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2021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翻译、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May.2021
5月1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建设 “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工科的背景下,依托建规学院建设的,多学科、多院系交叉融合的文旅部新型科研创新平台,也是学校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突破。
Jul.2021
2021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学院向德平教授参与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二次发布,并作为光伏扶贫案例推介人发表讲话。7月,学校举办“共享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高层论坛”,正式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社会学院牵头建设。
Sep.2021
新闻学院张昆教授主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主持的《大数据驱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与人文学院黄仁瑄教授主持的《中、日、韩汉语音义文献集成与汉语音义学研究》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系华中科技大学首次。
……
很多时候
总有朋友留言问
华中科技大学很强
大家都知道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特别是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
有多强?
Mmm——
这就来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着眼顶层设计,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秉持“矢志一流、理念先行、平台聚人、团结务实”的发展模式,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各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科实力显著提升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与传播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3个学科进入A类;共19个本科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建设点,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列入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文科学者共计13人,一个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学者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先后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了25个,其中与中国外文局共建的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已成为我国目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国家治理研究院获评“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智库”。
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2项,其中重大项目共22项,签订横向合同共计600余项,同比增长超75%。文科教师获批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34项,文科院系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文科院系各类科研经费累计到账近3.3亿元
科研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文科教师首次在《自然》上发表评论文章,出版了500万字共10卷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资政成果不断产出,14篇资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00余篇研究成果获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批示,多项抗疫应急政策研究成果被上级部门采纳,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研究成果获第八届教育部优秀成果奖13项,较上届增幅85.7%;获湖北省优秀成果奖共96项,单届获奖数已位居全省第二。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学校举办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会议每年已达60余场,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东盟治理国际会议等已成为学校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品牌。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五年间我校文科招收超1100名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东盟国家治国理政高级人才培训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相关国家政要。近年来,我校在国际人权领域影响力逐步增强,先后承办中欧人权研讨会,主办“疫情防控中的中西方人权价值观比较”国际视频会议;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研讨会上,汪习根教授作为联合国人权高专办(OHCHR)专题研究报告起草人做开场主题发言,另有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对宣介我国人权理念与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情、国情都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将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构建主动适应国家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学科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学术体系、中国特色世界情怀的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
究竟有多强?
大家心里有底了吗?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处
文字 / 周立翀
编辑 / 汪泉
校对 / 张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