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武昌首义学院:跑出新工科建设“首义加速度”

武昌首义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聚焦丨武昌首义学院:跑出新工科建设“首义加速度”

武昌首义学院

2020年底,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公布,武昌首义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基于“OBE模式”的校企“共建共赢”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入选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协同育人项目群。在此之前,该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入选了全国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

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2016年以来,武昌首义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依托OBE理念,创新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跑出了新工科建设的“首义加速度”。

武昌首义学院

创新探索能力导向 教育提质纵深推进

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并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是武昌首义学院持久不变的发展目标。2016年,学校引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常务副校长、机电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吴昌林率先垂范,将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作为先行试点,推出了OBE工作第一块“试验田”。

武昌首义学院

吴昌林介绍,3个试点专业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充分结合课程特点,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更新。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从学生中心角度出发,创新优化教学手段,增加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课程考核从能力导向出发,注重教学全过程评价,对考核方式、内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和创新。

经过5年改革实践,学院按照OBE模式,构建了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与相关教学环节关联矩阵,形成了能力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融入OBE先进理念,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块,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块,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聚焦高标谋篇布局 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相对传统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作为OBE模式第一块试验田,3个试点专业提出的全面对接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建设思路,与新工科建设理念高度契合。

“新工科”的提出,为学院深入推进专业建设送来了“东风”。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全力抢抓国家扶持新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瞄准区域需求,开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造升级。

武昌首义学院

2016年9月,学院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业机器人方向)。

2018年9月,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获批。在此基础上,学院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制造方向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方向)专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方向)专业。

此外,学院还对传统专业进行了新工科元素植入,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了以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为主的新工科改造。

经过5年探索与实践,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部署完成。

“一课双师”联动发力 人才培养提质创优

在“新工科”建设之初,吴昌林就提出:“新工科人才是否符合要求,市场是评判的最主要标准。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引入新兴技术的企业需求,即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武昌首义学院

从2016年开始,学院结合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课程设置上,校企共建班以“专业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学科逻辑+项目逻辑”为特色,以专业为依托,在原有基本知识体系下,将行业主流技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引入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与制造行业前沿技术的同步。

教学模式上,校企共建班实行“一课双师”混编教学,由企业教师主讲,校内教师跟教跟学。“校内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技能熟练,但行业应用型能力相对较弱。企业教师则具备较强的行业应用型经验,实践能力过硬,但教学技能偏弱。”副院长李硕说。

武昌首义学院

对此,学院提出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求专业教师既能承担基础理论教学,也能从事企业实践教学。学院对引入的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安排校内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培训,校企教师相互学习提高,实现了新工科“课程本地化”,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创新探索能力导向 教育提质纵深推进

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不断强化实习实训环节,以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教学创新及改革为核心,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投入2000多万元,以工业级标准建设了工业机器人仿真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等门类齐全的22个专业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并完成了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实验室的扩建升级、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实训室的改造,为师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打造优质平台。

武昌首义学院

学生大一到大三期间,校企教师联合带队,每年到企业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紧贴行业前沿,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激发学生科创兴趣和潜能,在学院掀起一股“智能风”,为国赛、省赛选拔储备优秀团队。

近5年来,该院学生团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专业大赛中摘金夺银,共斩获奖项120余项。

从课堂到竞赛,以竞赛促教学,是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依托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吴昌林表示:“新工科要培养的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创新实用型人才,是行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动拓宽渠道 就业“双高”赋能添力

每年一到毕业季,大批毕业生签约央企、国企和业内民企,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还有不少毕业生成功创业,成为行业佼佼者。

学生就业单位好、待遇好、发展好,得益于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职场跟踪辅导和精准就业帮扶贯穿大学4年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武昌首义学院

学院构建了从党政领导班子到专业课教师、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校企合作的五级“联动”就业工作责任体系,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

2020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迎来“最难就业季”,机械电子工程应届毕业生李枭鸿被多家央企和国企录用,最终入职中铁武汉局。当年,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

武昌首义学院

从新工科萌芽到落地生根,如今,新工科已成为机电与自动化学院着力打造首义质量文化的闪亮名片。学院先后获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试点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项目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聚力新工科,谋划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争取打造民办高校新工科发展的标杆。”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吴昌林信心满满。

排版丨刘洁

来源丨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丨代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武昌首义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武昌首义学院-媒体聚焦丨武昌首义学院:跑出新工科建设“首义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