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系列故事之七 | 艰苦创业王进喜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党史系列故事之七 | 艰苦创业王进喜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艰苦创业王进喜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李雪梅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他率众“人拉肩扛”的艰苦创业精神,至今仍然是新中国鲜明的时代记忆。

1960年3月,北方的初春乍暖还寒,王进喜带着32名钻井队员,从玉门日夜兼程奔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到萨尔图后,王进喜左等右等,眼睛都望穿了,还是不见钻机运到井场。一打听才知道:因为没吊车、没有卡车,钻机还在火车上,根本就没卸下来!

60多吨重的钻机,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怎么从火车上卸下来?

一心想早日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王进喜果断地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30多个人就是吊车、就是拖拉机、就是大卡车!大绳拉、肩膀扛,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安装起来!”说干就干,在王进喜的指挥下,队友们分工合作,把设备拆散,化大为小,拆整为零,把一个一个部件从火车上卸下来。他们用木块垫,撬杠撬,用棕绳拉,把大部件挪到能够滚动的钻杆上。靠“人拉肩扛”一步一步把卸下来的钻机运到了井位上。

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怎么把40米高的钻机安装起来?

王进喜他们就采取人工组装的方式,用木头当架子,用钻杆当导轨,前面的人用力拉,后面的人用劲撬,把设备一件一件拉上钻台,一层一层地把钻机零件推上去。“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全队人员喊着口号,硬是靠着“人拉肩扛”的办法,把绞车、转盘这些钢铁大件,一件一件地“送”上钻台。3天3夜,全靠人力,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把38米高的井架矗立在茫茫荒原上。

钻井架好了,输水管线没有安装好,不能开钻。

“这是第一口井,只能打好,不能前功尽弃!”王进喜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旷野中响起,“前面有冰湖,大家带上工具跟着我破冰取水!”他们硬是用洗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从几里外端回了五十多吨水!5天5夜,钻井按时开钻,原油喷涌而出,王进喜带领全队打出了会战开始后的第一口油井,打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威风和志气。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不仅仅是工人的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自力更生的英雄,他的艰苦创业精神、铁人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朗读|吴鹏

撰稿|李雪梅

统筹策划|杨利

编辑|王淑琳

审核|周位彬裴小鹏王笑南

中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品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南专科院校-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党史系列故事之七 | 艰苦创业王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