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张玲丽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如何将“立德”融入专业课程的“树人”过程,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创新育人手段。立足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面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下简称高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力争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素养全面提升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结合近期研读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考与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材专业课程建设,正确引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同频共振。以解决学生对专业发展和专业认知的困惑为突破口,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通过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关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习兴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种好专业课程教育的一份责任田,真正发挥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拓展作用。
一、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世界格局、新的产业布局都在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产业升级的变革,在多个领域有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赶超”谈何容易,往往面临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封锁、贸易壁垒、人员交流受阻等各种打压,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还在不断升级。为了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很多材料人冲在时代前沿,奋力拼搏;更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后备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然而,这些00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各种呵护,特别是物质条件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思潮,致使青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朴素的人格素养,甚至缺乏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当代青年学生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国家发展才有力量,民族复兴的梦想就能实现。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办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要人人思政、课课思政,责任重大。
二、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与难点——以高材专业为例
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正在从“教书育人”转向“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然而专业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这和专业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以我校高材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化学、物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成型加工、合成工艺等工程与应用的知识,多以理论和公式推导、分析计算、工艺设计、实验实践为主。课程体系讲求严密的逻辑推导和客观的理论实践结果,这其中工科的实用性与思政教育的理论性相背离;同时,长期形成的专业教学模式中,课程的专业化驱使思想教育趋向边缘化,往往表现为重专业、重实践、轻人文、轻伦理。此外,工科生的思维惯性,如重逻辑、重结果、缺乏感性思考,学生对于思政内容学习热情不高,也使得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弱化,思政融入有难度。最后,教材中没有思政内容,思政元素提炼难度大,造成了内容讲解难。总之,课程思政,说易行难。
三、高材专业课程思政的突破点——以高分子学科为例
虽然在高材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存在困难,但不能成为专业课程思政的绊脚石。如何探索高材专业课程思政的突破点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工科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挖掘高材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在于:将蕴含于课程中的显性及隐形的思政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并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郑州大学张天航老师提出了“思政映射点”的概念,即:在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结合高材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挖掘出以下思政映射点:
1.科学品质和工匠精神
以高分子学科为例,高分子概念于20世纪20年代的开始形成,到50年代,国外开发的硫化橡胶、醋酸纤维、酚醛树脂、尼龙等不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已经应用于生产、生活以及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我国高分子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代初,80年代初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当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国内一批高分子研究的先驱者在不同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在这个充满艰辛的发展过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高分子科学家。例如王葆仁先生在新中国经济发展恢复之初,毅然选择了还处于发展初期的高分子化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在50年代临危受命,带领课题组完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和聚己内酰胺的研制和工业化生产这两项军工任务,首次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钱人元先生开创了我国导电高分子和凝聚态研究,是我国高分子物理研究与教学的奠基人并为中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钱先生一生都对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保持很高的热情。还有冯新德先生,曾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工作,在生物医用高分子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这些高分子领域的开拓者还有一个特点:不仅自己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分子领域的科学家。高材专业的学生不能只知道各路娱乐明星,更应该知道这些极具人格魅力且德高望重的前辈们。思政映射点:通过讲述科学牛人背后的故事,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志存高远、精益求精、临危受命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和大国工匠精神。
2.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分子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在国民生产中彰显着巨大魅力。通过展示不同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包括衣(腈纶、涤纶、人造皮革)、食(包装、农用膜、滴灌管道)、住(塑料管材、塑料门窗、露营帐篷)、行(汽车、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结合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展示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让学生切身体会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此处,以专业为载体挖掘学科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增加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思政映射点: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休戚与共。国家保障了个人的利益,国家利益也需要我们个人去维护。思考一下,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如果能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要做幸福的材料人,就一定要去做幸福的事!
3.培养创造思维,明确强国责任
新材料技术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也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我国已将新材料产业列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郑州市也将新材料产业列为了积极培育的新型产业之一。思政映射点:在专业课程中结合国家在高分子材料发展的战略布局,详细讲解河南省和郑州市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发展形式、区域特色和发展机遇。契合学生关心的就业、考研等热点话题,激励学生树立创新创造思维,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明确肩上所担负的强国责任,并有志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目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有10%左右的新材料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例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大幅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T700和T800级碳纤维实现了批量供货能力已开始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虽然在关键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先进的高分子材料自给能力逐步提高。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已经进入14nm,并向7nm时代过渡。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紫外光刻和纳米压印技术中,光刻胶是其中的重要技术关键,也是国外对中国禁运的半导体关键技术之一。思政映射点:在专业课程中介绍美国对华为实施的芯片禁令事件,以及当前中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四、高材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实践中,即使提前挖掘了很多思政映射点,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协调的时候。专业课程思政的原则在于避免简单堆积、生硬说教,在不影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力求融入自然、相得益彰,并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呢?
1.课程思政在精不在多,不能堂堂讲。一门课有3-5个思政映射点,最多每章1个,每次占用课堂时间保持在5-8分钟。直击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完美融合,才能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2.教与学的协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最好在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课前或课后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展开,在探索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呈现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或者依据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的教学特点融入思政元素。从学习的角度,课前预习老师提供的思政资源;课堂上参与讨论或演讲;课后通过线上资源,社会调研等学习,收集资料,完成作业。最后,如果遇到课程思政元素难以融入教学过程的情况,也可以尝试在课前或课后专门提出来进行交流。
3.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然接受,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真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既能感受到身为高分子人的自豪感,又要有材料人的使命担当。要像盐溶于汤中,起到提鲜增味的作用。
我国高分子材料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材料人的辛勤耕耘。实际上,我国高分子科学家还有一个特点,都是教育家。能有今天的局面,是靠这些科学家在大学机构创立了研究基础和教学基础。作为高材专业的一名专业课老师,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更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热情,早立报国志。历史的珍贵在于它为我们留下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财富;未来是可期的,在于我们青年一代要有传承、有追求、有使命、有担当。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勇担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有用人才。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张玲丽,女,中共党员,博士,讲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
☆☆☆☆☆☆☆☆☆
监 制 / 统 筹:吕 村
审 核:武 铭
责 任 编 辑:韩 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