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船海名校哈工程的前身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一个奇迹,在学校哈军工纪念馆中,珍藏着530件国家级文物,这些藏品浓缩红色光荣传统,凝聚宝贵精神财富,是见证历史、催人奋进的文化典藏,让我们直接触摸到哈军工17载“又红又专”的辉煌办学历程与成果。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哈军工红色文化基因,官微推出“哈军工典藏会说话”栏目发布哈军工纪念馆制作的系列专题视频,带着师生、校友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时空穿越之旅,汇聚奋进新征程的时代伟力。
在哈军工纪念馆展柜中
陈列着一份毛主席亲自颁发的《训词》
毛主席为何为哈军工颁发训词?
这份训词具体内容是什么?
又有何时代背景和意义呢?
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这份训词背后的故事
解读哈军工创建的密码
1952年初
正处于抗美援朝的僵持阶段
志愿军得到了苏联武器装备的援助
人民海军、空军在苏联的援助下
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朝鲜战争的迫切需求
各军兵种的发展需要
建设一所培养军事技术工程师
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大学
已迫在眉睫
中央下决心推动国防科技院校建设
结束军事装备领域“小米加步枪”的局面
创办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
1952年6月23日
毛主席签署了
《全国应办的军事院校的番号及调整方案》
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
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
1952年7月8日
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
任命陈赓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953年8月26日
毛泽东主席为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颁发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
毛主席在《训词》中
指出了哈军工创建的根本原因——
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
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
遵循高起点创建的指导思想
哈军工在接受了
这个迫切又光荣的任务之后
一道道新的难题
摆在了面前
在没有扎实基础的前提下
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校?
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首先是向苏联学习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
培养专业教员
开展专业教学
进行科学研究
其次要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这便是哈军工高起点创建
所遵循的建院指导思想
哈军工的创建
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援助
来哈军工工作的苏联顾问(专家)
总计140余人
首席顾问奥列霍夫曾在工作手记中写道 :
“苏联顾问在学院的任务,在于帮助中国同志能独立地掌握教学及科研全部过程。”
“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
“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
“学习苏联军事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
《训词》中提出了
苏联专家对哈军工创建的历史意义
传承不变的军校底色
按照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院方针
依靠老教授、老干部的“两老办院”思想
经过1年多的筹建
1953年9月1日
哈军工第一期学员正式开学
穿过历史的时空
跨越沧桑的岁月
68年前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军事工程学院
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陈赓院长庄严宣布:
“我们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
正式成立了!”
毛主席在训词最后明确要求:“保持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你们的学院是和全军一样,也须充分领会和一刻也不可忘记的。”
这份非同寻常的训词
字里行间承载着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
对学院担当强军安邦历史使命的深切期望
训词最后简短的话语,却是训词内容的核心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哈军工是党创建的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才
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人民军校!
庄严的训词
不仅是解读哈军工创建的密码
更承载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激励着哈军工人和哈军工的后继者
今天,在哈军工原址办学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被誉为“不穿军装”的军校
学校在“三海一核”主体服务领域
谋海济国、丹心铸剑
铸就海防国之重器
培养海防守护卫士
重温这份永恒的训词
始终不变的是军工人的身姿
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
新一代的哈军工人
在强军报国的征程中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
致敬每个时代拼搏的哈军工传人!
走着学,讲着学,唱着学!
哈工程统战各界、机关党委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新”
这才是“披荆斩棘的哥哥(姐姐)”!
难忘哈军工的拼搏岁月
三条路线不寻常!
哈工程,你有多少宝藏是我不知道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监制 |李宏
统筹 |满胜永 叶晓丽
撰稿 |吴韶刚
资料整理 | 董昕瑶
制图 | 付金池
排版 | 贲思嘉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