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码字的这一刻为止,我似乎还是不能心安理得的写下这篇求职分享。好像高中报道那天看见文科红榜上被清华录取的第一名时,心里就想着“要不我上个清华也行”时也没有这么心虚。
签完工作以后,大概逢人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马上就要工作了,你紧张吗?”
起码在我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会了!”
但是假设它是一个可以架构出来的立体问题,我根本在我的脑海里摸索感知不到它的任何杀伤力和攻击值。所以我为什么要为这些虚无且毫不实在的恐惧自扰呢?
无非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不犯我,我也犯人。
毕竟无知者无畏,当然后者也是玩笑话。
求职之路,确实坎坷甚多。因为知道了要做这期推送,所以认认真真的看了学长学姐们的约定系列。自愧之余,感慨万千吧。
本来打算要在年后就去签三方所在的公司实习,但特殊时期就要严谨落实“在家躺着就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号召,所以我的分享可能就会少了哥哥姐姐们历经“社会天气”淬炼后的职场体会吧。
距离毕业已经很短暂,这也许就是我毕业前最后一次郑重其事的为我的大学生活陈词总结了。求职的体验本来也是仁者见仁,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就会有各自的针对性。我就暂且在我有限的经历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理解。
1、首先我是新闻学专业,不免最经常要和文字打交道。因此求职之季,你就要根植于本专业,去考量你所擅长的。当然,前提是你务必明确的热衷于它。
因为我是并不明确的,但是有了这个概念,你就可以在招聘季以前刻意去经历一些类似的工作来看你们是否合乎彼此。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选择那些自己更加喜欢的任务去深耕,才会大概率的获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兴趣使然吧。
于是在大三下学期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兼职编辑,确实技能摄入满满,但是高强度的文字工作着实让我左支右绌手忙脚乱。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以后承受这样一份节奏和密度的文字工作,我一定会把我从前对于文字的热爱异化成厌恶。大概是诸多类似的经历,让我对理工科的企业生出莫名的好感。
至此,这就是我求职之初做出的第一个大方向的转变。
2、来到黑龙江大学,除了有幸被录入我期待的学院,选择了我喜欢的专业,更有幸的是加入了成就我的组织。
因为我此前确实是专业课程不精进,学生工作不突出,但是庆幸我从来没有失去对未知的热情。当然这种乐观并不是虚幻且毫无作为的。在我明确自己选择就业与考研之路殊途以后,了解到黑龙江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纳新的消息,我毅然的选择加入它。
到目前为止,我依旧认为我在这个组织里所做的远不及它赋予我的那份高光与荣耀。
进入这里以后,我有更多机会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了解到企业的招聘信息。所以结合自身的便利条件,更能及时将招聘信息分享与年级。
(疫情期间,黑龙江大学的线上招聘工作也更加用心用力)
然而这也无法妨碍我们在进入到求职者这个角色仍然茫茫然会不知所从。所以找工作时有困扰不绝对,但一定是普遍的。
我们每个人就是自己综合素质的一个集合,然后构成一个条件。求职过程就是甲方乙方相互展示自己表达诉求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双方诉求成为了一个完整命题的充分且必要条件,那么恭喜你们就是彼此的“良配”了。
(不好意思各位,假期当了几天数学老师,有点上头。)
好了,继续回归正题。我其实也是被拒绝过的,但我后来渐渐地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它真的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工作地点也在上海这个人人神往的一线城市,可是当我知道自己被拒绝时,我也开始更认真的审视我自己,我是否了解我自己更能经受什么,我是否能做到在专业契合度不高、大城市归属感不强、工作强度接受能力不确定时把一切都抛给未知,让将来再给自己答案呢?
于是我告诉自己,这件事实际是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入口。“好”是切实存在的,但是好只是它的一种属性,于我们自身而言,合适才是王道。
1、渐渐地我也愈发感受到,求职过程反而也成为一个自我认知加深的过程。你要不断的去反问自己你想要的的是什么?这是你想要的吗?所以我的想法也随之转变。我认为求职理念也可以由简驭繁。
因为我们无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孤立的存在。所以在进行求职选择时,排除这些可以左右你的因素,剩下就让这些左右不了你的去定义你。
将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进行筛选,在可供选择的职位、城市或者薪资里再不要说这个我不可以,那个我也不可以。直接去选择和自己“配对”程度高的,尝试就好了。有时候求职也像是一场心理战,不要被竞争中混乱的情绪裹挟。反而,是你的踌躇不定赋予那些负面情绪更多打压你的能量。
很荣幸签订了我现在的公司,并且骄傲地去说“我即将成为一个博众人”。大概就是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对方恰巧就说“我需要你”。干脆利落,刚毅而果决。
但是后来我发现好多朋友在签完工作后又堆叠出新的困扰。
记得当时采访一个学长,他说他很喜欢何炅的一句话,“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我当时听到这句话时,我只把它定义为一个道理,或者统称它们为隔靴搔痒的人生经验。
直到后来,我才愈发觉得它是一股力量。当我做出一个决定后,接下来我需要的不是去怀疑它或者是再比较高下,而是要坚定自己继而更好的推动它。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好多同学在签完工作以后心里还是捉摸不定,这就与我开始所说做这个决定前认真的与自己对话相悖。
无论是你选择的这个过程还是你必须要去直面的结果,都在等待你去享受,你要把1拆解的像10一样感人。
在服务学生就业工作的这一期间,最不想要看到的就是大四的同学对招聘情形一无所知。
因为我们是切切实实经历过春招与秋招,感受在招聘大潮中无论是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还是辅导员老师们对学生就业的看重与迫切。
他们都集结在就业前线不断发掘社会资源、寻求就业机会。特别是作为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的同学,我们更能深刻的认识到辅导员老师们在何种情况下都毫不懈怠的为我们踏足社会保驾护航。
周围人都在为我们的未来担忧焦灼,而作为当事人怎么能有“袖手旁观”的事外人姿态呢?希望我们都可以坚守自己是自己人生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吧。
心里的话确实很多。
如今,我站在一个临近毕业的视角去回望我的大学生活,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很完美的存在。但是把它断裂开来,每一部分又都是精彩万分的。
那些喜悦也好,遗憾也罢,这些情绪无不穿插在黑大的春夏秋冬、日升日落里。人生真的很美好,我们永远都在故事的中途,所以只要还在继续,就没有 BAD END,永远都要对未来保持热情。死磕到底,热血一腔。
希望我们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某一个阶段的落幕时洒脱的说值得罢。
“值得”。
- End -
文字|许美琪
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