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社科人”柏贵喜:扎根田野苦求索,情系非遗守初心

中南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最美社科人”柏贵喜:扎根田野苦求索,情系非遗守初心

艺考

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219条推送

艺考

以哲思涵养社会,用智慧润泽人心。2021年9月30日,湖北省第二届“最美社科人”发布仪式在湖北广播电视台举行。我校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社学院柏贵喜教授等10人荣获第二届湖北“最美社科人”称号。我校副校长、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段超作为发布人参加发布仪式。

艺考

“从繁华烟火,到无名村落;从柴米油盐,到织染香墨;你收集人间的光彩,亲身证说——世上,曾有大美来过。”组委会为柏贵喜题写的颁奖词,是对他三十余载立足田野调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民族地区重大现实问题,投身非遗保护的动情总结。

艺考

柏贵喜教授(右一)与段超副校长(左一)、非遗传承人在发布会上合影

艺考

坚守初心,扎根田野沃土

1986年,柏贵喜本科毕业实习,第一次背上行囊,进入鄂西南山区进行田野调查。当年,他第一个拜访的是一位60多岁的土家族老人。这位老人十分热爱传统文化,将土家古歌密密麻麻写在烟盒纸上。这件事引起了柏贵喜的注意。在深入调查后,他才得知,由于贫穷,这位老人买不起纸张,所以只能以收集来的废弃烟盒纸,记录古歌。老人家中能够待客的,除了土豆,只有作为“菜肴”的一把面条。

老人的生活境遇深深地刺痛了柏贵喜的心。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有这种“富饶的贫困”?富饶的文化能否改变文化持有者贫困的生活?为了找到答案,他报考了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并自此走上了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

艺考

2017年柏贵喜调查凉山彝族银饰

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30多年里,柏贵喜坚持在田野中寻找答案,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西部地区的大山里,写在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中。自1990年工作以来,柏贵喜常常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赴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他的足迹遍布武陵山、十万大山、五指山、大小凉山等多个民族地区。经过多次田野调查后,柏贵喜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艺考

2021年柏贵喜在云南丽江调研摩梭织锦

在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近年来,柏贵喜将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各类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民族传统工艺品保护与发展报告》、《黎锦研究》等学术专著10余部,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艺考

服务社会,助力非遗传承

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柏贵喜曾在海南的五指山看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的后继乏人;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看到了充满生态智慧的传统吊脚楼群落的快速消失;在四川的大凉山,看到了彝族艺人面对美伦美奂的漆器找不到销路而表现的无奈;在云南的玉龙山,看到了一对纳西族兄弟对于古老的东巴造纸技艺坚守的艰难……这些所见所历,转化成了使他更加坚定地去探索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留住民族根魂、寻找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民族文化持有者生活的动力。

柏贵喜常常对他学生们说:“做学问要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格局,理论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书斋走进田野,从书本走向现实,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担任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期间,他带领工作人员搜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并对馆藏10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了整理,建立了“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正在建立“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图谱”数字化平台。他说:“有关非遗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既是学术化的,也大众化的,不仅能推动学术的发展,而且可为当下的文旅融合发展、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的保存与传承提供新的理论视野、方法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柏贵喜还主动承担了非遗保护规划和标准编制工作,参与编制《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国家级),主持编制《汉水(老河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湖北省民俗保护标准》、《端午节保护标准》等。他积极撰写咨询报告,为非遗保护献言献策。他撰写的《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报告》分别被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民宗委采纳;国家级项目《端午节保护评估报告》和《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预评估报告》得到文旅部和湖北省文旅厅的肯定。

近年来,柏贵喜与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积极承担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2015年,接受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的首批试点培训任务(全国23个试点培训单位之一),并成功举办剪纸培训班,受到了文旅部的好评。2016年,我校正式成为文旅部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单位,先后举办了剪纸、漆器、土家族织锦等项目传承人群培训8个班次,培训传承人300余人。为此,柏贵喜主持制定了培训班的总体方案、课程体系,并亲自为培训班学员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民间传统图案》等相关课程。

艺考

柏贵喜为培训班学员授课

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在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及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漆艺班学员王志华在开发漆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经济能力,还筹办了多个宜昌木雕与漆艺的传承保护项目,如筹建宜昌木雕、大漆博物馆等;剪纸班学员刘秋荣利用所学,在自己主办的京山县七色花玩美艺术学校举办多次剪纸兴趣班,对于剪纸项目的推广作出了贡献;剪纸班学员钟聪,在结业后创作了廉政题材的系列剪纸作品,其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英雄模范人物、颂扬务实清廉正气教育,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艺考

立德树人,致力人才培养

自1991以来,柏贵喜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我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民族学导论》,并为社会学专业学生讲授《西方社会学理论》等课程。在教学中,他坚持以本为本、课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在课堂上,他通过民族学基础知识应用价值的理论分析、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观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关心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文情怀,树立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服务,帮助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柏贵喜希望,这些同学们能够在毕业后自觉自愿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柏贵喜投身民族教育事业后,非常注重非遗传承保护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传递给其他人。他先后指导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70余名,培养学生们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立足田野调查、坚守学术规范、践行独立思考、具有社会担当的学术品格。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毕业后有的进入文化部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有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主动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在研究生毕业生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岗位上的业务骨干,近20人已获评高级职称;已有10人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梁正海、龙运荣已获得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艺考

2016年柏贵喜带学生调研佤族织锦

三十余载,柏贵喜坚守初心,躬耕文化沃野,服务地方社会,积极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站定三尺讲台,培育青年学子,不仅在科研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的肯定:2003年获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8年获批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9年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2010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先进个人;201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风雨三秩初心未改,年近花甲仍在前行。他说:“田野调查是一种文化苦旅,更是一种文化孤旅,其路漫漫,但为了初心使命,为了在田野中寻找答案,求索之途,虽‘衣带渐宽’,而无怨无悔。”这是柏贵喜对从事民族教育事业、非遗保护工作的坚守与执着。

艺考

推荐阅读

艺考

原来民大学霸们都是这样记笔记的!内含投票通道

艺考

护国旗荣耀,展青春荣光丨民大这支队伍的故事里,满是庄严的国旗红!

艺考

来看!今天的民大是红色的!

艺考

陈亦凡:从本科开始,就要做科研路上的“追光者”

艺考

双胞胎新生互相陪伴,怀揣教师梦想“跑进”中南民大

艺考

艺考

END

中南民族大学

图片来源 | 柏贵喜

文字来源 | 民社学院 杨文超

编辑排版 | 胡紫云

责任编辑 | 刘虹

投稿邮箱 | weixinminda@163.com

-scuec 1951-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南民族大学-“最美社科人”柏贵喜:扎根田野苦求索,情系非遗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