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朱美琳在5个女儿和一大家子的陪同下迎来了101岁生日,开封教体局局长娄和彦与学校校长、老师也纷纷向这位一辈子奋战在教育战线的老人送去了祝福。
20岁开始教书,66岁离开工作岗位,光荣在党64年——从旧社会到新中国,她见证并参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变革;从“鸦片战争”到第一个教师节成立,她参编了长达145年的《开封教育志》;从无到有,她提议创办了开封市教育系统第一所幼儿园,解决了教师家庭孩子入园难题;从夫妻两人教书到子孙三代19位共产党员、18位人民教师……她就是近日被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审核认定的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老校长朱美琳。
1920年9月,朱美琳出生在开封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可耕之地,全家生计靠父亲卖水、磨面,母亲帮人缝纫、洗衣维持。因自幼喜欢读书,即使生活艰难,父母也竭尽全力送其上学,18岁时,高中勉强读了一年,因家里实在支撑不住,只好退学,成了高中肄业生。退学后不久,便和身为教师的李耀先结了婚。之后跟随爱人在战火纷飞中东奔西走,辗转多地,先后在汝阳县、临颍县、汝州市、三门峡市、新密市等地做教师。战火当前,尽管终日提心吊胆,尽管一直颠沛流离,但朱美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当老师教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不再遭受外国列强欺侮。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四处奔波谋生计、怕生病、怕饿肚子的负担完全没有了,工作逐渐稳定下来,朱美琳在新密工作5年后回到开封任教一直到离休。目睹新中国的变化,目睹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感受着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感受着党组织的无限关怀和照顾,朱美琳说,那时候浑身都是劲儿,每天早起晚睡,孜孜不倦地工作,丝毫不觉得疲惫,看到祖国的发展变化经常激动的睡不着觉。“这样的幸福日子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每一天都觉得精神愉快、振奋。我下定决心,要把工作搞好,把书教好,以此来报答党的恩惠。”朱美琳仍然记得1954年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这些话。
1954年,朱美琳来到开封市中山路第七小学任教,一年后又来到开封市东棚板街小学任校长,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第一师范学校附小,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当时正赶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事业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师附小也不例外,既要扩大办学规模,也要提高办学质量。朱美琳就带着全校师生同吃同住、半工半读搞建设,拉沙、铺地,大家一心扑到工作上,干劲儿十足。校园里经常是黄沙满地,彩旗飘飘,像个热火朝天的工地。教学楼墙面上,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56年,朱美琳再次终于鼓起勇气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终于梦想成真,成了一名预备党员。她的志愿书上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将要完成之际,我再次提出坚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以壮大党的力量,增加党的血液,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这种意志和行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挡的。”
工作多年来,朱美琳坚持研读《人民教育》和党报党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育人水平。从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决不敷衍教室里每一个求知的孩子,到创新开展老带新、一帮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传帮带活动和教研活动,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帮助学校教师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带领学校一步步迈上发展新台阶,到每周组织学校老师克服困难,骑着自行车顶着风沙往返30多公里到师资薄弱的学校送教,推动城乡教育均衡。朱美琳带领的开封一师附小在那个年代所推动的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教育实践已让学校成为开封众多家长认可、在省甚至全国享有盛誉的一所学校。
1975年是朱美琳来到开封市教育局任小学教育科负责人的第二年,考虑到老师们工作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自己家孩子,朱美琳提议创办了开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帮助教育界同仁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20岁教书,到66岁离开工作岗位,从71岁盛世修志到101岁还在尽共产党员的一份微薄之力为新冠肺炎疫情捐款,今年七一前夕,朱美琳亲笔写下“永远跟党走”,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的勋章,面对党旗再次重温了入党誓词。她用一生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在姥姥的影响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每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以校为家,早来晚走,从无怨言,在三尺讲台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大家觉得应该这样做也都是这样做的。”谈起家庭的影响,如今在开封一师附小工作的外孙王鹏很自然地说道。
在朱美琳的影响下,五个女儿全部踏上了教师岗位,一家37口人中,共有19名党员,18位人民教师,他们默默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大女儿李临君在开封市第十中学从事英语教学35年直至退休,二女儿李桧君在开封市第六中学从事数学教学35年,三女儿李汴君在开封市育英幼儿园干了34年的班主任,四女儿李梅君在开封市第一职业中专任教40年,五女儿李宏君在开封市苹果园中路小学从教35年,无论在幼儿园、小学,还是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一届届学生口中,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李妈妈”;在同事的口中,她们又被亲切的称为一个个“梅姐”“君姐”。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把同事当做亲人,在30多年教学工作中,她们用勤恳、敬业、热情、奉献赢得了所有同事和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而这样的家风更影响了孙子辈的每一个人。外孙女王璐璐是开封市金明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今年47岁的她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炎,经历了多次手术,膝关节已退化成70多岁的程度。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忍着剧痛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爬楼梯疼得直掉眼泪的她只要一走进教室,就瞬间忘记疼痛,面对学生呈现着最灿烂的笑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她所教班级成绩一次次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家长爱戴、同事社会好评,而这背后是因积劳成疾造成的三级伤残。全国总工会领导、市局领导多次到家慰问。今年43岁的外孙王鹏,1997年师范毕业后回到了姥姥朱美琳曾经工作的开封一师附小。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踏实奉献的他赢得了学校所有教职工的称赞。有任务冲在前,有困难争在前,有荣誉让在前,24年来王鹏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已成长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总务主任的他,工作多样、任务繁重,无论是刮风下雨、汛情疫情,还是周末节假日,这些年,他几乎从未休息过一天。工作至深夜忘记安置9岁的女儿,女儿坐在漆黑的操场升旗台上哭泣的一幕使他每每想起都红了眼眶。岳父肠癌做手术,因为工作未能赶到医院照顾,岳父、妻子表示理解、从未埋怨,一次次对家人的亏欠让他埋在了心中。外孙女马婧是开封市第七中学团委书记。除了姥姥、母亲是教师,她的父亲马守良也是一位任教40年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马婧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工作16年来,她注重德育创新、不断实施教学改革,送过五届高中毕业班,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先后荣获教育部、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开封市师德先进个人、开封市青年五四奖章,被选派至中央团校进行学习培训。这个暑期,她又被抽调至开封疫情防控指挥部教育专班,信息排查、整理数据、疫苗接种、开学方案……经常加班至深夜,顾不上11岁的儿子,认真负责踏实工作的她,正在为开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默默作着一份贡献。
外孙女李响,开封市第六中学从教24年;外孙姜宁,河南大学从教14年;外孙女姜楠,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从教13年;外孙女赵珊,开封市第三十一中学从教5年。同为教师的他们也选择了和教师成为终身伴侣。朱美琳的两个女婿姜洪林、马守良无论是在教育局机关工作还是从教师、教学管理走向教育督学,都是一辈子奋战在教育战线的“老兵”。外孙媳妇于娜在河南大学教学13年,深受学生欢迎。外孙女婿娄鹏飞是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从教26年来,在落实立德树人、推动高中思政改革研究上始终走在前列。
朱美琳说:“回顾我这一生,浮浮沉沉,只干成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教书育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见证了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过上了百年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真是幸运之至。如果非要说一点遗憾的事儿,我觉得就是没有好好陪伴我自己孩子的成长。拿老五来说,差点儿把她生在办公室,一岁多,直接就送到幼儿园了。她那时候有个外号——‘逃兵’,就是因为她一下课就会跑到对面小学来找我。”
倾心教育、忘我奉献,这样常见而相似的一幕幕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位教师身上正“不约而同”地一次次“重演”。
“我一岁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我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国家的建设事业刚刚起步;今年,建党100周年,我101岁,站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起点,全面脱贫攻坚已经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我想对我所有的孩子,以及广大青年教师说:好好教书、努力工作,永远跟党走!”刚刚过完生日的朱美琳说。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END—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平台
投稿邮箱:zzyxmt@126.com
新浪微博@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