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总决赛获奖名单公布
由我校包显龙、孙文文两位老师指导的“二三四队”
方俊哲、刘漫、何凯、任继东四名同学
一举斩获国家级银奖
这是我校参加此项赛事以来
首次冲进国赛并斩获傲人成绩
实现我校历史性突破
2020年9月,关于举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通知下来之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创业学院迅速组织了本次竞赛的校内预赛,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赛。在指导老师包显龙的推荐下,智能制造学院刘漫、方俊哲、任继东、何凯四名同学组成了“二三四”队参加比赛。
在制作比赛作品之前,第一步却走得很艰辛。除了当时大四的何凯有过少许比赛经验,队里其他三位成员均是第一次听说该项比赛。仅具备课上材料学和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他们,面对全新的领域有些无从下手,别说让制作的势能驱动车跑起来跟人比赛,如何将原材料按照特定的参数切割拼装成车已是横在队员们眼前的一道巨大的难关。
图 |队员方俊哲在调整数据
了解到选手们的实际情况,拥有多年赛事指导经验的包显龙老师迅速利用课余时间对队员们展开针对性培训,并适时地发送各种电子资源供队员们自主学习。
为了尽快掌握赛事有关知识,队员们废寝忘食,以实验室为家,“疯狂”地从各种平台自学比赛相关知识,“那段时间我们翻遍了B站、优酷、腾讯视频等网上能搜到的所有学习视频,一个个地看,一步步地学,一点点地试,连做梦都是在编写程序”队里负责编写程序并用仿真软件导出模型的方俊哲回忆道。
图 |队员实验室奋战ing
图 |累到极致时,队员们就在实验室席地而躺
为了达到参赛要求,使势能驱动车走出预定的轨迹与理想的距离,队员们对车的结构数据讨论了一遍又一遍,同时也更改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因为车身结构与对比赛方文件的理解产生过分歧,“我们知道彼此目标始终是一致的,那便是为了使我们的小车更加完美”。
经过前期的坚持与铺垫,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小车雏形终于出来了。小车第一次在试验场地上跑起来时,虽然连一圈都没有跑完,但是队员们还是不禁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图 |小车组装拆卸ing
在接下来无数次的改进与练习中,队员们的成绩从逐步上升到趋于稳定,组装拆卸的速度也从最开始的50分钟缩短到不到15分钟。
图 |省赛(左)和国赛(右)比赛现场
省赛三天两夜的比赛时间里,队员们每天要经历8小时不间断的全封闭式比赛。比赛第一天,选手们按赛事要求现场制作车、写数据、编程序、做模型、车辆组装拆卸、车辆运行,比赛结束后小车按规定封存,第二天醒来重新上赛场,又是重复的封闭式8小时比赛,凌晨仍在与小车参数和性能“杠”是队员们的常态,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队员们一举夺得省赛第一名并获得国赛资格。
国赛第一天,队员们也遇到了个小插曲,赛方提供的轨道跟队员们在校内训练的赛道材质不一样。有了前期多次比赛的磨练,队员们早有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通过随身携带的砝码迅速调整小车重量至最佳状态,最终出色地为这场为期一年的比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视频 |七月师生们正式紧张准备国赛
视频 |八月队员们技术日趋成熟
视频 |九月队员们准备好了,正式向国赛进发
谈及这一年的比赛感受,方俊哲表示,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的全面支持以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们不管严寒烈日,始终陪伴左右,为他们提供知识基础,指导他们练习,教导他们如何改进小车以达到更稳定的结构,经常陪他们加工零件到深夜,甚至为了满足零件精度要求,顶着严寒奔波于各大加工厂,不止一次的受伤。除了由衷的自豪,他更多的是感恩,也想把这份坚持传承给学弟学妹。
图 |师生一起在实验室调试设备
图 |包显龙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使用仪器
图 |包显龙老师现场指导学生调试小车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升级和完善,是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三个全国性赛事之一,是列入《教育部评审评估和竞赛清单(2021年版)》的重要赛事。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690所高校、1.9万个团队的6.6万名大学生参赛,其中 207所高校、427支参赛队的2000余名师生进入总决赛角逐。我校“二三四队”以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冲进全国总决赛并一举夺得势能驱动车赛项国家级银奖。
素材来源/双创学院
审核/马胜兰
官方QQ群/93637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