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学习促实干,发挥农业高校在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在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狠下功夫,加快推进一批创新实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为龙江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添活力。
水稻项目团队进行理论测产
围绕技术创新,在水稻生产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今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针对垦区当前水稻生产在“提质、节本、增效”和黑土保护方面的技术需求,开展了叠盘暗室育苗、高效群体构建、秸秆还田、“垄作双深”保护性耕作、变量施肥等10余项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实现节约肥料2-3kg/亩,增产4.45-5.00%,综合亩效益增加51元,生产效率提高7.2%左右,为垦区水稻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大棚内摆满草浆模塑盆栽植的蔬菜
围绕环保减碳,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上下功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团队在攻克水稻秸秆高效分解等关键技术基础上,今年与共青农场合作,利用水稻秸秆生物法生产草浆模塑盆,在闲置育秧棚种植有机蔬菜,收获后的废弃物与秸秆发酵制作有机肥,使秸秆变废为宝、节约耕种土壤、减少对耕地的破坏,且提高了水稻秧棚二次利用率,创新了秸秆资源化促进农业发展的道路。此外,该团队还与克山农场合作,开展玉米秸秆与马铃薯渣混合发酵饲料技术示范与推广,将玉米秸秆和马铃薯淀粉渣混合,接种乳酸菌剂发酵成新型生物饲料,为玉米秸秆回收利用找到出路。
大豆高产团队在尖山农场田间与农技人员讨论生产情况
围绕栽培措施,在挖掘大豆作物产量潜能上下功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采用大豆“三垄栽培”模式,集成“三调一控”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大豆高产攻关示范,在2020年刷新东北大豆单产纪录基础上,今年再创311.14公斤/亩的高产,将大豆单产稳定在300公斤/亩,将试验品种常规高产田产量提高20%以上。
垦粳8号蜡熟期田间表现
围绕区域经济,在推广耐盐碱优质水稻品种上下功夫。今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将主打耐盐碱的农丰1702,垦粳8号、垦粳1501三个水稻新品种,推广到大庆、齐齐哈尔、新疆伊利、内蒙古新安盟等地区,累计推广面积20余万亩。为补充南泥湾水稻品种严重不足的问题,连续三年开展垦粳8号水稻在当地的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团队在尖山农场进行田间测产
围绕提质增效,在打造大豆标准模型上下功夫。今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在农垦集团九三分公司尖山农场集结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区域高产栽培”和“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两大团队,专门针对大豆提质增效的主要技术障碍开展攻关。专家们根据大豆植株高矮、叶型、冠层分布等性状探索“大豆标准模型”,通过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找到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钥匙”,打破依靠经验判断播种和收获时间的历史,为大豆生产决策和精准测产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科研团队通过“无人机静电喷施技术”,有效减少施肥施药量20%,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两减一增”。
农机创新团队在建三江前进农场进行水稻秧棚苗床智能化整地示范
围绕产业升级,在打造水稻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今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组建6个科研团队,围绕水稻变量施肥、水田智能灌溉、水稻秧盘摆盘和起盘、水稻补苗、秧苗运输等6项关键环节攻坚克难,研发出水稻硬盘育秧全自动起盘机、水田智能轨道运输系统、大棚苗床平地机等一系列水稻生产智能化技术新成果,减少用工,减轻劳动强度,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垦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管理智能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
END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回顾往期精彩
@HBAUers,带你去校史陈列馆挖掘宝藏
教工风采丨李兴军:这是梦想 更是使命
今日立冬 | 立冬至,寒意侵,冬天来了
来 源丨《黑龙江日报》移动客户端龙头新闻
记 者丨蒋 平
编 辑丨王立钊
责 编丨孙春雷
审 核丨闯 垒
投 稿|33823050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