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原大地办大学,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同向同行,是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工程学院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战略,一大批优秀青年博士积极融入、主动对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走出校园,走进地方,走向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青春和智慧在服务中原更加出彩中绽放出了绚丽之花。
郭士礼博士:探地雷达无损检测的“技术总监”
郭士礼是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系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在多年的研究中,他注意到: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道路,大多容易产生反射裂缝、脱空、空洞、唧泥翻浆等道路深层隐蔽病害,传统的处治修复方式通常采用“开膛破肚”式的开挖处治修复方式,浪费严重、周期长、成本高、影响交通、污染环境,急需提高我国道路深层隐蔽病害检测与诊断水平,促进道路养护产业升级。他结合自己研究专长,凝练研究方向,决心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应用型课题。
为了提升专业能力,更紧密追踪公路工程无损检测的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郭士礼选择到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专心研究道路深层隐性病害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在企业锻炼期间,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带领指导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参与创办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无损检测加固技术有限公司,并被该公司聘为技术总监。
2017年8月,郭士礼与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横向科研合作协议《地质雷达检测道路深层隐性应用技术研究》,进行校企联合科研开发合作。2018年5月,郭士礼博士作为团队带头人入选“许昌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获得许昌市人民政府100万元创新创业资助。2019年,与该公司联合申报的《探地雷达定量诊断道路深层隐蔽病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支持项目。
几年来,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研发出的道路深层病害无损检测非开挖加固技术,具有施工快捷、不破损路面、环境污染小及凝结时间短、成型强度高等多个优点,已成功应用于河南、北京、安徽、浙江、江西、陕西等多条高速公路。
“非开挖加固技术是在不破坏路面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采用以钻孔为主的微创工艺治理道路深层病害的方法,既避免了错失最佳维修时机,又大幅度降低了道路养护成本,有力地推动了道路养护行业的技术进步。” 河南万里交科集团无损检测加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光华说。2019年,该公司与安徽、陕西、浙江、北京等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广道路深层病害无损检测非开挖加固技术,全年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
“要在企业基层‘一线’上做文章,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上下功夫,把论文写到企业去,把科研做到工地里。”郭士礼这样说,也实实在在这样去做。
公司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是科研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参与公司创建的河南工程学院毕业生蔡文才、田朋飞、李伟伟、王荣坤已成长为该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和重要领导力量。该校友企业和河南工程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内设立了“公路工程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做实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于翔博士:助推特种纤维“中国造”
2018年7月的《中国化工报》和《河南日报》,分别以《从鹤壁走向世界的“中国造”》《中维化纤打造尼龙66特纤新品》为题,报道了我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青年博士于翔助推企业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的事迹。
于翔,河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2017年8月参加了河南省博士服务团,担任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
“在大学任教相对比较轻松,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之所以选择挂职,也是想把这些年积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于翔说,他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专长和我校纤维高分子材料特色优势专业,很快在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找到用武之地。
作为2015年豫沪产业合作对接的硕果,从事尼龙66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中维化纤,在入驻鹤壁3年内完成了从建成投产到填补国内空白等一系列创举,吸引了来自全球化纤行业的目光。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锦纶66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是一种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降落伞等产品上的原料。“该原料的核心生产技术和锦纶66色母粒的核心生产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相关企业手中。”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海伦介绍,长期以来,他们不仅要从国外进口原本色原料切片,还要进口彩色原料切片,生产成本较高。
于翔博士担任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以后,与企业科研人员开展联合实验、项目研发,致力于提高产品性能、减少产品残次率,致力于攻关原料及色母粒生产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PA6色母粒”项目的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可实现公司色纱全产业链生产。
很快,他帮助企业研发的用于生产汽车安全气囊丝和军用降落伞布的尼龙66特种纤维热销国际市场。这种产品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别性能。“尼龙66特种纤维看上去无比纤细,却能承受20千克拉力20年不断裂”,于翔介绍。
在于翔看来,公司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技术提升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挂职期间,他坚持每周给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技术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在鹤壁期间,他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当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任务的同时,全力做好创新驱动的“带头人”、校地合作的“牵线人”,架起派出单位与挂职单位之间的桥梁,实现多层面、深层次的校地合作。积极促成了河南工程学院与该公司进行产学研基地合作,多次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项目研究,破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法冠喆博士:从美丽乡村建设的“门外汉”到“内行人”
法冠喆是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博士,2018年9月份,到鹤壁市住建局挂职担任副局长,分管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厕所革命”等工作。他将所学知识与住建领域相关政策相结合,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央重大部署在鹤壁市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较少,一直想通过挂职得到历练。”法冠喆说。
从一名大学教师转型为一名地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角色转变很大,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政府部门才知道,这里的工作状态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很辛苦,也很高效。”法冠喆说,虽然所做的工作和他以往接触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但相较于理论研究,基层实践更锻炼人,让他少了很多“书生气”,挂职锻炼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他克服各种困难,迅速进入状态,不越位,不缺位,以干好事情、完成任务为原则,以整体和大局为重。为尽快熟悉工作,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多听、多看、多想、多做”。除了一些必要的会议,他基本都泡在各县区,每天的“微信计步”都在两万步以上。很快就对各县区的信息了如指掌,理清了住房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流程脉络,由“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
法冠喆说:“因为以往的生活习惯和历史遗留问题,农村存在种种环境卫生问题,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但群众满意就是最大欣慰。”为了不折不扣地干好这些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幸福感,他加班加点到基层督导,工作状态经常是披星戴月。
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他联合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到各县区进行全面排查,入村入户进行实地调研,对符合条件的改造户分类建立详细台账,2019年实现全市危房基本清零;为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他牵头制定鹤壁市年度农村垃圾治理方案、厕所革命方案、旱厕清零方案,定期对各县区垃圾治理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为促进全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他积极协调,组织科室人员指导各县区申报传统村落,2019年组织申报了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成功获得了省级补助资金1080万元。
多年来,我校坚持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郭士礼、于翔、法冠喆是我校广大青年博士的代表,他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做在车间里,为企业解难题,为地方谋发展,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青春出彩。
近几年,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地方高成长性企业共建行业学院10个、企业冠名班1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35个,教师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地方和企业标准4部,帮助行业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2019年为企业培训人员达24282人,开展社会咨询服务项目20余个,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总数达600余人,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应用大学排行榜”中,学校在全国应用型大学(非博士培养单位)中的综合指数、应用指数排名连年攀升,2020年综合指数位列全国61名,比2019年提升12个位次,比2018年提升28个位次,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梯阵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河南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
排版 :刘梦宇
审核 :胡福静
图文来源学校官网
投稿邮箱 :hngcxy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