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美感教育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有感
王 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短板,2020年要对准这些短板弱项精准发力,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教育方针的落脚点在学校,实施者为教师,身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面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个人认为就像德育不能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美育也不能仅仅依靠“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教师,德育和美育两者均涉及到学生的三观培养,应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在举手投足之间、潜移默化之中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确实存在,但个人以为从大概率上来说,教师的综合素养能达到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够达到的水平“上限”,因此身为教师,必须承担起沉甸甸的“引路人”的责任,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全面提升水准,保证给学生一个更高水准的发展前景。
有关德育,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做法,而对于“美育”如何落实,尚无成熟案例。在“美育”尚无具体标准之前,我们可以提前针对自己现状进行“自育”工作。作为一名80后的理工专业的教师,自认关于“审美”的概念仍非常模糊,接受的“美感教育”还不成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朱光潜先生所著的《谈美》就是一本再合适不过的美学入门书籍。
《谈美》是一本大家写的小书,这本书从十五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问题,解答了什么是美、怎样创造美、怎样欣赏美,最后又把美扩展到关于人生的隐喻当中。相比较审美的能力与技术,这本书更侧重于培养人关于美感的经验与态度。即便是成书于1932年,如今读来并无过时之感,我想这就是大家的水平、经典的魅力。
有人用24个字来概括《谈美》:“中西贯通,古今相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清新自然,如话家常。”尽管是以往从未涉猎过的领域,但阅读时并不觉晦涩难懂。即便时常需要掩卷沉思,但书中的案例通俗、讲解简明,总能使人豁然开朗。据朱先生自己所言,写本书时并未翻看任何书,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做派,可见其在美学、教育学方面功底之深厚。作为一名门外汉,本书确实使我深受启蒙,现就自身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美育”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中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培养完善的“人”的价值取向,另一种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力”的价值取向。在国家近年来有关教育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我们能够意识到,今后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两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学生毕业后不仅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更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因此“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中“美育”部分,承担的是什么作用呢?在书中第一部分“开场话”中,写出了朱先生著此书的初衷:“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一片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事项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朱先生认为美感的世界是意象世界,在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时候,人从现实世界超脱出来,而进入一种纯粹的理想世界。“俗”是缺乏美感修养的表现,而“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有美感修养的人可以忘却“利害”关系、只求满足理想与情趣,能做高尚纯洁的企求、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无所为而为”,这是一种美感的经验和态度,将其推广至“做学问”和“做事业”,使人成为脱离世俗、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就是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此外,“美”的价值完全来自内在,丝毫不依赖外界,这也能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个人的价值又有多少来自“外在”、多少来自“内在”呢,我们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认为自己足够“美”吗?
二、美感的态度
我们通常所谓的美,多半指的是“好看”或“使人愉快”。然而究竟什么是“美”?我们生活中常说到“美食”“美景”“美人”,他们真的是“美”的吗?古董商和收藏家就是懂得审美的人吗?
朱先生认为:“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从以上观点来看,美是不需要本钱的,且不带一丝意志欲念,因此所谓“美食、美景、美人”的“美”,还是注重“实用性”的,仅仅是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了快感;古董商和收藏家更是要将“美”占为己有,“占有欲”超越了“欣赏”的态度,其与真正的“审美”是千差万别的。
美是与实际生活有距离的,为什么当我们出门旅行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景色事物都比家乡的更加鲜活可爱呢,就是因为一花一草、一物一景都是新鲜的,当眼前的一切与我们的寻常生活有了距离,我们便能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当情趣与物的姿态交感共鸣,就出现了美的形象。“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真是真知灼见。
书中借用老子的一句话“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来形容美感态度,这种态度是非常超脱的,能够在审美及生活、工作中完全做到“胸无纤尘”的人,真的了不起!
此外,朱先生在书中谈到的“创造与模仿”“天才与灵感”的议题,也都使我深受启发,在“创造与模仿”中,我进一步领会到天赋与努力的关系及各自的意义,没有通过足够多的模仿来磨炼基本技能,则很难达到高水准的创造,所谓“读破书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心”与“匠心”并存,是一个成功的创新者必须达到的境界。“天才与灵感”部分谈到了意识和潜意识,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积累、消化、放松、沉淀在学习与创作中均有它们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忙”拆开看就是“心亡”,一个太忙的人是很难有好的灵感的,所以一定要留有时间给自己放空、休息,让知识能够在潜意识中沉淀和酝酿,“灵感”才能够不期而遇,所谓“厚积薄发”,也可以说明这个过程。
于我自身而言,习惯了用科学与实用的眼光看待事物,尽管理性客观,但不免有些乏味,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生趣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都必须要接受美感教育。读了本书之后,我忽然对这个世界又生出了一种新的兴趣和眼光,我将尝试抛开实用性去审美,以求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些情趣,这一重收获在于美感修养。
针对于教学实际,我认为美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的美育题材可以挖掘,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欣赏美的事物、美的表现,也包括培养学生养成美的习惯,践行美的行为、美的语言。课程美育也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课程改革突破点,在此之前,教师要做的就是先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章节主题所言,人生之路需要“慢慢走,欣赏啊!”人生一路风雨也有一路风景,如果只顾争名逐利、埋头赶路,这一生将会是多么的干枯无趣。朱先生谈到的心中有“天光云影”、清渠有“源头活水”,平衡好“执着”与“摆脱”,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将审美情趣融合入整个人生,不仅能够领略到一路美景,还能以出世之心成就入世之事,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这是更重要的一重收获,在于人生态度。
当然,我的收获还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般柔弱,想要长大成材仍需持久地精心养护。如果假以时日,我的收获能够再带给学生一些正面影响,那就再欣慰不过了。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美感修养就是我们能够心无杂念、全然投入的欣赏星光的能力,感恩朱光潜先生,帮助我们擦亮懵懂的双眼,让后人更清晰地领略到千百年来人类的文化与艺术之美,对前人的艺术性与创造力更添几分理解与珍重——而他自己的作品,也一定是这璀璨星光中特别引人瞩目的几颗。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王岚,女,中共党员,副教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精细化工教研室主任。
☆☆☆☆☆☆☆☆☆
监 制 / 统 筹:吕 村
审 核:武 铭
责 任 编 辑:韩 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