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一年告别时。毕业是新征途的开始,告别是扬帆远行的叮嘱。四年前,我们带着对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在新科学院相聚;今天,我们将重整行装,带着喜悦和自豪去追逐梦想。此时此刻,请允许我送上最真挚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回想大学四年,迎新时的场景恍如昨日:对家长的依依难舍,对大学环境的新鲜好奇,对学兄学姐的欣赏羡慕,仍历历在目。四年中,我们在新科学院潜心研读、激扬文字、涵养青春,书写了多少感人的故事,结下了多少深情厚谊,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这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品味、去享受。同学间或许会有争争吵吵、磕磕绊绊,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同学间相互激励、亲如兄弟的友谊;老师们或许会有些不尽人情、过于严苛,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老师们的关怀关爱、爱生如子的情怀;生活中不免会有些许的失意和惆怅,但更多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过磨练,逐渐走向成熟的模样。
有的同学说,大学四年,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睿智,大学生活培养了我互助合作的潜力,锻炼了我的意志,陶冶了我的情操;有的同学说,快毕业了我才发现,以前埋怨得太多,做的太少。失去的太多,珍惜的太少;有的同学说,此时此刻,还没搞清楚,毕业是喜悦还是苦涩;有的同学说,大学使我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让我为实现人生理想向前迈了一大步……如是说,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每个同学,把四年前的你和今天的你作以比较,你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震惊并自豪。
同学们,我们2018届毕业生,诚信友爱,勤学善思,给母校和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去年,我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全国300多所高校的1000多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百强团队;在前段博鳌亚洲论坛上,我院志愿者提供的优质服务,受到广泛好评;你们中间的马彦、赵鼎等优秀学子立志报国、决心支援边疆;由李志伟、许俊召、崔冉等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在“正大杯”双创营销大赛中,荣获河南省赛区亚军;王曙光、王刘东、陈杨等多名同学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河南省机器人竞赛等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还有200多名同学将走上继续深造之路,等等,不再一一列举。通过你们的努力,收获累累,丰满了羽翼、备足了养料,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声誉,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经过十年寒窗,已学有所成,整好行装,蓄势待发。那么,我们如何开好篇、布好局,走好社会生活第一步呢?作为院长,也是你们的老师,平时没有机会给我们所有同学上课,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可以算作是毕业致词,也可以说是毕业典礼讲话,但内心深处,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节课,算作我们大学的最后一节课,也算是尽一下作为老师的职责吧。
同学们,我们常把大学毕业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比作人生的分水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才算真正长大:要步入社会,独立前行。前行的路上可能不仅仅有阳光雨露,还会有电闪雷鸣,甚至会有狂风暴雨,这可能正是人生的美妙所在吧!我们不是常说“彩虹总在风雨后”吗?
我们常常引用诗人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我在想:他说的这条路,应该不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所走的“路”;一定是一条光明大道,一条人间正道,一条为世人所认可的、共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说,路在自己的脚下,怎么走在自己;但是脚印留在身后,怎么评说完全取决于别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奋斗出的。
人生的文章,不好开篇。在新的起点上,以什么样的姿态出发,至关重要。《大学》是成人之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样,可能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多姿多彩,但《大学》的“三纲”“八目”很简明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还有人说人生有三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阶段换一种说法:第一个阶段是天生童真的山花烂漫,第二个阶段是外物所累的醉眼烟云,第三个阶段是悟透人生的云淡风清。这不也是参悟人生的历程所在吗?星云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明白事之常理。”所以人的一生是一个经历生活、体会人生、感悟生命的过程。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里的“学”,我的理解,绝不是一个狭义的“学习”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体悟人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人生对做人的不懈追求!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就是一个互动的“感悟”过程。我们还常说:“换位思考”“感同身受”,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怎么能真的做到感同身受呢?因此,我们应该以昂扬的姿态笑对人生,拥抱生活,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在此,我想谈几点感受和大家交流,同大家共勉:
首先,我们要在“真”和“善”上下功夫,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这是立身之本。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认知标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标准,才构成了人们交流的平台,达成了形成共识的基础。实际上在知识、概念和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在佛教中,对事物的认知有:现量、比量和非量之说,仔细品味,也有同工之妙。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也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完美结合吗?我在想:人类社会的文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不正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获得知识、形成共识、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吗?这不正是我们人生中能够做到最基本的正直、正义和善良的基石所在吗?这恐怕也是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之所在。由此想到,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知书明理”应该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之一。
同学们,去年我们在全院开展了“读书年”活动,倡导大家每天静心读书一小时。今年我们又在全院开展了“素养提升年”活动,我们的目的绝对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哗众取宠。在去年学院“读书年”活动启动的时候,我突发感慨,写了四句话:“读书何以年,当作日三餐。或曰欲何为?不为何以知。”今年看到学校“读书月”活动启动宣传的时候,我又想:已在运行中,何需再启动?我想,或许这正是我们搞这些活动的苦心所在吧!
我们都知道,大道至简。《周易》作为我国文化源头之一,在《系辞传》的第一章里就写: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天道非常容易让人明白,容易明白就有人亲附,有人亲附才可以长久而成就德行;坤道简易,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遵从就可以成就事业。所以乾卦的大象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卦的大象告诉我们: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们大多喜欢春天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但事实上到冬天繁花谢尽、石瘦崖枯才是天地的真面目。所以,凡事我们必须由表及里,穷根极理,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所在。我们常说,做事对得起良心就好。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立足正确的出发点,明白事情的原本。否则就会出现“好事办不好”“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使人人满意,但我们绝不能以此失去了公心。世上有侥幸之事,但切不可有侥幸之心。
《中庸》上有这样一句话,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舜有大智慧吗?舜呀勤学好问,而且善于明辨别人所说的话,隐恶而扬善,能够最公平公正地去对待老百姓。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圣人之心如明镜”之说。有学生问他:“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回答说:“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王阳明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他的学说,他的“知行合一”“四句教”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道德经》里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种说法,我想主要是基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样一种被外物所累的社会状况而发出的感慨吧,这实际上也是对前边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的警醒吧。道不远人,人道远人,所以圣人才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千年之叹。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中坚持对实然问题“真”的探寻,在社会科学上坚定对应然问题“善”的追求。特别是目前,在各种知识信息鱼目混珠、龙蛇混杂、喷薄而发,各种诱惑竞相奔放、扑面而来、眼花缭乱的时候,更要求我们具有系统、全面的认知能力,明辨是非、冷静对待、独立思考。做任何事情都要求“真”、求“善”、求根本。
然后,我们要在“恒”和“守”上下功夫,守正如一,不懈努力,这是处世之要。我们能够追根求源,知所先后,明白本末,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才能知真守正,守死善道,始终如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真正才能做到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前后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始终一致、表里如一。有人问晏子,说你一人侍奉三代齐王,是有三个心吗?晏子回答说:“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忠诚”的忠字怎么写?一竖口心,而且这个“一”从“口”的正中穿过。“患难”的“患”怎么写?两个“口”穿在一起,就变成了患难的“患”。因此,董仲舒说:“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就是说:人们在处世时,不能守善如一,就不能立身。官吏在治理政事的时候,反复无常,就不能政和清明。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道尚且如此,而何况于人道?《道德经》也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尚书·大禹谟》篇,虽然有人认为这一篇是古伪之作,但是里边有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巨大。人们把它作为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就是说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容易被声色名利等欲望所迷惑遮掩,具有潜在危险,所以我们也常感叹“人心叵测”。“道心”是天地自然之心,是天理、是良知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止于至善之心,非常微妙。“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能够永远地做正确而且明德的事情,永不懈怠。
《尚书》中还有一篇,篇名就叫《咸有一德》。据传是伊尹对太甲所说的话。其中有两句话非常经典:一是“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就是说,德性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德性不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凶险。这里的“一德”就是专心致志地恪守正道,信念无比坚定,可以移山,经得起诱惑,抗得住寂寞;“二三德”就是三心二意。实际上,伊尹首倡的“一德”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大学》的“三纲”“八目”,成为从孟子到王阳明心性儒学的发端。另一句是“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就是说,德没有不变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善没有不变的准则,能够纯一完善做人就是准则。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也是这个意思吗?我们常常比较:一年干十件事和十年专注于一件事的结果。据朱熹自己说,他对《论语》《孟子》从三十岁便下功夫,到六十七、八岁还“改犹未了”,在他七十一岁临死地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确实做到了他自己说的“毕力钻研,死而后已”。《礼记·缁衣》中有一句话:“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我的理解用一句白话来说,就是做不到的事不说,不可告人的事不做。
同学们,我们不但要守正如一,还要不懈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2018年又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可谓语重心长、直抵民心。
同学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我们只有守正如一、坚持不懈,才能久久为功,也才真正做到了尽人事、知天命,无悔人生。
最后,我们要在“省”和“悟”上下功夫,用心处世,体悟人生,这是人生境界。我们能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而且守正如一,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无愧此生。但如果我们要尽享人生乐趣,真正体会到悟透人生的“云淡风清”,就还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活出个天宽地阔。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好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然后不断提高自己。前边我说过,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一个“悟”的过程。《系辞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圣人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这恐怕也是中国话的精妙所在。我们只有真正能够用心体味、感悟了人生才会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胸怀,才能达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的高度,才能体会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
前一段时间,在我们学院部门负责人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了《光明日报》上近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认为我国儒释道思想传统中有深厚的、源远流长的忧乐观。因此,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就产生了“忧患意识说”和“乐感文化说”,还有人据此,提出了“忧乐圆融说”。我想无论什么说,这都是我国先知先贤,经过长期社会探索、实践、思考,以及对他们的亲身感受和经历进行反思总结,逐渐提练和升华形成的中华文化精神之精髓所在,足以对我们后来人的人生给以提醒和点化。在逆境时,给我们以智慧和自信,在顺境时让我们保持冷静清醒;在贫贱时使我们安守正道,在富贵时让我们矢志不移。
孔子畏于匡,处变不惊;颜回穷居陋巷,安贫乐道。这是儒家达观心态的展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对忧患与安乐的辩证思考。“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经过生活历练后的傲霜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发自对天下苍生的深情厚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感悟人生后的优雅淡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胸怀天下的社会担当。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这是孔子的“益者三乐”,告诉了我们日常的用功方法;“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君子三乐”则告诉我们快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用心思,就可以达到幸福体验。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某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同学们,刚才我讲的这许多,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便于交流,才分开来讲。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好的生活靠我们自己去奋斗,幸福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只要我们有正气、肯努力、善用心、能坚守、勇拼博,我们就一定能够写好自己美丽的人生华章!
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热情地拥抱这个时代。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讲的一段话,作为我这节课的结语。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请允许我发一次感慨:
三千学子将欲行,
万言肺腑难尽情。
春花即去秋不远,
唯愿前路景更明。
谢谢大家!
刘鸣韬
2018年5月24日
编辑 | 耿怡倩
指导老师 | 申琳 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