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面对面 | 大学人该怎样做学问?

华中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青年科学家面对面 | 大学人该怎样做学问?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哪些方面?

茶文化究竟多有魅力?

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会是怎样的?

9月19日至9月20日

华中农业大学津田贤一、曾晨

闻玮玮、杨万能等四位青年科学家

与2021级新生面对面

一起谈科研、聊学科,话未来

津田贤一:植物-微生物互作与我们的生活

华中农业大学

▲津田贤一教授与同学们畅谈科研与人生(徐行 摄)

津田贤一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成长、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来到华农的点点滴滴。他说,“华农真的很棒,在我看来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大家应该为来到这里感到骄傲。”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约而同喊出“Yes!”

当他讲述在2020年疫情期间留守武汉与师生一起共克时艰,并受邀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故事时,同学们深受感染,无不为他赞叹鼓掌。

围绕“植物-微生物互作与我们的生活”(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and our life),津田贤一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和团队利用植物微生物群向植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以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的研究经历,并告诉同学们,植物微生物群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发现其中的科学奥妙,才能使其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人类所用。

华中农业大学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在津田贤一教授周围继续交流(徐行 摄)

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感悟,津田贤一教授建议同学们,不仅要坚持并广泛阅读文献,勤于与老师沟通,最大限度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还要学会接受批评,学会与人为善,伸出援手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尽情享受科研与生活。

曾晨:顶天立地,万象“公管”很有趣

华中农业大学

▲曾晨教授与同学们畅谈公共管理学科的丰富多彩(侯国涛 摄)

曾晨以自身求学和学生工作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在初入母校加入了六七个社团的经历,鼓励新生们多去尝试,她说:“年轻的时候去尝试,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一些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她和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北大培训时遇见的老师在下雨天跑了五圈地下车库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曾晨还和新生们讲述自己的留学经历,寄语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效率、视野开阔的人。

华中农业大学

▲曾晨教授在介绍土地资源遥感课程(侯国涛 摄)

曾晨认为,公管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顶天”的航天航空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立地”的土地和管理类的系列课程。公管有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有科技和人文气息的融合,还有城乡的融合,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在介绍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时,曾晨饶有兴趣地将遥感的雏形比喻成搭载相机的“大飞机”,她说:“‘大飞机’能去到许多人类去不了的地方拍照。”在介绍世界城市地理这门课程时,她与同学们进行了游戏互动,悬崖顶下的摩纳哥城,最小的国家梵蒂冈,看地形图猜世界杯国家……曾晨还分享了自己在讲授《房地产法学》课程的经历,她建议学生们可以去看《安家》这部电视剧,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涉及到房地产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三门课程的授课经历分享,一个生动有趣的公管学科就展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

闻玮玮:茶叶与茶文化

华中农业大学

▲闻玮玮教授与新生畅聊茶文化(高俊 摄)

“荼”“荈”“蔎”“诧”“葭萌”“皋芦”……活动之始,闻玮玮便从“茶”在历史文献中称谓的演变入手,向在场的同学们描绘出一个古色古香而又神秘奥妙的茶世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追溯《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关记载,闻玮玮带领着大家一同窥探中国茶叶的起源,将中国源远流长的饮茶历史娓娓道来。“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同学们想要泡出味道香醇的茶水,除了掌握一定的方法,选好水质和茶器也很关键。”闻玮玮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强调了水质和器具对茶叶风味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新生们学习品茶、泡茶(高俊 摄)

“一书一茶一心境,清似莲花不染尘。”讲到这里,闻玮玮有感而发,她表示,茶文化几经岁月流转而历久弥新,经由代代传承,发展至今天,已是蔚然大观。而茶叶也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拥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品茶,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使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感悟生活的真谛。”闻玮玮最后说道,“品茶,是饮者身体的歇息,灵魂的回归,心灵的澡雪。品的是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一盏慈悲。”

杨万能:表型与农业的美丽邂逅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杨万能教授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蒋朝常 摄)

杨万能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谈到,当时因为“觉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好玩”而选择了这一交叉学科专业,接着便学习了很多关于生物、工科、信息和医学的内容,虽然学习的内容很“杂”,但杨万能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有用处。“有些课程知识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知识框架体系依旧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此也埋下一颗交叉学科的种子。”

研究生阶段,杨万能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好了第一个课题。“在做课题时,我会去查找相关论文,但在查找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论文中有两个地方是错误的。”他随即将错误之处改正,并用自己的技术完成线阵列CCD芯片设计和组装,最终迎来课题的成功。他以此告诉同学们,“在大学学习阶段,要敢于批判和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杨万能表示,近几年,作为交叉学科,智慧农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未来,传统农业需要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交叉融合进行提升和改造。他说,人才培养是多元化的,且不同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兴趣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兴趣才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要结合兴趣自学其他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华中农业大学

文 | 徐行 王凤竹胡亚丽 刘若冰 尹叶平 蒋朝常

编辑 | 匡敏

校对 | 徐行 吴晗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zau_news_center)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中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家面对面 | 大学人该怎样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