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永玉书记、杨灿明校长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成果先后发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栾永玉书记、杨灿明校长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成果先后发表

党史学习教育(74)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回望过往历程 眺望前方征途

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自3月份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

中南大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

扎实有序开展

近日

校党委书记栾永玉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

党史学习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

《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章节选如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栾永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安排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四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史”的深刻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首先要准确把握“四史”的深刻意蕴。“四史”是一个内在连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以深刻的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基因密码。“四史”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通过“四史”教育全方位展示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中国共产党人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是因为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于艰难困苦之中砥砺前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于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始终坚定自我革命的政治魄力,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从严管党治党,于危难之际绝处逢生。为人民的初心不改,实现共产主义的雄心不减,自我维新的恒心不变,确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四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密钥。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指引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四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史、奋斗史、发展史,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而非空想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而非强权的。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而非抽象的。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而非停滞的。

“四史”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路秘诀。“四史”深刻记录着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系列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学习“四史”,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人民谋幸福,二是为民族谋复兴,三是为世界谋大同。“四史”中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

“四史”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四史”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可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育人动力。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四史”教育指引政治方向,树立正确历史观。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有的青年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深入的思辨能力,很容易在全球化、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浪潮中受到错误思想的冲击。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它们利用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力弱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新媒介散布反动言论,歪曲历史,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树立正确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以“四史”教育把握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严格生活锻炼和重大风浪考验,同时在多元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诱惑日益增多,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更为复杂。我们必须用理想信念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领航,引导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而“四史”则是一个充满理想信念光辉的精神宝库,我们要把“四史”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以“四史”教育明确时代导向,强化使命担当。广大青年身处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青年学生的人生黄金期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高度吻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也必然面临着复杂内外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这就需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培养担当精神,在关键时刻站得住,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在责任面前担得起,在使命当中扛得住。推动青年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小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有机融合,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用好学习课堂、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并将之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贯通起来,突出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切实将“四史”资源转化为育人实践。

1.突出思想性,将“四史”教育融入学习课堂

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将“四史”学习内容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四史”教育融入课堂。在开展“四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三个统一”:一是注重情感与道理的统一;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三是注重知识与智识的统一。

2.突出针对性,将“四史”教育融入生活课堂

一是融入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把厚植师生爱国情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

二是融入网络空间。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四史”教育的新平台。要适应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四史”教育新媒体产品,提高青年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3.突出实效性,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课堂

一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研学。用好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遵义会议会址、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场馆和红色基地,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实践研学,让红色资源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结合学科特色,组织社会实践。高校可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寻红色足迹、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调研等将“四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国情社情调研中进一步领悟思想伟力,增长见识才干。

三是弘扬奉献精神,开展志愿服务。高校可发挥青年优势,将开展志愿服务与“四史”学习有机结合,打造“四史+服务”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开展“四史”宣讲、关爱困难群体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活学活用“四史”学习教育资源,用实际行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增强学史力行的实效。

(全文请见《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7期第29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基因密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灿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本文从宗旨、动力、生态、精神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基因密码。

宗旨密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首先,她选择了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质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大同”等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新的内涵,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坚决站稳人民立场。

其次,她承担了人民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况、何种境遇、何种形势下,她都能准确把握人民的期待和追求,将人民的事业与奋斗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最后,她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并且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中国共产党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这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是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动力密码: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动力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力量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严密完备、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力机制,为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和强大的动力。

一方面,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夯基垒土”,可以更好地凝聚力量。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经过百年建设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地方、各级政权以及军队、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各级组织,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覆盖最广泛、组织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通过党的组织体系贯彻落实下去,确保政令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从中央到基层形成一个整体,为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动力机制“激活赋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等各方面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全面领导能力,把党的组织体系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挥到极致。中国共产党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起了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生态密码:勇于自我革命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带领人民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时刻校准方向,确保永不偏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的品质与能力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在当今世界所有的政党中,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是最广泛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样的政党一定能突破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敢于直面问题、坚持真理,勇于自我纠错、自我革命。

第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斗争决定的。斗争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激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牢固的宗旨意识、强烈的使命担当,会内生演化出加强自身建设、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的机制,及时纠正偏离人民利益的错误,让党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从内部来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自身也面临考验和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

第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这种体系化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了人民积极有序参与各层次各领域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权利,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式集中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诉求、意见和建议。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具有及时矫正错误的作用,形成了促进与监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的机制,这是任何西方民主制度无法比拟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用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精神密码: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保障。

理想信念是成功之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出身并不贫寒,家境比较富裕,但他为了崇高的事业选择了在被驱逐打压中度过一生。在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撑下,马克思一生忘我工作、著作等身,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行斗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生,都是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的一生。彭湃散尽家财,直至牺牲生命,贺龙视高官厚禄为粪土......这些都是理想信念使然。可以说,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成功之母。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基。人是要有信仰的,有信仰的生命才是完整的高尚的生命。信仰要解决的其实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契诃夫说,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区别是巨大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革命还是执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始终挺起精神的脊梁、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走向胜利的精神之基。

理想信念是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我们的言论和行动。”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理想信念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更是如此。无论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砥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永续力量。可以说,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力之源。

(全文请见《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216期第7版)

— 往期回顾 —

秋气浩漫漫,正是党史阅读时!

我是党史领学人 | 信用学理论研究先行者李念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报告!集合完毕!正式开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彭佳

审核|崔桢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栾永玉书记、杨灿明校长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成果先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