程中的照片
“就像一次持续时间长的献血”,在被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受时,王建辉如是说。原来,早在1999年,王建辉就读于洛阳大学(现洛阳理工学院)时,便植下了投身于志愿服务的种子。身处文秘专业的他深受家国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做贡献也逐渐成了他所坚守的道德规范,献血、河洛义教、“美丽洛阳”等志愿活动为他的大学生涯添上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印记。
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他便开始参与校园、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活动中,他接触了解到大量关于贫苦学生的家庭状况,他深有所感;也正是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参与了无偿献血并坚持至今。
在大学期间,他加入许多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借助这些平台、把握每一个学校提供的机会来展开他的志愿服务——帮助贫困学生、暑期大学生义教、开展节假日捡拾垃圾的“美丽洛阳”活动……随后,他又组织并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哪里有公益,哪里就有王建辉的身影。正是这些在校志愿活动的感染,才促生了他公益生涯的萌芽。
# 我就是这样走来
也打算这样走下去#
王建辉
事实上,在王建辉的志愿生涯中,捐献造血干细胞也只是其中一环。早在上大学期间,他便已经在各项志愿活动中频现身影。
“我看到现在山区的孩子享有的条件,和我小时候的条件一样,很难不产生感同身受。”因为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王建辉又加入了洛阳市义工联合会,在2021年河南汛情中,由他带领负责的防汛救灾分队,身往汛情严重的郑州、新乡救灾,共计带车送捐二十余次,救灾物资达百余吨。
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王建辉十分了解需要帮助的群体,“其实现在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文盲,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自得其乐地生活着,也有一技之长。”当他逐渐了解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被边缘化群体时,他的公益之路又拓宽了。“我们会陪他们说话、看戏,我们所从事的活动或者说在这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这种需求无法避免,王建辉所做的,就是去填补空缺,让老人们在最后的时间里更加怡然。
# 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我的幸运#
10月28日,王建辉成功捐献了2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对他而言,这和大学时候的献血没什么不同的。2005年,当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资料时,抱着“救人一命”的简单想法,王建辉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志愿登记表。
今年,在得知配型成功后,体重偏高的他立即调整了自己的运动量,不断加强体质体魄锻炼,每天至少步行2万步,他积极地控制饮食,舍弃高热量的食物,并适时调整了作息时间,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加减衣物,更是早早穿上保暖内衣和棉外套,防止感冒生病。“这样我配型成功的概率才更大,患者接受的也会更快。”明晰每一步的王建辉所言所语始终离不开患者,他认为这并不是挑战,但是出于责任,他坚定地做出改变。他说,只要王建辉三个字还在中华骨髓库名单中,他义不容辞,随时准备好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其实,早在2010年,王建辉便通过了给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选。遗憾的是,再次采集血样进行高分辨配型复核检验后却未通过,这也是他很久以来的意难平,直到这次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让他由衷感叹道:“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我的幸运!”
植于校园,绽于社会
“益老益幼,普惠更多”这是王建辉对未来的展望。行万里路方得真知,他呼吁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来,去见证,去补缺,发光发热不是空谈,脚踏实地方见彼岸。
往期推荐
@全体同学,关于体测的事儿......带你解锁本周关键词
“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 | 洛阳理工学院65周年校庆暨迎新生晚会-END-
责任编辑:李成
审校:屈晶晶、朱修杰
编辑:韩铠琦
文字来源:李道源、史芸芳、张毅
图片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发布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洛理工资讯 | 服务 | 互动 | 分享
新浪微博:@洛阳理工学院
了解洛理从云开始
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