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
“非遗”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它所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
/
保护、传承非遗
让其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命至关重要
7月15日上午,“走进宣恩——振兴乡村 非遗活化”课题展暨与武汉传媒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汉开幕,本次展览以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活化为主题,展出了武汉传媒学院和湖北宣恩县合作,保护和活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成果。
据了解,此次课题展涵盖了该校环境艺术与视觉传达等多个院系百余位学生的数百件作品,其中除了有创意手机壳、创意绣品、创意茶叶罐、创意插画等较为成熟的文创产品,还包括土苗绣花鞋垫、24节气纹样、傩面具元素餐车、傩面具元素垃圾桶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创意设计。这些设计既体现了武汉传媒学院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也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恩的文化特色。
作为鄂西大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湖北宣恩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孕育了宣恩优秀的民族文化。全县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四级保护体系健全,拥有“宣恩薅草锣鼓”“宣恩三棒鼓”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
据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老师蒋夕欧介绍,去年12月,该校陆续开展“走进宣恩——振兴乡村 非遗活化”教学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本次课题展上的成果作品都是该校学生在深入了解宣恩当地文化后,结合个人艺术审美创新完成。“比如,运用宣恩建筑提取出来的色彩与图案,与传统土苗绣花鞋垫相结合,在创新的前提下也保留了鞋垫的传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展厅内,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纹样展示吸引了许多观众,展品上的“芒种”“白露”“大寒”“小寒”等字样,都是以图案编排而成,看上去颇有些象形文字的美感。
据蒋夕欧介绍,宣恩服饰有“刺绣活化石”美誉,其服饰纹样形式多样,美轮美奂,武汉传媒学院学生经过采风,别出心裁地将宣恩服饰纹样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通过不同的纹样设计,表现出每一个节气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将节气的字体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从宣恩远道而来的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仔细看了展厅内的所有作品,对学生们的创意水平叹为观止,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组融入了“傩面具”元素的美食街餐车设计方案。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于傩仪、傩舞、傩戏等。武汉传媒学院的学生将傩戏面具抽象化,提取面具的颜色和傩戏的服饰纹样,运用到餐车的外表,再将抽象化的面具装饰在车头以及车身,色彩鲜明热烈,让人过目不忘。”在宣恩从事旅游文创工作的张先生表示,武传学生们的这些设计都极具市场价值,“看完展览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
展览上,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有限公司代表与武汉传媒学院代表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协议书,双方表示会尽快将此次展览上的创意设计进入市场,“让非遗不再只出现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而是借助当代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向右滑动查看图片)
本次课题展由武汉传媒学院和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嘉宝艺术有限公司以及武汉市米罗天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并得到了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青年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宣恩县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
END
图片、稿件来源于融媒体新闻中心
小编 | 龙小丽
责编| 吴郁
审核| 唐文瀚乐毅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看见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