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元渠道提升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和办学水平,培养业务精湛、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育教学与管理骨干队伍,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务处联合推出精品栏目——名师讲坛。
名师讲坛是贯彻远东理工“创新拉动、强队伍、优结构、重质量、细管理、特色突破”二十字治校方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讲坛的创立,得到了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讲坛每月一期,主要邀请教育界学术大师、知名学者,讲授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分享本人的代表性成果,研讨学科发展战略等,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
今日推出名师讲坛第一期,本期嘉宾别敦荣教授以“地方院校内涵发展与战略规划”为题,深刻剖析了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为什么要实现内涵发展、高校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实现高校的内涵发展。下面,让我们共同开启学习之旅,领略名师风采。
地方院校内涵发展与战略规划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们一起围绕学校内涵发展做一些探讨,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概念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内涵发展;第三个问题,现在高校的内涵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足;第四个问题,如何解决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实现内涵发展。
一、什么是内涵发展
学校主要有两大系统,第一个叫功能系统,第二个叫功能支持系统。学校功能系统是其发挥作用的一些机制和安排,一般严格来讲,高校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所讲的是直接服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外的社会服务。在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是培养人,我们社会服务还可以做企业员工培训,社会民众的技术推广,像我们远东理工的科技馆,里面还有展示馆、互动馆,将来一些中小学生、社会民众到机器人馆里来,大家参与,这就是一种社会服务的表现,这和我们在课堂里教学生不一样,这是一种直接的社会服务。我们在学校里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多的是间接的社会服务。我们做的科学研究,把项目写成文章写成了书,这不是社会服务,这叫服务知识发展,我们做的这些研究成了知识,知识成了书,他就完成了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成果实际应用,这叫社会服务。所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不是直接的社会服务。而在高校的功能中有一项叫直接社会服务,走出校园或把社会民众请到校园来进行直接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进行了直接社会服务。所以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这个功能他有个功能系统,就是开办的学科、专业都是为培养人而做的。我们还设置二级学院,在二级学院下还设置系、教研室、研究所,这些都是学校的功能体系。在我们设置这些组织机构中配备老师、专业技术人员,把老师招进来,把工作开展起来,学校的功能就开始实现了,这叫功能系统。
他不能自己运转,还有一个功能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系统,学校里要设置相应的一些行政管理部门,他谋划功能系统,为功能系统规划、设计、组织、配备资源。另一个是直接的保障系统,就是后勤服务,我们要有食堂、宿舍、校园的维护等等。学校两套系统相互配合,功能系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为了让学校功能发挥作用,还有支持系统保障,学校整体发展运行就是这两方面。学校的内涵就是这两方面的内涵,是功能系统的内涵和支持系统的内涵。
功能系统的内涵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内涵就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要素上面来体现的,支持系统的内涵就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体系的内涵,讲内涵就是这两方面的内涵,都重要,只不过是哪一个内涵对学校而言、对外而言更有意义。学校要发挥他的功能来说,肯定是功能系统优先,宣传他制度建的好,后勤保障做的好,但是宣传不了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做的好,那就不像个学校,学校的内涵关键在于他的功能性内涵,保障系统支持系统的内涵是服务功能需求的,不可能独立存在,是有目的的存在,而这个目的不是自身的目的。所以提示我们各级行政管理岗位要服务于学校功能的实现,这些工作的价值就看为实现学校功能本身有多大的作用。有些活动对学校的功能系统不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活动都没有实际意义。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行政体系从教育厅到教育部都是支持体系,如果他不能发挥支持作用,他就没有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做出贡献,要理解好内涵发展就要理解内涵这两个字。
一所大学内涵怎么理解,功能和功能支持系统内容很多,这是有内涵的表现,学校很有特色、有优势、文化发达,思想先进,有一种精神氛围也是有内涵。所谓的学校内涵就是学校有品质、有特色、有优势、水平高这样才有内涵。内涵也可以转化为有质量的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优势发展。只说内涵发展他本身不可以说明问题,当他用特色、高水平、有质量、优势发展,那么就知道学校该怎么办。
还可以做一些区别来理解什么是内涵发展,内涵和外延是相对的一组词,我们一般来说内涵和外延他的关系是一体的,内外是不可分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有内涵和外延,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内在和外显的东西。就像事物本质和形式上的东西,本质一定是在形式之中的。但是人们一般思维上都分开来说,外面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各式各样,哪些东西好,哪些东西不好还两说,还要分析好坏,于是就有了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外延发展是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还有一些高校不断向外寻找合作伙伴,开办分校,合作办学机构,这些都是外延发展。要不要外延发展,要不要拓展发展空间,要不要扩大规模,要不要增加师资力量呢?显然是需要的,功能维持需要,不做这些,功能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内涵和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
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可能有侧重,比如,我们学校在一个阶段,外延发展是主要任务,或者是重点,在某一个阶段,内涵发展又是重点。这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讲到,内涵和特色的关系。特色本身是内涵的表现之一,所有高校办学有共性,哈尔滨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共性,这些共性的东西别人是不感兴趣的,感兴趣的是特色的东西,特色的东西就是内涵所在。比如,远东理工学院的机器人是一种特色,会有一定影响,这就是特色所在。在其他人没有认识到的时候,我们重视了,在其他人关注的时候,我们的成果出来了,在其他人出成果时,我们又有新发展,这就是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特色的发展就是内涵的一个方面。所以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不矛盾,本身是一体的,特色就是内涵的一个方面。
再讲,有品质的发展,品质很抽象,品质和质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学校现在办学讲标准,我们的标准是高规格的,追求品质。品质和高等教育的规律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讲有品质,是内涵发展的要求和表现。总体来看,我们把内涵发展的概念问题表述清楚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为什么要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来看,第二,从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首先来看第一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2000年以前,国家的高等教育不是很理想,80年代的高等教育是文革基础上的恢复和发展,文革期间1966年至1970年国家停止招录大学生,1971年开始招录工农兵大学生,但生源质量很差,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教学秩序,恢复文革之前的高等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等教育是民国的高等教育,要进行政治学习,也不是理想的。而80年代的高等教育,办学人和老师质量都不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所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壮大是在最近20年。20年的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已经改变了社会人才布局不足的问题,高等教育体系完备,各个学科专业门类全,现在中国没有什么所谓的紧缺人才,像机器人、大数据等专业在美国也是刚刚兴起的,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与欧美国家也是在同一层面上竞争。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格局上处于什么层面?中国高校在校生超过4000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这就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在全球高等教育有完整统计数据的195个国家中,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100万人的35个国家,1000万人以上的3个国家(中、美、印),2000万人以上的2个国家(中国、印度),3000万人以上的1个国家(中国)。这个规模让世界吃惊。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在学人数是2.07亿。我们达到了五分之一。以我们如此规模的人才培养能力,如果我们能在水平上,质量上不断提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社会影响,国际竞争力是没有国家能够相提并论的。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根本转型。根本转型关键在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国家的政策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有一个大的背景。同时,内涵要发展,外延也要发展,因为高等教育从民众需求来讲是不足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50%,世界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76%,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还要有比较大的增长扩张,还要增长1000万以上,还要增加1000所万人大学,即使现在有互联网、空中大学,几百所大学也是需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增加(现在每年毕业生超过800万),高等教育毕业生在社会工作几年,又要到大学来学习,即继续教育。研究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社会人群中,具有较大的继续教育需求。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口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大,因此,未来大学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全日制的教育,另一条是非全日制的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从规模上来讲还有空间,但是主要应该是内涵发展,这是内涵发展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讲一所学校生命周期的需求。一所学校从创办到慢慢发展,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分三个阶段。一所学校从无到有,把架子搭起来,初步格局形成,这是创业期。
学校创业期结束,就进入了中兴期,中兴期学校办学逐渐成熟,就进入了办学的成熟期。
创业期、中兴期、成熟期是学校办学的三个阶段。
创业期,学校主要进行基本建设,俗称建基立业。就是把基础设施建起来,把校园建起来,完成基本建设任务。我们要办什么学科,发展哪些专业,把学科专业架构搭起来。再就是建章立制,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关系建起来。创业期是外延式的发展。
中兴期,学校内涵发展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学校主要要追求品质、追求质量、追求特色、要办出优势、办出水平。
成熟期是学校平平淡淡、常态化办学阶段,学校在这一阶段,没有大规模建设任务,就是正常办学,能作出高水平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年开始的,是比较稳定的四十年,中国高校的历史有长也有短,现在全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到成熟状态。以我们远东为例,大扩招给远东理工创造了发展机遇,我们现在本科正规办学还不到20年的历史,20年不足以让一个学校完成质的变化,可能还是一个创业期的阶段,因为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发展的特殊的问题,从自身来讲,我们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从无到有,能够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从小到大,能够发展起一个接近万人的大学,我们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建设一支我们自己的师资力量,支撑我们自己的办学。整个学校的运行状态是正常的,也能够按部就班的培养人,我们工作的成就是发展的,我们创业期的任务是在不断推进的。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不是将要进入办学中兴期。我们创业期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但大部分的工作可能已经完成。创业期和中信期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我们现在应该正处于创业期与中信期的模糊地带,从创业期到中信期的过渡阶段,还有一些创业期的任务要继续完成,同时要开始转型发展,要去建设中信期的任务。要去建设我们的特色、优势、文化和各方面的高标准、高规格的办学体系。这就是中兴期的任务。全国大多数高校基本都是如此。
全国26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1200多所普通本科、1300多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中,1998年之后建立的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历史最长的20年。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2000年以前办学的600多所,2000年以后办学的600多所,在2000年以后办学的600多所学校都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这些学校而言,整套的本科办学体系都是在短短几年建立起来的,包括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等等,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都是创业。创业任务基本完成,就可以年复一年正常办学了。但现在同样的办学体系,办学结果不一样,办学质量和水平不一样,内涵不一样。所以办学体系不需要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办学体系中提高规格,提高标准,增强特色,发展优势。远东理工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就是在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阶段,实现内涵发展的转型。所以说,内涵发展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的学校经过20年发展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科学的发展的特定阶段。这是我们讲的第二大点内容,为什么要实现内涵发展。
三、高校内涵的问题
一所学校主要是两大系统,一个是功能系统,一个是支持系统。对于远东理工学院来讲,功能系统主要在于人才培养,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功能体现。科学研究要努力开拓,但不是主要功能;社会服务要努力发展,但也不是核心功能。所以远东理工的内涵发展在功能体系来讲主要在人才培养。支持系统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关注。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在功能体系上的内涵问题所在。虽然对远东理工本身我没有太多了解,但作为教育部评估专家,我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情况是做了评估和考察的,我做了几十所院校,也包括民办院校的教学评估,在人才培养上内涵不足的问题是普遍问题。
人才培养体系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对一个学校而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主要的渠道在课堂,课堂水平高,学生培养水平就会高。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和内涵,决定一所学校基本办学内涵。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评估,听课后,授课教师问课堂教学有什么问题。我说,我对你的课程本身没有什么意见,你讲的很好,内容也很系统,但这些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看,学生是否能看懂。授课教师说,完全可以。我提出,既然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就懂了,那么老师讲一堂课的意义何在?这样的课有什么内涵?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这应了教学的一个传统,即预习、听课、复习、强化、考试,五个环节为了一个内容,这样的学习有内涵吗?有。有多大的内涵?一点点。如果我们把学生困在课堂,单纯听老师讲,那么学生能学出什么东西来?学完后能干什么?我们现在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曾经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学校在做一个研究:中等生教育。因为生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赞成用“中等生”的概念来做这个研究。无论什么样分数的学生到学校来,那都是最好的学生,不要跟别人比,如果给学生贴上了“中等生”的标签,当他走上社会,还是“中等生”,这永远改变不了他低人一等的心理。我们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要让他成人。如果我们把这些学生困在教室里,让他听课,老师硬讲,这样的学生适合吗?既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也不适合社会的要求。所以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问题主要在老师,在学校对教学的要求。教育部现在提倡要打造金课,消除水课。对于金课,教育部有一套标准。什么样的课是水课呢?让学生被动学习;满堂灌的课;老师唱独角戏的课;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课;老师把自己教出病的课。什么是把老师把自己教出病的课?即对课毫无感觉,出现职业倦怠感,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缺少内涵。什么时候会出现职业倦怠感呢?教学第一年会紧张,不会有倦怠感。第四年会有倦怠情绪,但是没有明显感觉,第五年如果还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定就会有职业倦怠感。现在提出“三个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为主体的说法,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技巧。课堂内涵不足是主要问题,如果克服这一点,学校就有了质的飞跃。解决课堂问题,就解决了内涵的主要问题。对于校企合作、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内涵建设需要深入研究。从这些角度看问题,一定能找到内涵建设的问题所在。
四、高校内涵建设的方法
一是学校实现管理的转型,从传统管理转向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就是让学校在战略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引导,聚焦重点任务,加强各方面建设,实现发展的快速进步。这里的重点建设任务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内涵。我们需要把问题所在找到,要确定问题的先后秩序,从而确定战略。一般来讲,战略管理是先要把战略弄清楚。战略是什么?我认为,战略有三大要素,第一是发展愿景,学校进入成熟期的愿景。比如我要建一所百年大学,办一所高水平大学,这所高水平大学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抽象性地、写意性地描述出来。我们如果把远东理工的发展描述出来,就有了愿景。为了保证我们不走偏,不走弯路、回头路,我们要把现实和愿景分段设计,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比如说把愿景进行分解,“十四五”、“十五五”都该做什么?我们准备用多长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愿景、我们经过哪几个阶段进行重点建设,离愿景越来越近?有了路线图,最近一个阶段该重点做什么,才有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是目标链。第三是重大行动。通过重大行动来解决现实和长远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设计下来进行办学,这就是常规办学和战略性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每天正常常规化办学,同时也会有一些重大行动来提质升级,这就是战略管理。学校领导层要有战略意识,部门领导也要有战略思维,通过战略意识、思维,制定战略规划,来保证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有内涵的。否则东看西看,脚踩西瓜皮,发展是没有方向的。远东理工现在的发展是要节约发展的时间成本,要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较快发展和更有内涵的发展。
二是追求特色发展。远东理工学院的发展特色要鲜明,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大家一想起来,一说起来就能提到。这样的特色对于学校的影响是全面的,整体的,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功能上面,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面。如果能够把特色问题解决了,那么学校第二阶段的任务就能够有比较大的发展和实现。
三是进行精细化的发展。学校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建章立业,在中信期的发展主要靠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精细打磨,一个要素一个要素的解决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师的发展和干部能力的提升。学校现在对此抓得很紧。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提高教师的能力,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的支持和二级院系的帮扶,完成青年教师的转型,这种转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要从精细化着手,要建立起现代教学体系,每一个老师的课堂都是智慧课堂,充满智慧火花的碰撞,不是单纯的信息知识的传递。要让老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进入现代教学,是需要下大功夫的,学校要做更多事情,为老师创造条件,实现转型。
另一方面,干部能力是学校的关键能力,学校的领导层是学校办学根本的依靠力量,大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比如,对于请假的学生,对课堂是没有贡献的,是不能给学分的,这是教师说了算的。诸如此类,要精细化管理,要在课堂、各个环节上做工作,这是有内涵的。
四是在学校环境建设上,要体现出充分的内涵。学校是文化的氛围,例如远东理工从94年开始办学,应该有一系列传奇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这就是学校的传奇人物和故事,这应该成为学校精神的象征,是学校精神的要素,无数学生应该受到这些教育。学校环境文化非常重要,只是简单立了一些文化石等是没有用的,要让文化与人是有交流的,有回忆的。要让环境跟人有交流,产生故事,让人珍藏。这才是文化环境的内涵建设。
所以说,关于学校内涵发展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做什么,抓什么,需要进行谋划、设计。现在正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机,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远东理工要借此契机,深入谋划,祝远东理工发展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也更顺一些,真正朝着高水平大学目标坚定迈进。
(录音整理)
来源 | 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 | 郑立南、赵 凯
审核 | 姜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