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载打造“水中蛟龙”,你总能在不同时期忍不住爱上哈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60余载打造“水中蛟龙”,你总能在不同时期忍不住爱上哈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潜艇被誉为“水中蛟龙”

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

一代代教师学子谋海济国、丹心铸剑

以敢为必成的信念

打造了一批“共和国第一”的国之重器

成为这一领域的“国家队”

让人总是在不同时期忍不住爱上哈工程

在校庆68周年的日子里

回到事业开始的原点

触摸滚烫的初心

让我们跟随“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

哈工程档案馆馆长王春晖的讲述

一起回溯到

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

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开创者邓三瑞

燃亮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研制的星火

为第一艘核潜艇研制送去春风的光辉岁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燃亮星火:

从第一艘试验潜艇到第一艘核潜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三瑞还是哈军工一名青年教师。由开国大将陈赓创办的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现代化的起点,她培养了众多科技领军人才,创造了诸多的“共和国第一”。

哈尔滨工程大学

邓三瑞

这其中就有邓三瑞作为总设计师研制的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03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士莪(左)邓三瑞(中)戴遗山(右)

然而,那时候我国的潜艇事业一片空白,即使是制造一艘试验潜艇,困难也是巨大的。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祖国需要越向前。

其实,研制潜艇的梦想早就在邓三瑞心中扎根了,在哈军工纪念馆里珍藏的一份手稿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潜艇的毕业设计,它点燃了暗夜中我国潜艇研制的星星之火。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国第一个关于潜艇的毕业设计手稿

在没有资料,没有设计经验,没有任何潜艇水动力学实验装置的情况下,邓三瑞带领团队边设计边实践,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1959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并成功地进行了航行试验。“032”的下水,是我国潜艇事业从引进、仿制到自行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的毕业设计手稿

邓三瑞深知,中国必将研制自己的核潜艇,“032”就是要为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提供借鉴、积累经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032”的研制,直接促成了七院等几个潜艇研制单位的诞生,打造了我国第一支潜艇研制队伍。从此,邓三瑞等哈军工人与我国的核潜艇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国核潜艇工程,代号“09”。设计方案是“09”的关键问题。美国核潜艇的设计经过三个时期才发展到“水滴型+核动力”的阶段。作为总体顾问的邓三瑞为“09”送去了徐徐春风,他设计的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给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信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

由邓三瑞作为总负责人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

哈军工人在设计组里占30%。他们利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着成千上万的数据,向未知的水滴线性设计方案发起冲击。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人最早地参加了“09”的科研工作,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雷渊超为导航分系统技术顾问,海军工程系教授慈云桂、副教授杨士莪等都参与了研究,学院承担了火药吹除压载水舱平台罗经的研制,更多的哈军工学子在“09”工程里成长为我国优秀的核潜艇专家。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长征一号”。从此,中国海军跨进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标志着中国船舶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以邓三瑞为代表的一代代哈军工学人心系祖国、科技报国、终身为国的执着坚守,为我国潜艇、潜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设计研制立下卓著功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哈军工的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60余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从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第一艘核潜艇

到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的

“7103号”深潜救生艇

以及“智水”系列智能水下机器人

探秘抚仙湖的双全工潜器

再到全海深水下机器人“悟空”

和“成团”出道的海洋机器人编队

从拔头筹到成系列、组编队、建谱系

一代代哈工程人

以合作的气度、开放的眼界

追求卓越、勇立潮头

打造一个个遨游深海的潜器、海洋机器人

“经典之作”

迈出了哈工程“打江山”“守江山”

占鳌头、拓疆域的铿锵步伐

在潜器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实力

撑起中国潜器设计研制的“半壁江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薪火相传:

主持研制我国第一艘

深潜救生艇“7103”艇

1970年,哈船院根据海军司令部的指示,对海军的新装备“深潜救生艇”进行预研。“深潜救生艇”是专为援救因失事而坐沉海底的潜水艇艇员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当时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深海潜水器本身的性能以及要用的一些特种设备和材料都需要进行自主开发研究。

哈船院从各有关专业选调人员,成立“深潜救生艇研制小组”,除负责总体设计外,还具体承担了变频逆变器、减速器、浮力定深装置等多项科研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近20年,哈船院先后派出罗培林、张诵尧、俞洪森先后担任主持深潜救生艇设计工作的副组长、副总设计师,带领20余位教师,进行主持设计研制、参加海上航行实验直到交付使用的全程工作任务。

哈船院将专业发展与海洋开发、为海军服务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大力气,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研究深海潜水器的低速运动操纵性,哈船院自行设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循环水槽,作为研制深潜救生艇的实验基地。

罗培林将研究后积存在7103研制组中的研究资料整理成研究报告《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探讨和进展》,并在1978年发表。整体理论构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理论方程,开辟出快速构建薄壳理论的通道,解决了准确计算球壳承压能力的难题,为如今不断刷新新纪录的各种潜水器研制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工程大学

罗培林编著的《强度稳定综合理论》专著已正式出版。如今,“强度稳定”理论已正式应用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对这一理论的评价:“这是在物理学的力学中进行的革新,是我国学者在世界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贡献”。

1986年6月27日《解放军报》头版报道: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完成试验,深潜救生艇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深潜技术的空白,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从而使我国在研制深潜救生艇的许多关键技术领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哈尔滨工程大学

7103深潜救生艇

1988年2月,经过17年的研制历程,“7103艇”交部队训练试用,5月,即参加了海军在南海组织的“982”核潜艇试验,成为为09型核潜艇安全保驾的坚强保证。

哈船院负责的保驾推进设备及浮力定深系统性能良好,参加试验的电磁钩干湿救装置获得装艇一次试验成功,“还是船院的技术水平高”,受到参试单位的好评。

1989年,“7103”深潜救生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我国深海技术领域先后出现了“三龙”,即“蛟龙”“海龙”“潜龙”深海潜水器以及各种水下机器人。可以说,7103深潜救生艇研制是我国深海潜水器的先驱。哈船院人为我国无水潜器的研制作出的卓著贡献必将彪炳史册。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弦歌不辍:

研制我国第一台智能水下机器人

我国“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在“八五”期间开始启动的,这是一个跨部门预研重点项目,也是跨多个学科的一个大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共有5个系、9个课题组以及校外的3个单位,总计12个课题组100多人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

“我邓某人六十立志,志在必得,言必有信。”这是邓三瑞主动请战“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时掷地有声的话,以无私无畏的境界和勇气,再次涉足崭新科技前沿领域,承担了我国第一台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年近花甲尚有如此报国之心,使时任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深受感动:“成此事者,惟有邓三公。”

“八五”计划完成时,“智水Ⅰ型”实现了自主导航、自主避障和自主水下简单作业,在人工智能控制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创了学校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

智水- I 机器人

1995年,“智水”院士徐玉如从老师邓三瑞的手中郑重接过了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的接力棒,率领团队继续前进。

徐玉如作为总体技术组副组长和系统集成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和系统集成,重点研究浮游式智能水下机器人的智能体系结构技术、潜器的操纵性等,从“智水I”到“智水Ⅴ”型,成功研制出8台智能水下机器人,应用于国防建设,此后还承担了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条件改造项目等。

2011年10月,“智水Ⅴ”首次在渤海亮相,夺得多项第一,其中包括第一次应用于海洋工程、第一个安装地形测量声纳、第一次将智能水下机器人从工程母船上放到海里等。

为了“智水”系列水下机器人贡献半生的徐玉如院士在2012年初,由于胃癌病情恶化而过早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弥留之际,他还在关心着正在开展的水下机器人科研任务。如今,“智水”系列水下机器人沿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创新迭代,已形成拥有几代成员的大家庭。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生生不息:

蔚然可观的哈工程潜器“经典之作”

上世纪90年代,哈船院在潜器研究方面的优势再次显示,“潜器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已成为我国“863”高技术水下无缆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的支撑点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潜器应急上浮装置”属国内首创;“水下观察与通讯技术”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微机控制GTO-SCR分室充油推进递变器”属国内首创;“水下作业工具”处于国内领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全双工Ⅱ型潜器

1992年,哈船院承担了国家全双工Ⅱ型潜器任务,这是学校首次获得潜器的独立设计研制任务。哈船院的一、三、四、七、八共6个系60多名技术专家参加了这项工作。

1995年2月,由哈工程边信黔教授抓总,杨彥声任设计师研制的Ⅱ型潜器的陆上联调工作圆满结束。该潜器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缆控式,以打捞、探测作业为主的专用小型深潜器,其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

哈工程除担任技术总负责之外,还承担了综控、缆控、逆变电源和电力推进中的控制部分、水下电视、光纤传输等部分的研制。该项目2001年6月,参加了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考古,屡建奇功。

哈尔滨工程大学

无缆水下机器人

1998年,哈工程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制完成的“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声工程系刘伯胜教授等研究人员承担并完成了该项目的无缆水下机器人定位导航分系统研制任务。该机器人可应用于国防领域,还可用于防救、打捞、海洋工程与深海的科学考察。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洋机器人集群

2021年2月初,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头的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项目群,成功让海洋机器人学会了团队协作,顺利通过了海试验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架构模式从集中式(有中心)/混合式发展为分布式(无中心),系统协同智能化水平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适应任务场景及环境从确定结构化拓展为未知非结构化,标志着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全海深无人潜水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年4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顺利完成第三阶段深海海试试验,返回青岛母港。

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的西太平洋深海科考航次中,“悟空”号全海深AUV在西太平洋公海区域进行了5000米级深潜和7000米级深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709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下潜深度的新纪录(原最大潜深纪录为5213米),并取回了原位水样,为11000米级深潜试验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继俄罗斯“勇士-D”AUV后,AUV潜深的世界第二深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怎么样?

以潜艇潜器、海洋机器人家族为代表的

哈军工“共和国第一”

哈船院硬核技术

哈工程智造

让你越来越深爱这所

“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且远

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的大学了吧?

快在留言区大胆表白吧!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70与66

他们与人民海军都爱这蓝色的海洋!

哈尔滨工程大学

邓先生,90岁生日快乐!

哈尔滨工程大学

7709米!

哈工程“悟空”号创中国AUV潜深新纪录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全国首次!

哈工程海洋机器人集群全自主作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信息来源 | 哈工程档案馆、军工纪念馆

编辑 | 霍萍 吴韶刚

排版 | 李千卉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哈尔滨工程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黑龙江本科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哈尔滨工程大学-60余载打造“水中蛟龙”,你总能在不同时期忍不住爱上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