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艰难困苦、励精图治!
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用荣誉丈量前进之路
祝愿我们每一位汽院人
都能立足脚下,踏实学习和工作
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加油!
我校获批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01
2021年在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名单,我校工业工程教研室、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信息管理教研室、数字化设计及增材制造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至此,我校共有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将充分发挥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组织形式,明确职能定位,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释放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保障意识和能力,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两项研究课题
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
02
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公布了2020年度立项课题名单。我校研究生处处长王保华主持申报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生怀主持申报的《工程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改革模式研究》获得面上课题立项。
本次立项中,学校积极组织动员相关申报工作,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立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综合改革推向深入。经过材料初审、专家复审、会长审定等多轮筛选评审后,我校2项研究课题脱颖而出,获批立项。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机构。学会一般两年发布一次研究课题指南,旨在为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政府部门的研究生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服务,为繁荣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服务。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罗啸博士
在Appl. Surf. Sci.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03
近期,Elsevier旗下著名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Appl. Surf. Sci.)在线发表了我校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罗啸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Remarkably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2evolution via construction of Ti0.5Ru0.5O2/TiO2(B)/TiO2(A) three-phase-junctions”。罗啸博士为第一作者,论文的主要工作由他在博士期间完成。湖北大学高云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二通讯单位。
光催化技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在本研究工作中,利用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一种新型Ti0.5Ru0.5O2/TiO2(B)/TiO2(A)三相复合材料。该材料的产氢速率高达27.817 mmolg-1h-1。研究发现,Ti0.5Ru0.5O2固溶体比金属Ru、RuO2表现出更好的助催化效果,能够加快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和淬灭,有效提升产氢活性。此项工作为高性能光催化剂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悉,Appl. Surf. Sci.为材料表面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属于中科院JCR分区“材料科学:膜”领域的一区TOP期刊,同时也是科瑞维安JCR分区Q1期刊,其2020年影响因子为6.707。
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
在Chin.J.Phys.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
04
著名物理学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Chin. J. Phys.)在线发表了我校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低维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鹏超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Spin-sensitive charge oscillation in a single-molecule transistor”。文章基于数值重整化群方法,探究了单分子晶体管模型在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下自旋敏感的电荷震荡行为,得到了评审人很高的评价。
自1947年W. Shockley,J. Bardeen和W. Brattain以锗为原材料发明第一个晶体管模型以后,其一直被认为是数字革命的基石。直到现在,晶体管一直被认为是数字电路的核心元器件。“微型化”是这几十年来晶体管发展的一大趋势。约在2000年的时候,H. Park等人基于C60分子在实验上制备出了第一个单分子晶体管。目前而言,单分子晶体管被广泛用于模拟分子、原子级别的电子器件行为,包括信号的放大、振流、开关、记忆等,其也被用于探究分子结构的内禀属性。
一般而言,单分子晶体管中的电荷占据遵循库伦阻塞效应,其电荷占据图像应表现出单调占据特性。但在本文中,团队基于一个外磁场中的单分子晶体管,预测了两个自旋方向的电荷占据可能表现出非单调的填充行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自旋敏感的电荷振荡,违反了标准的库仑阻塞行为。系统研究表明,这类非单调性可归结于塞曼效应、多体效应、以及量子态对称性之间的竞争。要获得显著的电荷振荡,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和足够的低温是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指出振荡行为与自旋极化输运的存在条件是截然相反的。在适当的参数下,该模型可以表现为一个电压可控的双向分子自旋电子学器件。
低维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熊永臣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参与该工作的还包括团队的南楠老师,张俊博士,李伟博士,以及团队的合作者马亚楠副教授,付艳华老师。据悉,Chin. J. Phys.由中国台湾物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63年,是一份高质量的物理类综合SCI期刊,在物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其2020年影响因子达到了3.237。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开放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我校学科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
编辑:武贤德
编审:邓玉洁
来源: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