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招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社交这件事儿。
其实有时候我们总是把人脉和人际关系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
认识的人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高中的时候,我就一直秉承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理念,真正的朋友十个手指都数得过来。
太多的朋友其实也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你以为的社交关系,在他人看来不过只是一张名片,一个代号。
通讯录好友很多,但是真正能保持联系的又能有几个,都只是加了好友寒暄几句说“下次有机会再聊”,然后就再也没有下一次了。
01
我认为大学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来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的。在大学,我们的主要角色依旧还是学生,但是除了学习之外,我们也要和学校很多人接触,比如和辅导员,和组织里的同学,和舍友……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偏颇的。
每个人的目标和方向都不一样,有人在学校里搞社团活动,有人在学生组织里干得风生水起,也有同学专心学习。
我们在大学里做什么,其实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从小到大父母都跟我说,你要多出去,不要总待在家里,可我偏偏就是这样的性格,只想自己独处。
周围很多声音都在跟我说,你要搞好关系,关系很重要,你在的圈层,决定了你的高度。
我并不认同这样的想法。真正有用的关系,应该是你来我往,你得到他人帮助的前提是你先给予过别人。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帮助你,给你资源。
鲁迅先生曾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当你优秀的时候,大家都会奔你而来。
02
关于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社交所束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交关系太过复杂,我们根本分不清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也很难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时候,我们就是很单纯的共情社交,没有利益掺杂其中。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上课,一起学习。
而功利社交是一种基于渴望得到对方某种反馈的一种社交关系。当我在听你吐槽生活的时候,其实也在期待着你下次能听我诉说。
这种反馈可能是对方对朋友关系的一种认可,可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或者物质上的给予。
友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信息的交互传递,一种是对等的价值水平。
信息的交互可能是我们关于一件事,一个价值观的探讨,或者单纯的聊天、闲谈。
而对等的价值水平我认为这是相对来说更高层次的,也是更难以达到的。它需要双方认可彼此的价值观,能够共情,或是有种触碰到灵魂的类似感受。
有些人总是利用共情社交的名义行功利社交之实。他说我们是亲戚啊,帮个忙怎么了。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无用的社交资源。
利用共情关系捆绑你,逼你就范,这是最令人头疼的。
03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没有选择,但是我们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认识什么样的人。
在群体之中,我们很容易丧失自我,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
因为一句不太合适的话被人记恨,因为一次举止不当然后不经意间又让人感觉不适,那与其为社交种种烦忧,倒不如干脆不要社交好了。
好友列表干干净净,三五个就好。
我们之所以独处,并不是和周围人相处不来,这是独处更踏实,更舒服。
我们每个人终究都要习惯孤独,在孤独中成长。我们热爱生活的方式,就是珍视自己。
我们清醒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想过的生活,我们随性而向往自由,我们也因此更懂得尊重二字的分量和难能可贵。
我想真正的好友,就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他能够无所顾忌挺身而出的人。
日常的聊天,饭局上的觥筹交错,这些都不过是逢场作戏。好朋友从来都不需要刻意维系,因为他一直都在。
与其在大学里担心社交,倒不如多做些对自我提升有帮助的事。毕竟,最靠得住的人,终究是你自己。
END
来 源 |青年大爆炸
编 辑 |石 嘉
责 编 | 刘 瑀
审 核 | 李祥辉
往期推荐
这是我见过最励志的大学生
大学生兼职指南
大学生宿舍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