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魂铸就信仰之光
《白山黑水筑英魂》
展播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积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作用,中央教育电视台联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等单位,精心策划、组织拍摄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该片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和历史细节,集中反映了罗登贤、张甲洲、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六位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英雄事迹,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斗争历程,彰显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精品力作,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载体。
★★★★★
★
第二集 张甲洲
★
张甲洲-生平事迹
/////////////////////////////
讲好党史故事
张甲洲(1907年5月21日—1937年8月28日),男,汉族,1907年5月21日出生于黑龙江巴彦。曾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
张甲洲幼时在本屯私塾和官办小学就读。1923年入齐齐哈尔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因反对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上街游行,被校方开除学籍。同年入沈阳文华中学,并当选为学生会长。在校期间,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领导学生示威,再次被校方除名。
1926年,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因领导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封建军阀逮捕入狱。出狱后,离省城南下求学。1927年在北平弘达补习学院学习,次年入北平大学理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仍致力于学生运动。1930年,因营救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而被捕的清华大学同学,再次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中共党员冯仲云等一些进步人士,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认识。出狱后,利用暑假回乡探亲之机,与北平师范大学学友高希文等,发起巴彦籍的大中学生驱逐县长翟星凡的斗争,取得胜利。
1932年5月,与于九公、夏尚志等一起,在巴彦七马架(今镇东乡)小学校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任总指挥,开展武装斗争。游击队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转战于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西等地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不久,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巴彦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委。8月30日,在张甲洲、赵尚志指挥下,联合其他义勇军攻陷巴彦县城。
1933年初,所在部队被反动武装打散后,被开除党籍,但仍从事地下抗日斗争。
1937年7月,在富锦中学任教,向广大师生讲述革命道理,并多次掩护中共地工作者,为其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
1937年8月28日,抗日将领祁致中为防止日伪当局对他的迫害,派参谋长李景荫、少先队政委郭革一等去富锦接应其转移,离县城行至董老茂村时,突遭伪地方团队武装伏击。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30岁。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其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更是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广大青年学生将在纪录片中见证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一方面感慨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因为有感于先辈的无畏与付出,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倍感骄傲、自豪。在和平建设年代,或许先烈们的书信会泛黄,影像会模糊,但凝结其中的精神和信仰依然滚烫,力透纸背、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更好地珍惜今天、迈向明天。这样的精神也足以引领当代青年以先烈的精神遗产为路标,看清前行方向,激荡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奥沙 孙梦悦
审核:高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