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故事系列 | 漂砾:冰川上的来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地大故事系列 | 漂砾:冰川上的来客

艺考

逸夫博物馆北侧岩石园的“冰川漂砾” 张凡 摄

秋日阳光下,我校逸夫博物馆北侧岩石园内,静静卧着9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它们外表平平无奇,表面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殊不知,它们却来自遥远的西藏,地质学名称为“冰川漂砾”。在国内地质类博物馆中,拥有冰川漂砾,尤其是规模如此大的,实属罕见。

冰川漂砾,是随冰川翻山越岭被搬运的石块。那么,它们是自己随着冰川运动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呢?还是由人工搬运至此呢?在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逸夫博物馆。

“冰川漂砾”见证冰川运动

冰川漂砾,是冰川曾经存在过的物证。冰川的搬运能力相当强,当冰川移动时,会裹挟沿途脱离基岩的岩石一起移动,这些岩石甚至能被搬运到上百公里之外,它们大小不一,粒径可达数米甚至数十米。待到冰川消融退缩之后,这些石头便停留在原地,这就是“冰川漂砾”。

艺考

西藏羊八井镇不远处的雪山 闫飞 摄

经历了漫长的冰川运动,以及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的磨砺,冰川漂砾上的磨面擦痕,不仅是冰川运动的证据,还可用作测量冰川流向、圈定范围、找寻砂矿、原生矿的标志。根据漂砾的位置,更可以推算冰川退缩的距离。当一块巨大的砾石出现在本来不产这种材质石头的地方,并且它还具有粗糙的磨面与明显的擦痕,它们就成为了最具有说服力的冰川期存在的证明。

记者看到,逸夫博物馆的这9块冰川漂砾,大的长达1.9米、宽约1.8米、厚约0.9米,重达2吨,总重约7吨。它们看着是那么的不起眼,由于受到冰川移动的磨蚀,漂砾表面上还有部分内凹槽,是冰川侵蚀和差异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形状上已变为羊背形、马鞍形。

“冰川漂砾”养在深闺人未识

提起西藏,人们或许最先会想起那些声名在外的神山、圣湖,但是却不知道这里还有众多绝美的冰川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羊八井镇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91.8公里的当雄县境内,这里的山峰发育着现代冰川。

冰川漂砾,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但知道它的人却很少。2005年,通过联系退休定居在西藏的前博物馆副馆长鲁连仲,时任博物馆馆长的任有福带领闫飞,前往西藏拉萨寻找冰川漂砾,以填补逸夫博物馆这方面的馆藏空白,普及冰川知识。

当年4月,任有福、闫飞两人匆匆乘机到达成都,再转飞机前往拉萨,到达拉萨的当天晚上,两人就开始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直到四天后,高原反应症状才慢慢消失。高原反应症状消失后,两人随即坐班车前往羊八井镇,寻找古老冰川的遗迹。

艺考

挖掘冰川漂砾 闫飞 摄

在羊八井镇和地热电厂之间的戈壁滩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根据鲁连仲的长期勘测,这些石块即为形成于18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的冰川漂砾。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见证了冰川运动的石头运到武汉,以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地质人才。

一场长达3600公里的旅行

西藏,距离武汉有3600余公里。一块冰川漂砾,轻则几百斤,重则数吨。怎么运,这是一个难题。

艺考

搬运冰川漂砾 闫飞 摄

鲁连仲早早在当地联系了一辆吊车和一辆货车。经过精挑细选,三人选择了9块大小不一、痕迹明显的冰川漂砾,挖出来做好标记后,由吊车吊到货车上,再用货车将石头运到青海格尔木市火车站,在格尔木转集装箱运到武汉。历经数天奔波,这9块冰川漂砾终于来到逸夫博物馆门前,并在这里安家,距今已有16载。

艺考

9块大小不一的冰川漂砾 张凡 摄

一块块神奇的冰川漂砾,是冰川送来的新景致,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奇珍异宝。它们随着冰川翻山越岭,曾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亦历经了校园的物换星移。如今,它们依然等待着莘莘学子,默默告诉我们,热爱地球,去探知地球百万年间发生的奇妙事情,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文 | 徐燕张凡 李富强

图| 张凡 闫飞

文字编辑 | 庞伟红

微信编辑| 刘文涵

审核 | 魏海勇 王俊芳

艺考

艺考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故事系列 | 漂砾:冰川上的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