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活动|重温红色科学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全国科普活动|重温红色科学路

艺考

艺考

全国科普日

发起

中国科协

时间

每年九月第三个公休日

节日背景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2006年2月6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布,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落实《科普法》与《科学素质纲要》,中国科协组织各级科协和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活动。为持续做好这项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国科协将每年9月第三周公休日继续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

节日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是推进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节日目的

通过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标识、主题征集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热情,为中国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2021年活动主题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期:重温红色科学路

从1921到2021年

穿越百年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一路披荆斩棘

一路浴血奋战

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

百年华诞忆初心

科技绘就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

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无线电收发报机

5G时代的到来

从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高铁时代的正式开启

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成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

回顾建党以来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Memorial

艺考

1964年10月14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9月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

1973年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

1983年12月22日

“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4年3月

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

1995年5月12日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

2020年1月11日

“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

艺考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4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米的试验铁塔上。15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代号“投篮”的命令。16日下午3时,主操作员有力地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最后一个按钮。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当时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艺考

艺考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所、有机化学所和北京大学等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这项研究成果促进了胰岛素的作用原理和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艺考

艺考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进行了纪实报道。

艺考

艺考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指挥员:点火!

现场:点火!

解说:4月24日,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随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音色优美,清晰洪亮。

“东方红一号”传回的音乐信号被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接收到并录制成磁带,随后被专机送往北京,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正在广州参加东南亚“三国四方”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刚走进会场就兴奋地向代表们宣布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

周恩来: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从1958年提出设想计划,到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历时12年,中间一度停滞。1964年12月27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负责卫星研制的“581组”副组长赵九章致信周恩来总理,提出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及导弹发射的成功,应该尽快恢复被暂缓的卫星研制计划。

信中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领导小组组长 戚发轫:当年就叫“18勇士”,“航天18勇士”,实际上就是18个所需要的专业,有搞总装的,有搞总体的,有搞结构的,为了筹备这个事情。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启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孙家栋:那个激动的心情确实没办法说,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中国的条件能把第一颗卫星在那个年代把它弄到天上去,确实是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搞的,真是感觉到扬眉吐气。

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探测任务,停止发射信号,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未结束。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在太空运行,那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象征。

艺考

艺考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

1964年,袁隆平在水稻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在国内首次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开创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的研究。

经历了6年的探索,袁隆平提出了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该设想的指导下,他和助手于1970年11月在海南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培育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72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有13个省区市参加的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被列为全国农林重大科研协作项目,并先后育成了一批矮秆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并从国外引进品种中筛选到恢复系配成了强优组合。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籼型杂交稻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的籼型杂交水稻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培育成功的,是继水稻育种史上高秆变矮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籼型杂交稻于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从“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即方法上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1991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实用型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1994年育成第一个“两系”法强优势杂交稻组合“培两优特青”。1995年我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技术配套成熟,开始应用于生产,宣告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1996年,我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启动,袁隆平又提出了以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相结合,培育“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高度抗倒”的株叶形态的技术路线,并于2000年和2004年实现了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育种目标和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育种目标。

1980年和1981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先后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和卡捷尔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转让国外的农业专利技术。从此,杂交水稻技术走出了国门,开始向世界传播。2007年有7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比当地良种增产20%—40%。

从研究初期到现在,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广大科技人员和推广部门的不懈努力,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因对杂交水稻的杰出贡献于2001年获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16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艺考

艺考

“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艺考

艺考

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

1984年3月,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轰动了国际学术界。“试管山羊”的育成,将国际胚胎工程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展现了家畜改良的美好前景。这位“试管山羊”培育者,他就是中国学者——旭日干。

立志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为祖国畜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旭日干决心知难而进,开始专攻“山羊、绵羊体外受精”重大课题。在日本,旭日干的生活学习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从宿舍到实验室。在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工作13至17小时,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因为他要把对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常人难以想象。最终,他以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山羊、绵羊精子药物诱导获能新方法,并用于山羊体外受精试验,1984年3月9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

艺考

艺考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95年5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及鉴定。“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能求解15000各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在求解问题的规模上超过了国外同类机器。该系统突破了一些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互连芯片具有独创性,并行优化编译器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系统之一。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前景,能解决计算机和工作站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如大大增强探油与天然气预报能力,用于模拟计算以设计新飞行器、新材料、新药、新催化剂等,也可满足基础研究工作对大规模并行机的迫切需要。该研究项目获199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艺考

艺考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完成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我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同时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太空出舱技术。

艺考

艺考

“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FAST自试运行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

截至目前,FAST探测到146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到认证。未来3至5年,FAST的高灵敏度将有可能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

艺考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张茜茜

校对|李肖杰

审核|董弋菁

投稿邮箱|xcb.hnzj@qq.com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

点亮在看吧~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南专科院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科普活动|重温红色科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