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学院基础部英语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讲师、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在学院精神文明创建中表现突出,王华同志曾获得2019年度“文明个人标兵”、2020年度“先进个人”等称号;投身社会公益,多次获得郑州市“文明市民”、“优秀志愿者”等称号,2021年获得“河南省防洪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
无上光荣,走上三尺讲台
王华主讲《大学英语》课程,专业知识扎实,教学风格风趣幽默;加入学校大家庭17年,在警院大家庭的教育培养下,耳濡目染身边许多优秀政法干警先进事迹,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美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萌芽。
经过努力,王华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平时比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非常乐意与这位“老大姐”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点滴。疫情特殊时期学生在家里上网课,难免会出现一些烦躁、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王华教他们学会一些实用的心理方法自我调适,并利用这次疫情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教17年来,王华教了很多学生,收获了不少“好朋友”,从第一届学生口里的“华姐”到现在仍然是不变的“华姐”,很多学生还会在教师节等节假日送来衷心的祝福,这些都让她深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以下文字来源于大河报)
心有好奇,警花老师加入救援队
警花老师缘何加入了救援队?事情要从5年多前的一次偶遇说起。2016年2月的一天,王华在小区看到有人在洗车,车上的“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标记让她好奇,“你们这是干啥的?”“搞救援的。”洗车的人正是救援队队长牛振西,和王华同住一个小区,小区很大,他们一个靠北,一个靠南,之前并不认识。牛振西大致介绍了救援队2005年成立后,找他们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志愿服务“停不下来”的发展历程。咋救援?免费的?……听说救援队一直坚持纯公益服务,王华觉得不可思议,满怀好奇的她突然很想加入这样的组织,忙问:加入救援队需要啥条件?“没啥条件,有爱心就行,救援队忙活儿就是奉献,每个人各尽所能,不过,没一分钱报酬。”听了牛振西的话,当时连游泳都不太会的王华怀着几分好奇、几分懵懂、还有几分想探秘的冲动加入了救援队。救援队氛围很宽松,需要救援时,牛振西会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队员们方便的话就来,来不了也不强求,来去自由。
入队的前两年,王华参与救援的次数倒也不少,不过大多数是跟着救援队到现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看管设备、传递装备之类的后勤服务,“算是个‘群众演员’。”她笑着说,当时家里孩子尚小,教学工作也要按部就班,很多时候根本抽不开身。
集中授课,挤时间参与志愿服务
怎样才能挤出更多时间、跟着救援队参与更多志愿服务?王华开始琢磨。早在加入救援队前,乐于助人的王华就时常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无偿献血,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孩子,带孩子一起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包文具……她喜欢国学,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华说,做这些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她在司法系统多年来受到的良好教育、熏陶和感染。主动加入救援队,也是希望多一种方式献爱心,传递正能量。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个爱心大集体,不久后,帮王华解决了难题:在不影响整体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批准了王华每周的十二节英语课集中在两三天上课的申请,更好地平衡教学和做公益,让她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王华特别感谢这份优待,并努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课下抓紧时间备课,上课时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心无旁骛,不一样的时空,一样的专心致志。
随着参与救援队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王华从“群众演员”成为“主力”之一。据统计,在牛振西的带领下,她累计参与现场水上救援179次,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女童保护和防校园欺凌进校园、进社区公益宣讲160多场,受益群众数万人。疫情期间,她还积极配合社区和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参与义务理发、防疫消杀等便民服务……近6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3800小时。
“能成为学生们的领路人,是我投身公益最大的收获”
“王老师,又看到您接受采访了!”当王华参与救援、接受采访的画面一次次见诸媒体,渐渐成为志愿服务领域的“红人”,同学们对王华的评价也更“绕”了:英语老师中最会讲国学的,讲国学中最懂养生的,懂养生中最懂救援的,懂救援中英语最好的……
王华依旧简简单单地忙碌着。让她倍感欣慰的是,今年大暴雨期间,有因为积水被困感到害怕的学生第一时间找她求助,在其指导下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也有多名学生慕名主动联系她,要参与救援。“老师,救援队缺人手吗?”7月21日上午8时许,有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添加了王华的微信,想到救援队帮忙。“缺,欢迎加入!”当时,王华和队员们正忙得不可开交。
而一心扑在救灾上的王华,内心背负着对老母亲的亏欠。原来,7月19日母亲不慎摔倒导致骨折,本该住院治疗,可是王华忙着抗洪救灾,甚至连续十二天没能回家看望一眼帮自己带了13年孩子的母亲,只好让老父亲在家中帮忙照顾,最后采取联系医生上门做护具的方式,保守治疗。两个年幼的孩子多日不见妈妈,给她打电话,她却忙得顾不上多聊几句……
“正能量是可以引领的,能成为学生们的领路人,是我投身公益最大的收获。”几年来,在王华和救援队的带动、孵化下,已有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爱心行列,让王华倍感欣慰。原来,日积月累的善行自带吸引力,让她和很多热衷公益的人,成为别人成长路上的“灯塔”。
心底的痛,让她普及防溺水与急救知识不遗余力
和十万火急的现场救援相比,王华加入救援队后“主攻”的一项志愿服务是防溺水宣讲和应急救护培训,她视为使命,干得不遗余力。“每次去溺水现场,看到家属哭得呼天抢地,我也忍不住跟着伤心。”王华跟随救援队在救援现场目睹了太多人间悲剧。提前做好防溺水宣传,让更多的人真正敬畏水、敬畏生命,可能比溺水后打捞更有意义——这是救援队的共识,近年来,牛振西和队员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王华入队后,发挥英语老师的专长,加上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渐渐成为宣讲主力。
很沉痛的话题,怎样吸引孩子们愿意听、能受益、又不陷入悲伤的情绪?王华的多年教学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和牛振西搭档开展宣讲时,擅长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互动,中英文自如切换,一上来就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通过生动的示范和演练来言传身教。“我们救援队不提倡没有救生能力的中小学生盲目下水施救,要按照呼叫优先、团队优先、岸上优先、工具优先的四大原则来科学施救,保己救人,见义智为。长长的木棍,身边的绳子,矿泉水瓶等都可以帮助救人,施救时身体重心要尽可能降低,避免被求生心切的落水者拉入水中……”
在宣讲防溺水的同时,只要时间允许,王华还会教孩子们学急救——她心底藏着一个永远的痛,就和急救有关。那天大雾,王华下课后准备返家途中,听见有人呼救,闻讯跑去,只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倒地昏迷,事后赶来的救援人员正在急救,她也参与施救,可是,心肺复苏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仍未能挽救男孩儿的生命。王华事后得知,由于事发突然,现场没人会急救,只能打电话求助,等专业人员赶来,错过了黄金救援4分钟……“我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我面前这么消逝,真是痛彻心扉”。
王华再一次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可贵和无常,心绪难平。接下来,她更加不遗余力地推进应急救护进学校、进社区等,防患未然,只为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掌握急救知识的王华,每当遇到需要施救的陌生人,也都及时伸出援手。最揪心的一次是2019年11月30日深夜,她在小区外看到一年轻男子捂着流血的脖子,声音低沉地哀嚎:救命呀!王华帮忙拨打了110、120,又呼叫小区保安找来干净毛巾,帮伤者止血,直到救护车赶来才离开……事后得知,该男子和亲戚酒后发生争执,被刀划伤了脖子,幸亏施救及时。此外,王华还分别运用所学应急救护知识,救助两位老人和一位女士成功脱险。“看你天天忙活的,到底图啥呀?”经常也有人会这样问。“不图啥,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这份善心传递下去,过得更充实。”王华笑着回答。
她说,5年多的公益救援经历,虽然没有获得金钱,但是却收获了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对生命的珍视,对世事的豁达,对生活的更加热爱!“感谢救援队给了我成长的机会,我会跟随救援队把这份公益事业坚持做下去,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举手公益,人人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