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顶流”,有你滚烫的青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68岁的“顶流”,有你滚烫的青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今天是11月8日

第22个记者节

在这个属于HEU媒体人的节日

小程又双叒叕刷新了自己的成就榜

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微博

粉丝100万+!

点击视频查看百万大V的成长背后......

我们以“工学”为名

从全国唯一一份

由毛主席命名的高校报纸《工学》

起步

到如今全媒体发声

成为坐拥百万+大V的“顶流”

无数的工学人

用心血和青春浇灌她的成长

达成一份份属于我们的

闪光记忆与荣耀时刻

在第二十二个记者节

我们感恩、自豪

一起重温68载的铿锵步履

哈尔滨工程大学

毛主席:就叫《工学》吧!

陈赓院长:一定要把《工学》办好!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53年7月10日,陈赓大将向毛主席汇报完军事工程学院筹建工作后说:我们准备办一张校刊,请主席给钦定一个吧!

毛主席思考了一下说: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随即,他在宣纸上挥笔题词“工学”两字交给陈赓。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校报《工学》正式创刊,创刊号在校内发行。

报头显著位置是毛泽东的训词:“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地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创刊后,陈赓院长多次嘱咐校报负责人:“你们一定要把《工学》办好!”“院党委的工作会议,总编辑可以列席。”每次开会之前,陈赓都会先询问“《工学》报记者来了没有”,足见他对校报工作的重视。在当时的军工大院内,从陈赓院长到各级干部,从老教授到普通学员,几乎没有人不看《工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从正式创刊至军工分建,《工学》共出版了751期报纸。作为全国唯一一份由毛主席亲自定名并题写的高校校报,《工学》在当时承担着政治宣传与传播时事的重要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工周报》《工学周报》:

全国高校校报排头兵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82年3月5日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在哈军工原址办学的哈船院也开启了新闻宣传的新篇章。《船工周报》接替《工学》院报在校内发行,第一期《船工周报》提出:把《船工周报》办得尖锐、泼辣、有朝气,使之成为我院党的有力助手和广大群众的良师益友。这样的办报理念,是工学人薪火相传的坚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十二年间《船工周报》共出版了481期,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校报的排头兵。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5月18日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同年5月18日,《船工周报》更名为《工学周报》并重新启用毛泽东手书的报头。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年9月1日

《工学周报》电子版问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年11月17日

工学周报微信小程序上线,每周四晚师生可以第一时间在手机端阅读电子版《工学周报》。《工学周报》迄今已出版2255期。忠诚度、敏感性、驾驭力、和谐度是一代又一代工学人的坚守。

向前犇的顶流之路

从一份报纸

到全媒体多平台内容输送

工学人初心不变

要把军工大院的奋进故事

分享给更多的人

工学周报

《工学周报》站在学校宣传的第一线,汇集最新动态、报道校园要闻、反映学校师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1999年工学周报成立记者团,捕捉、记录和工程校园有关的大事小情。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TV

哈尔滨工程大学新闻中心视频部(电视台)成立于1995年,是学校大型宣传片和专题片的摄制基地。作为新闻中心的重要媒体之一,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电视台拥有宣传片拍摄、无人机航拍、播音主持等专业化记者团队,微信、抖音、B站成为学生记者展示才华和大学生风采的重要平台。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新闻网

工学新闻网上线于2005年10月,全景展示工程大学人奋力进取、争先创新的精神境界与事业追求,服务宣传学校中心工作。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外宣平台

工学对外宣传平台负责策划学校对外宣传,组织新闻活动发布,联络合作媒体。现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个媒体平台的数百位记者开展合作报道,展示学校办学成果、发展成绩。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微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微博开通于2010年11月17日,拥有101.3万+粉丝,清博指数中高校榜单排名34名,是教育微博联盟成员,已加入微博校园、官博之家MCN、中国青年媒体矩阵。累计发布微博2万余条,收获82.5万次转评赞,单条微博最高阅读量达955万。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官微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是学校官方最权威的信息宣传窗口。目前由工学新媒体团队进行运营,2013年4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条推文发布,在接下来的8年里,共获得11万+的粉丝关注。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QQ空间

哈尔滨工程大学官方QQ空间成立于2018年11月5日,目前发布说说6200余条,访客量497万+,单条阅读量约6千。在这里,我们向每位HEUer及时传递校园最新咨询,互道早安晚安,倾听大家的声音,回应大家的反馈,和HEUer共绘美好校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b站

2018年11月10日,b站发布第一条作品,目前有8.1w粉丝,快来B站跟我们一起互动吧。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抖音

2018年12月27日,抖音发布第一条作品,目前已经有12.1w粉丝。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成立于2021年2月4日,目前粉丝数10046,作品数84个,总阅读量130万,收获了大家1.6万的点赞。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官方学习强国号

2021年5月1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强国号上线,全面展示学校在党建思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科研、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新成果、新风貌。

哈尔滨工程大学

勇担使命的工学校媒人

融合、创新、紧跟时代

是新一代工学人的追求

接下来,就让担任学校宣传工作的

幕后小编露个脸吧!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周报》记者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TV记者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外宣记者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新媒体记者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

青春在这里滚烫

工学人有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届又一届的工学人

出类拔萃、展现风采

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

曾经的工学人有话说!

文字、逻辑和信念的力量

2008级经管学院本科生

现任人民日报社旗下

中国能源报新能源主编

曾担任工学外宣记者团团长董 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欣采访时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进行

12年前,怀着对记者行业的憧憬,我成为校党委宣传部的一位学生助理,在这个工科氛围浓厚的校园里,在学校提供的难得平台和作为“领路人”的指导老师带领下,和一群志向相同的同学一起,触摸到新闻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走向记者岗位,报道能源领域的产经新闻。能源领域不仅关系国家命脉,也涉及民意民生,在一次次一线调研、人物访谈和重要会议报道中,用文字、逻辑和信念的力量,为搭建行业发展的档案馆而记录发声。全媒体时代,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变迁,记者编辑也在不断完成心理和角色转换,但不变的是一份坚守。

平时做万全储备,关键时一鸣惊人

2010级人文学院本科生

现就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曾担任工学外宣记者团学生记者闫睿

哈尔滨工程大学

从母校毕业7年了,比起期间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发过多少篇稿子,我更珍视、记得更清楚的是指导老师一路来的嘱托:走正道、走大道。在工科院校的记者团学习,包括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些船舶、核科学知识,渐渐让我养成习惯:对待每一件事情,不仅要有感性的共鸣,更要具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

因为职业关系,我既到过高端大气的场合,也在贫困户家睡过土炕。历经抗疫等一次次重大战役性报道,政治上有历练,思想上有升华,精神上受洗礼。而支撑前进每一步的,始终是“勿忘人民”的指引。

只有不断挑战自己,人生才不会被辜负。可以海阔天空地想,但要脚踏实地地做。期待分享你们“平时做万全储备,关键时一鸣惊人”的喜悦。哈工程的学子,后浪们,犇吧!

一个小家,一片天地

自动化学院2000级本科生

现任哈工程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曾担任《工学周报》学生记者郭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18年前的偶然机遇,我走进了《工学周报》的办公室中,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

在这里,有磨炼中成长的往昔,我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还记得第一次新闻基础培训课上的好奇,第一次跑遍了所有公寓发放报纸,第一次在办公室加班到后半夜,第一次手忙脚乱做人物专访,第一次稿子被毙后抢救复活……

在这里,有快乐里成功的往事,还记得完成校庆大型报道之后的击掌相庆,捧着敲出的文字变成油墨香报纸铅字的喜悦,协助省台记者采访过后得到的口头表扬,辛勤努力过后获得好新闻奖的夜不能寐……

依然珍藏着泛黄的报纸和二十余万字稿件的积累,“记者”日子的转瞬即逝。一路走来,从对文字的懵懂到坚定,从对新闻的陌生到熟知,宣传部记者中心就成了我心中的的家。在这里,我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艰辛与拼搏、探索与跋涉、笑容与欣慰;在这里,我成长为一名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岁月中笔耕不辍、热爱这方新闻天地的自豪的哈工程人。

一个小家,一片天地。瑞雪中迎来节日,祝哈工程新闻人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新的辉煌。

周四是个特别的日子

核学院2005级本科生

现就职于北京某研究所

曾担任《工学周报》学生记者李韧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伴随了我整个大学生涯,从2005年本科入学的第一份报纸,到2014年研究生离校时的最后一份报纸,好像每一期报纸都能让我回想起身后的一个故事。这其中包括了本科教学评估、大学生冬季运动会、60周年校庆、工学周报2000期等重大活动中编辑部的集体攻坚、连续奋战,也包括每一个出报的周四夜晚,和老师、同学们在排版、校稿时的欢声笑语,以至到现在有时我都会觉得周四是个特别的日子。

今天是记者节,也在此祝各位工学的记者和老师节日快乐!虽然我现在没有从事记者行业,也没有从事相关的新闻工作,但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用相机来记录生活,记录所见、所闻和所感,这也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表达的方式,我想这应该是工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工学,我大学时代的“第二课堂”

2014级信通学院本科生

毕业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直接攻博

曾担任工学外宣记者团学生记者康晓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年中国海洋声学国际研讨会采访杨士莪

外宣工作紧张忙碌且容不得半点差错,我在外宣经历过多次紧急关键的任务,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6月22日进行的光明网招生直播。一向在幕后负责协助工作的我突然被推到荧幕前,要带着网友在2个小时内逛游校园、奔赴多个学院进行宣讲,事关学校本科招生工作,且只有1天时间来准备,挑战很大。我虽毫无直播经验,但在外宣多次“第一次”的工作经验让我镇定思考,迅速收集资料、策划行动路线、沟通各方人员,在领导、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此次镜头“亮相”。

我常念叨没有工学外宣就没有现在的我,她是我大学时代的“第二课堂”,传授课本上、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外宣是我步入人生新阶段的“训练场”,宝剑锋从磨砺出;外宣也是我的一个“家”,身在异乡,老师们是家长,记者团的同学是我可爱的兄弟姐妹。

工学,我爱你的一切,和我在此的青春

2013级机电学院本科生

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

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交流访学

曾担任工学网、工学新媒体中心

学生记者团团长孔金震

哈尔滨工程大学

在工学的日子,我收获到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有建立起深厚情谊的良师益友。做“校园小记者”所培养起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素养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更加客观的心态看待各种事件,勤于思考和探索,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多次的选题策划、写稿、审稿中,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笔,这些能力对于自己的科研学习和期刊论文写作都大有帮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公众号策划了一期“520告白哈工程”推送,时间紧任务重,从最初策划、联系采访、收集素材、编辑文案、排版、反复修改、审核……老师和我们一起加班到晚上十点,才把推送发布出去,大家都很激动,为团队的第一次点赞。当时我在那篇推送里写“HEU,我爱你的一切,和我在此的青春”,同样,这句话也想送给工学。

难忘工学教会我的那些事

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现任职于洛阳市农业农村局

曾担任《工学周报》

工学新媒体学生记者团团长张一冉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一冉(左二)与《工学周报》编辑部的老师们

大学期间参加的社团不少,但唯对《工学周报》团队感情最深。在这里,从老师们对每个细节用词的斟酌中,我学到了对待事业的绝对认真;从老师们对哈军工历史的深入挖掘中,我感到作为哈军工传人无限骄傲;从老师们对校园活动的精准捕捉中,我体会到了对待生活要充满热忱。

当时看起来平凡而日常的稿件写作工作,如同愚公移山的一抔抔土,锻炼了我的思维,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能力,滋养了我的生活,对我的影响至今仍在。

工学,我的良师益友

机电学院2014级本科生

本科毕业保研至哈尔滨工程大学

现就职于江苏省产业研究院

曾担任工学外宣记者团学生记者孟思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从2015年以学生记者的身份进入宣传部,截止到2021年自己研究生毕业。“工学”陪伴了我6个年头。在这里,遇到了挚友,遇到了良师,也遇见了自己的成长。

在这里,我了解了新闻知识,也对学校有了别样的情怀。在这里,我知道了“工学”二字,也明白了“工求善,学求真”的道理。很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段经历。特别感谢金声老师,她的“金句”一直在陪伴我成长,让我铭记于心。遇一良师,受益终生。“无论您和我走了多远,我们一定会再见。”

我与工学,美好的双向奔赴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

保研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担任工学新闻网学生记者徐海辰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四年里,我陪伴着工学,从一开始的“工学网”,到后来的哈工程微信平台,再到《工学周报》,用我的履历见证了工学的越变越好。

四年里,我陪伴着工学,在采访中与亲历者一同体验过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校“五四杯”金奖等荣誉的喜悦和背后的付出的艰辛汗水,在观摩中看到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雪雕大赛等比赛中的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在深度访谈中体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不同领域优秀榜样的别样人生,让我的人生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我与工学,不是谁的“单相思”,工学赋我以平台、机会、荣誉、视野促我技能提升、身心进益,我回工学以潜心修炼、努力拼搏为其添砖加瓦、保驾护航,这是一份美好的双向奔赴。

浇灌工科生的新闻理想

材化学院2016级本科生

现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新闻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曾担任工学新媒体中心美编部部长宋宛凝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之前我一直想做个记者,为了这个梦想,我来到了党委宣传部,在工学新媒体投入了我十分充实难忘的三年时间。

工学带给我很重要的三样东西:把握节奏,承担责任,承受压力。很多时候,我都更愿意将在工学的这一段经历归于实习,而不是校园活动。这是一个很开放的平台,你可以提出任何想法,更需要独立完成的能力。

刚加入工学的时候,我业务不熟练,每天发推送都要编辑到十点多,老师一直陪着我们修改编辑、审核把关。周例会的时候,霍萍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说:“即使有困难,我们还是要坚持更新,不能失信于读者。”直到现在,我想起来仍然很感动,我想这就是我们新闻人坚持下去的初心与动力。

见证学校的发展

2008级核学院本科生

现就职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曾担任《工学周报》学生记者孙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平台让我作为学生记者多次参与见证学校重大事件、重大新闻,亲历学校的成长与进步。工学平台也提供了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平台,认识了许多趣味相投的小伙伴们,印象最深的是校庆六十周年纪念活动,见证了众多杰出校友回到母校。

工学的顶流之路

由一代代工学人托举

映照你我的滚烫青春

未来之路我们永相随

还请多多关照!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不想起标题了

只能想起你!

哈尔滨工程大学

毛主席命名,陈赓记挂,

我叫“工学”,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

毛泽东主席:

你们就叫工学吧!

哈尔滨工程大学

铭刻哈工程2020的难忘时刻,

掌声送给今天的“主角”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高晗

采访 |李颖超 邱文淑

信息来源 |《工学周报》2000期

排版 | 方旖旎 李秀特

视频 | 王爽

制图 | 袁伟铭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黑龙江本科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哈尔滨工程大学-68岁的“顶流”,有你滚烫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