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一生为人民的百岁医者——辛育龄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七一勋章”|一生为人民的百岁医者——辛育龄

Xin Yuling

辛育龄(全国劳动楷模)

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战争时期,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山河、向日葵……一枚鲜红璀璨、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荣誉与褒奖的勋章,呈现在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辛育龄面前。从小战士到大专家,与党同龄的百岁医者辛育龄,始终践行着永远与党和人民在一起的赤子忠诚。

一生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

前不久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辛育龄,已经不像年轻时那般博闻强识。但投身党的卫生事业的那些热血时刻,他却记得分外清晰。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1921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6岁,家乡抗战烽火四起,少年辛育龄弃笔从戎参加革命,成为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员,并于1939年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辛育龄印象中,白求恩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手术队赴前沿阵地。他告诉辛育龄:“离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些伤员!”那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白求恩光荣牺牲。辛育龄说,虽然跟随白求恩只有短短几个月,但白求恩精神却深深影响他一生。

在抗战最困难的日子里,部队缺粮少药,疟疾和疥疮流行。时任冀中制药厂厂长的辛育龄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还研制了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1942年,辛育龄被选派到延安,进入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医务科科长。1948年,他又被任命为该校第三分校附属医院院长。朝鲜战争爆发后,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中朝边境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救治了大量伤员。战争年代,想方设法帮助老百姓、服务战士,是他的第一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他作为新中国首批留学生,被选派赴苏联学习胸外科理论和技术。70年代,他主导首例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访华团特别要求参观他的手术。为我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身。”辛育龄说。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追赶世界医学发展的脚步,国家急需建一所现代化医院。技术过硬而又有医院管理经验的辛育龄成为建院院长的不二人选。年逾花甲的他再次勇挑重担。3年后,一家医教研一体、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大型国际性现代化综合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拔地而起。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进入新时代,他不辞辛劳救治患者,82岁还主刀做肺切除手术,90多岁还坚持工作,如今年过百岁仍关心医院发展建设。

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80后”医生马千里有份珍贵的收藏——一件辛育龄亲笔题字的手术服。“那是2012年底,我正好路过老院长办公室,看到挺晚了他还在工作,心头一热就上前提出了这个请求。”马千里回忆。辛育龄听后欣然答应,认认真真写下“做白求恩式好大夫”的期许。

“这正是我们对老院长的最深印象。”马千里说,就像为民服务的“孺子牛”,辛育龄85年的从医生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每次开胸手术,他动作都极其轻柔,尽量避免患者脏器不必要的损伤。在他的教诲下,该院胸外科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传统。70多岁时,为抢救一名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的患儿,他弯腰俯身,持续为患儿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孩子救回来了,他却累得直不起腰,多日难以恢复。年过八旬,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他长期坚持出诊不设特需专家号,只设普通专家号。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千方百计节约费用,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辛育龄表示。

“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细数,作为医学家,只要人民需要,再险峻的科学高峰,辛育龄都会去攀登。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新在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通过多年动物实验,成功实施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奠定我国在世界肺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展针灸理论研究并首创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推动针灸走向世界;创造性地开创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和血管瘤,推动当今的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为医学管理专家,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依靠丰富的科学管理经验,圆满完成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工作。功成不恋权,他转身回归医生岗位继续服务患者。

辛育龄,更是那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黄牛”。“辛院长生活非常简朴。出席各种场合、国内外开会讲学,他就是一套西服。大家劝他应该再买一套,教授笑了笑说,这一套很体面,不用换那么多套。他出差开会,别人请他,他要求饭菜一定要少。如果是他招待客人,就在附近小店,他亲自点菜。有人说小店不够档次,他说吃饭不要浪费。”该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回忆,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从没见他跟组织讲过条件。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鲜明的党员印记,被一代代青年医护人员视为人生“坐标”。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对党和人民的深情不老

从战火中走出的“红小鬼”到无影灯下的“不老松”,时光可逝,而辛育龄对党和人民的深情不变。

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被整体征用为非典定点收治医院。80多岁的辛育龄作为专家组组长,给每一个重症患者会诊、确定治疗方案。2008年汶川地震,辛育龄默默捐出2万元党费,理由只有四个字:“人民有难”。

在中日友好医院,专设的辛育龄青年奖如今已颁出三届,今年将启动第四届评选。一批批后来人,在他的感召下,献身这份充满辛劳、激情、创新和关爱的事业。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小分队正式成立。这支强有力的医疗队伍,正传承和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优良传统,沿着辛育龄的足迹,主动到老百姓身边,支援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

期颐之年,辛育龄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替逝去的战友们看一看此刻的中国。此刻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这是比勋章更美好的慰藉。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罗夏梅

审核|黄思琦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七一勋章”|一生为人民的百岁医者——辛育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