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教学,地大教师都有什么秘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野外教学,地大教师都有什么秘诀?

春华秋实,又一年滋兰树蕙;教书育人,再一季桃李芬芳。第37个教师节刚刚过去,地大有一群老师继续坚守在实践教学的一线,在青山绿水间传道授业解惑,在峡江大地谱写教育教学的篇章,在野外实践中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冯庆来:

讲最生动的地球科学故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科学学院冯庆来老师在野外授课

“地球最早是一个火球……”在宜昌高家溪-九龙湾路线教学中,地球科学学院的冯庆来老师将地球从距今十亿年到六亿年波澜壮阔的演化历史和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在他看来,地学的很多专业知识和地质现象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单纯地给同学们讲授知识点,缺少背景延伸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30余年的教学积累,让冯庆来总结出了“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他把野外教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形成感性的认识。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位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地球科学故事的讲述者。

作为秭归实践教学团队的学术指导,冯庆来与教学团队老师一起开发教学路线,完善教学资源,备课研讨交流。除了在当地开展实践教学外,他也将自己的科研重点地区瞄准了秭归,平均每年他都会到秭归出野外六到七次,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科研和教学本身就是分不开的,他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冯庆来说,“科研做得越深,才越能提炼出一些东西,包括对一些剖面的选择和对剖面的理解,这都将有效地作用于野外实践教学。”而他也恰好,将自己在秭归开展科研的经验和积累,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

刘晓峰:

用诗歌带你领略地质之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刘晓峰老师与学生在野外

2021年是资源学院的刘晓峰老师到秭归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第五年。有别于北戴河和周口店,秭归实习更加注重专业性。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刘晓峰克服了资金、人力等各项困难,带领学院秭归实习队的老师们开发了白垩纪盆地构造-沉积、煤地质、金属矿产资源、页岩气地质等十余条具有资源特色的教学路线,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提升了秭归实习的专业性。

在秭归,刘晓峰最喜欢的还是和同学们分享诗歌,用诗的语言让学生去喜欢地质,用诗的韵律让学生去感受地质,用诗的意境让学生去钻研地质。“链子崖壁锁江边,栖霞灰岩映霞彩。手扶铁索鉴化石,攀山原是探沧海。”刘晓峰在备课后写下了这首《七古·登链子崖》。刘晓峰是地质诗人,他会用诗歌去展现地质的魅力,秭归实习的师生几乎都知道。在他的努力下,地质和诗歌相互交融,地质的魅力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在他的影响下,实习的学生更认真地实习,他们也开始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烟雨飘摇雾气缭,崖边野花正妖娆。既将此生许地质,何惧群山水迢迢。”资源学院的聂思嘉同学实习后写下了这首诗。正如刘晓峰所期待的那样,一年又一年,来秭归实习的师生慢慢地开始喜欢秭归,喜欢地质,也喜欢上了他一直喜爱的诗歌。

罗明明:

用系统观看透山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学院罗明明老师和学生在秭归

秭归地区有各类丰富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现象,如何让学生从一个个教学点上的现象观察建立起全局的观念,培养地球系统科学思维是关键。环境学院罗明明老师经常在野外跟学生说:你要把自己看作一个水分子,从哪儿来,流向哪儿去,要走什么样的路线?要停留多长时间?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系统思维,从地下水流系统的角度去看透山水。

罗明明经常对学生说,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者就像是给地球把脉,可以借助医生“望-闻-问-切”的手法。“望”是观察各类野外现象;“闻”可以是闻闻污染水体的气味或地质锤敲击不同岩石产生的气味来辅助辨别岩石;“问”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特点;“切”则是去实地触摸和感受,必要时还需进行各类测试化验。通过全方面野外调查的各类信息,综合多信息渠道的验证,则可以初步判断出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可能的污染成因。同学们在他的引导下通过野外的系列训练,逐渐学会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抓住主要问题,也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崔德山:

新技术的实践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崔德山老师与学生在秭归

今年备课,工程学院的崔德山老师发现链子崖裂缝被植被覆盖,实地观察的危险性和难度加大。于是,他提出了使用无人机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无人机直观地看到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工程治理措施,增加了对岩土工程专业的认识,意识到了岩土工程师的责任。崔德山喜欢在野外实习中和同学们分享新技术、新方法,如临时采用微信小程序智能地质罗盘测量产状、奥维地图进行工程地质填图等。通过他的介绍,学生了解到如今遥感技术、无人机、GNSS等现代科技手段可在高寒区、危险区的野外工作中获取更丰富精确的数据,一扫之前对地质工作的固有印象,提升了专业自信心。

崔德山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开启秭归实习之前,提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秭归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能叫出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姓名,并能在野外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同学家乡的岩石岩性、地质特征进行延伸教学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地质现象,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

陈丽霞:

“资深”的年轻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陈丽霞老师

在野外授课

从2008年至今的13年里,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陈丽霞老师几乎每年都投身到秭归野外实践教学中,成了实习队“资深的年轻人”。她深知师资队伍建设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建议学院以“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和“地球信息技术”三个学科方向组建野外实践教学团队,逐年引进具有地学背景的教员,以接力棒形式组建一支老、中、青梯队式教师队伍。通过老带新的形式,青年教师连续两年跟班教学实习与备课,直至青年教师能独立带班。在陈丽霞的带领下,学院目前已组建了一包括17名教师的稳定的秭归野外实践教学团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丽霞发现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始教学模式创新,持续深耕线上教学。目前,学院秭归实习队已连续三年开设慕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了适合本科生的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下,学生在野外实习前已在线上完成了理论学习,线下教学则以现场观察和思考为主,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互动性明显增强。

侯林春:

让实践教学充满正能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侯林春老师

在野外教学

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的侯林春老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起,负责秭归地质实习和秭归地理综合实习已有15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2019年,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侯林春整合秭归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编写了《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这本教材丰富了地理综合实习的教学资源,目前被全国多所地理院校使用。

侯林春认为,实践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将专业课程讲出“思政味”。野外实习过程中,他结合实习路线为同学们讲解国家发展政策、战略,向学生传输正能量。在张家冲,他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为同学们介绍国家新发展理念;在翻坝物流产业园,他为同学们介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在屈原故里,他教导同学们树立爱国情怀,将爱国之情融汇到专业学习中……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加强,更坚定了学好专业、服务国家的信念。

周学武:

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的周学武老师在野外授课

公共管理学院的周学武老师一直秉承“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一心一意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在荒口坪村、怀树坪村、张家冲小流域水土流失试验站、拐子沟金矿、翻坝物流园等教学实习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今年,由于九畹溪大桥施工,车队运力有限,学生们只能分两批完成土壤剖面调查。他不辞辛苦,四天内带领两批学生完成了11个土壤剖面点的调查,并且每个土壤剖面都深入地讲解了两遍。他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践行着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

身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周学武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三峡大坝,他为学生们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史及其重要作用,讲解了中华民族的治水文化,为学生们宣扬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大国重器的科技含量,激发出了学生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张志庭:

“大个子”有“小心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大个子”张志庭老师与学生在野外

张志庭老师是计算机学院秭归实习队长,他在秭归可谓“出类拔萃”,超过195厘米的身高,无论走在秭归的那个角落都会引来人们回望,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大个子”。今年是张志庭来秭归带实习的第5年。每年初秋,张志庭都会带着2个班的学生,在秭归共同度过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实习结束后他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身体高大的印象。

“张志庭是一个非常负责的老师,每年领导来秭归慰问送给他的牛奶和水果,他都会专门拿到宿舍给学生”,与他一起带了4年实习的汪校锋老师说。他十分关心爱护他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每次外出,上车时他会让学生先上,而下车时他会先下车观察前后方来车。在野外,他讲课总是特别细致,野外操作的步骤、细节,他都会再三强调,但碰到学生自由散漫、心不在焉,他也会严肃批评。在他严慈相济的管理下,学院的秭归实习总是温馨而顺利。

学校有一大批这样关心学生、专注教学、重视团队建设的老师,他们一直不忘初心、潜心育人,始终奋战在教育教学的一线。他们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身体力行展现了地大人的最靓丽的风采,他们用实际行动擦亮人民教师的名片。


文 |章帆 滕笑丽 卓越 刘彦娇李天琪 耿婧

图| 受访者提供

文字编辑 | 庞伟红

微信编辑 | 王慧超

审核丨魏海勇 王俊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野外教学,地大教师都有什么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