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平:“老”新闻人的“新”使命

武汉传媒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夏春平:“老”新闻人的“新”使命

6月4日9:30分,武汉传媒学院的3101报告厅内,中国新闻社前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老师,用一场生动的讲座,详细介绍了中新社历史和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并讲述了一位“老新闻人”逆行武汉疫区92天的难忘经历。

讲座前,武汉传媒学院院长王瀚东为夏春平总编辑颁发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授证书。受聘仪式结束后,媒体创新研究院院长石义彬主持了讲座。

武汉传媒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简介

GENERAL TITLE

夏春平

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8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

曾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后调至新闻机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组织和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资深的侨务和海外华侨华人新闻报道记者。

曾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智族》(GQ)杂志社长。

被评为高级编辑职称,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文化名家”工程专家评审组成员。

01

我与新闻结缘的近40年

夏春平老师以一个问题开启了此次讲座:

“各位同学,5月31日,你们关注到有哪几个重要新闻热点?”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在座的同学们立刻答出了:“国家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夏春平老师说:“除了这一条外还有吗?”当同学们无声时,夏春平老师说:“还有一条就是与我们新闻工作者紧密相关的重要新闻,那就是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问题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吗?”同学们有些不解,“因为今天我讲座的一个主题就是:作为中央主要新闻机构的中新社是如何在差异化发展中践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

就这样,夏老师开始了他的讲座。

武汉传媒学院

夏老师用图文并茂的ppt详细讲解了中新社的历史。他介绍道,中新社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国家通讯社之一,成立于1952年9月14日,其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际新闻社。中国新闻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港澳同胞、台湾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全面呈现了中新社的历史和使命。夏老师用自己近四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配合图文讲述了中新社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做好国家对外宣传的排头兵。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夏老师的讲解,边听边拿手机拍摄着老师的PPT。除了中新社的历史,夏老师还指出,如今的信息传播时代,全球新闻类APP总量过万,媒体人不进则退,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需要提升新闻媒体的资讯采集和传播效率,新闻工作者应该时时处处学习新媒体技术。同时,他还用大量的案例解释了中新社在信息时代,是如何进行融媒体建设的实践,中新社是如何通过建设特色内容、自主打造移动端平台矩阵以及跨行业共建共享等策略收获了强大影响力。

02

逆行武汉疫区的92天

武汉传媒学院

“身为媒体人,做好抗击疫情的报道工作义不容辞。而作为武汉人,我更适合也更应该去一线。”

——夏春平

一段新闻大讲堂的视频把所有人的思绪拉回了2020年的武汉,夏春平老师满怀深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新冠疫情期间他在武汉的经历。

2020年1月23日,正值农历腊月29日,面对武汉封城的突发状况,他从北京乘坐高铁前往湖北汉口,只身背着两大包一线工作人员急需的口罩,从北京乘高铁奔赴武汉。讲述中,他向大家展示了当时的火车票,用这一张普通的车票拉开了自己一段不普通的92天的“逆行”经历。

当他从汉口火车站下车的时候,看到自己出生的这座熟悉的城市,却是如此陌生的景象:空荡荡的街头,没有半分春节的气氛......夏老师停顿了许久。他说,他到了武汉与同事们碰面后,要求大家一定要在年三十回家吃一顿饺子,在当时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他想到“这也许是和家人吃的最后一顿饺子”。

在武汉的92天,他和他的中新社团队深入武汉抗疫的最前沿,直面疫情、深入病房,撰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拍摄了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录》;抓拍下了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脸上满是口罩勒痕却面露微笑的经典瞬间......用铿锵有力的文字、真实可信的图片、直击人心的视频,记录下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的点点滴滴。

最终,中新社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夏春平老师讲到,自己在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副总理会见时用八百字的讲述赢得了总理的赞誉,展现了一个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03

与武汉传媒学院相识的第1天

今天是夏春平老师被聘为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的第一天。讲座中,他多次将现场交给了这些未来的新闻人,鼓励他们提问,为他们解答疑问。

他回答了年轻一辈的准新闻人对于学习的疑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他们如今的新闻人最应该注重什么技能的培养;告诉了他们,媒体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以一个“老新闻人”的身份为大家细细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提问环节,有一位同学是夏春平老师的忠实粉丝,她熟读了夏春平老师的许多作品,提问的声音些许哽咽。她引用了夏老师刊发在《中国新闻周刊》的《爸爸的眼泪》《墓碑前,妈妈送爸爸一束山茶花》两篇文章,问夏老师是如何平衡小家大家,私事公事,以及新闻人应具备的品质。夏春平老师耐心的回答了这位同学的问题,并动情地讲述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在疫情期间夏老师的爸爸在汉口长航医院去世,他说道,自己离开医院太平间回到驻地酒店已是次日凌晨2点,没有流泪,在悲痛到了极致的时候,自己是没有眼泪的。然后他又再次投入到了抗疫的报道中......一段看似平静的叙述,却道出了新闻人在舍小家为大家时的坚决与责任。

武汉传媒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讲座最后,同学们纷纷向“逆行者”夏老师表达了深深地崇敬之情。石义彬院长对讲座进行总结,再次鼓励同学们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多学多做才能收获、才能前行,才能在这样一个时代,承担起宣传的责任。

武汉传媒学院

END

武汉传媒学院

文章转载自新传YOUNG板间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看见武传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武汉传媒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武汉传媒学院-夏春平:“老”新闻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