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芳华 |开栏语
党委宣传部
秋,是收获的季节
岁月如曲
淬芳华成佳酿
香溢四方
时光如影,帧帧有情
回首,在梦开始的地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师心如月,皓皓之光
合并组建二十年,旧友新朋重聚首
忆年华如歌,感同窗谊,师者恩
叙经年奋斗,抒人生意,报国情
三角湖畔秋正好
桂子香飘,枫叶红染
回首芳华
字字记旧时光,句句偕时代行
是成长,是人生
是抒情曲,是壮丽歌
一起来读读校友们笔下
和这所校园一起
成长的昨天
奋进的今天
壮美的明天吧!
我的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夜间节目部副主任、
高级记者、1988级校友郭静
我是1988年考入江汉大学的,用当时的眼光看,多少算是高考失利。可那时的我并没有多沮丧,现在想想,可能因为这个结果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吧。
我的高考分数比那年武汉市本科录取分数线只高出几分,可选择的本科院校和专业都少得可怜。我打定主意学中文,为了这个执念甘愿选择读大专,于是报了江大。结果以超出录取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被中文系应用中文专业录取了。
那时的江大已声名鹊起,不仅是武汉市、湖北省,甚至也是全国地方高校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明星”。但对这块改革试验田里的每一个个体来说,经受得却未必是“明星”的风光。出于惯性,人们对新生事物常常是担心、怀疑甚至不屑的。“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这16个字在今天是天经地义,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
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兴高采烈地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中文系在南院七号楼,紧挨图书馆。除了英语课去电化教室、体育课去体操馆,我们所有专业课都在这栋灰白色外墙的小楼里完成。
印象最深的是教《文学概论》的吴艳老师和教《外国文学》的周莎白老师。吴艳老师个子娇小,课讲得严谨,我后来想考本科学位时还曾专门请教过她。周莎白老师一头“冲天”白发,颇有艺术家气质,也有些像爱因斯坦。我至今记得他讲述《等待戈多》《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时我们的目瞪口呆。还有曾在大学生辩论赛中一举成名、留校任教的殷安建老师,大一时他教我们《电影欣赏》课。那应该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选修课,只可惜他教了一个学期就进修去了,再后来,他真的走上了职业导演之路。
88级有两个班。除了我所在的应用中文专业,还有一个是武汉大学分校88级中文师范专业。他们班的汪民安,现在是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导,国内知名的福柯研究学者。去年我们几个同学曾在北京小聚,很自然地聊起当年中文系的老师。他果然是学霸,哪位老师讲过什么金句,有什么口头禅或趣事,他脱口而出,一下子唤起一桌人久远的记忆。
那是火热的八十年代。正是在江大图书馆里,汪民安第一次知道了福柯,并被他吸引。
我们班大一时就成立了文学社。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大家如饥似渴地传看那些小册子,似懂非懂地讨论。那会儿诗人还受尊敬,我们班恨不能半个班都是“诗人”,好在有一位至今还在坚持写,算给当年半个班的诗人挽了点儿尊。
最有意思的是给文学社起名。“这个俗了”、“那个一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文豪”盯着眼前那碗吃了一半的馄饨,突然眼睛发亮,“混沌!取‘天地初开、世间一片混沌’之意!”这下,文学社不仅有了大名,连吉祥物都定下了!就是学校附近小吃摊那五毛钱一碗的馄饨。
我是大二上学期被选入校学生会的。我们那届的主席、物理系彭涛,现在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区长。这两年我多次接受武汉电视台邀请,担任武汉电视问政节目的嘉宾,我俩几次都是面对面坐着。每次看着彭区长认真回答问题,我都忍不住会想起30多年前他还是“彭主席”的时候,都会忍俊不禁。
我们那届学生会做得最得意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办起了周末校园舞会;一个是举办了五月“校园文化月”。
相比当时武汉其他高校,江大的时尚、活跃,是出了名的。在这件事上,我认为艺术系功不可没。周末校园舞会,艺术系是主力。现场演奏的乐队,来自音乐专业;舞会海报,则出自美术专业同学之手。我们学生会干部负责卖门票,不记得当时是一毛钱还是两毛钱一张。每次舞会开门那一刹那最考验人,因为常有人想不买票趁人多挤进来。每个周末,举办舞会的礼堂永远人头攒动,大家呼朋引伴,老师、学生都来跳。
为了办好“校园文化月”,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我那时是校学生会学习部长。开始大家讨论方案时,原定的是办“文艺节”,我提了不同意见,说不如叫“文化节”。后来,办成了“文化月”。
我们创造性地想出了很多结合专业实际的比赛项目。比如,考虑到有大量师范生,我们提出,书法比赛除传统的毛笔和硬笔之外,加了个“粉笔”。
因为学校有服装设计专业,我们决定在“文化月”中推出服装设计大赛,为此组建了武汉高校第一支校园模特队。在服装模特还相当稀罕的年月,我们找来了当时武汉市少有的几位专业模特,从全校同学中海选出了一支模特队,从零起步,硬是在短短时间,呈现出了一台相当专业的服装表演。
最有趣的是文学大赛。我们把同学们创作的诗歌、小说,用毛笔誊抄在大大的白纸上,然后挂在学校食堂附近,请大家午餐时阅读并投票——放弃权威评委、依靠公众票选,这样的理念30年前在江大就提出并实践过了。
回想起来,江大文化生活之丰富,多少年后都让我有些难以置信。校园歌手大赛,诗朗诵比赛,小品大赛……我不止一次登台演过话剧,有一次和89级师妹刘群、90级师弟江涛(现湖北经视知名主持人)搭档演过一个小品,那些排练的日子成为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在江大,我只读了三年,但那些自由、欢笑、激情,也不乏幼稚、荒唐的时光,却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悄悄定格,深深刻进生命。
说实话,在后来的职业生涯里,面对那么多来自名校的同事、同行,学历从来不是令我骄傲的部分。但我从来不以毕业于江大而感到自卑。相反,我感谢江大培养了我,让我发现了自己。我常想,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给你足够的自由,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不就是好大学吗?
江大,就是我的好大学。
感谢江大在人生最好的岁月,给了我自由成长的空间,发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
这收获,是受益一生的吧。
郭静,1988年至1991年就读于江汉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应用中文专业,现为高级记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夜间节目部副主任。
迄今为止,18次获“中国新闻奖”、15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获亚广联大奖、两获“金话筒”奖,曾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是目前国内唯一主持过时任国务院总理直播访谈的广播电视主持人。
江大新媒体工作室
总策划:李卫东
策划:范雄飞
执行:陈敏英 王丰昌
撰稿:郭静
实习编辑:钟毅
责任编辑:王丰昌 陈敏英
审核:江小薇
小薇投稿信箱:
jiangdaguan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