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
艾
情
端
午
端
午
“粽”
情
北
午
疆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校师生在线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云端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承端午习俗,编织“疫”样情怀。
诗词歌赋“颂”端午
人文传媒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生在线上吟诵了《离骚》《端午竞渡诗》《吊屈原赋》等篇目,大家在诗乐中共同追思先人,感受了屈原“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操。
多彩云艺“秀”端午
教育科学学院的傣舞《雨竹林》和体育学院的《纪念屈原》运用舞蹈、书法等表现形式展示文艺之美,领悟文化之韵,传递道德正能量和文明新风尚,为端午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经典美文“忆”端午
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生们在端午时节,追忆端午故事、铭记传统习俗,在一篇篇手写的美文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它还有哪些其他的名字?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端午的那些事儿。
忆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又称作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节等。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赛龙舟、吃五黄、放纸鸢、挂艾草等等,这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关于端午的种种过节方式,其中涉及到许多历史的缘由和典故。
李隆基的一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亦或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点明了此节由来已久。
端午节一开始是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也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粽子,该是端午节最普通的食品了。喜欢包粽子,像一场游戏,是和奶奶一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的欢乐情形……
粽子古称“角黍”,得名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酒食祭祖之俗。据古人说法,角黍需要包以菰叶(茭白叶),因为“黍”具阳火之性,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二者相配,象征阴阳和合、风调雨顺。而南方一般用箬叶,即一种竹叶,多见于林缘、水滨,非常干净清香。
绘粽情
当然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这些,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接轨现代社会规范与生产生活方式,并以其古老的价值理念释放新的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推崇和传承。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 ● ●黑河学院新媒体中心●●●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