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积跬步
所以至千里
在与“硒”朝夕相伴的六年里
他奔走在田间地头
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他发挥传统地学优势
在精深专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带领团队为地大首捧“互联网+”红旅金奖
为相对贫困地区带来新的“硒”望
从蹒跚前行到深入实地、成果落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他和他的团队始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他就是
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越鹏
01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
“我是一个来自陕西农村的孩子,从我走出家乡,拥抱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是我的农村情怀,也是我报考地质学的初心。”
六年前,张越鹏从陕西农村跨越850公里,只身来到湖北武汉求学。面对大学中的新鲜事物,自卑而敏感,想尝试但又望而却步。在诸多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指导下,他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彼时大二的他,依托学院导师制,选择了地球化学系谢淑云教授作为导师,以农业地球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也为他今后与“富硒”、与“互联网+”比赛结缘埋下了伏笔。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2/3的土壤、72%的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缺硒,严重影响了我国22个省份、近7亿人的健康。作为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张越鹏深知硒元素对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从大二开始,张越鹏在谢淑云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携实验室专利技术忙碌在缺硒土地改良一线,始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有机结合,致力于以医疗地质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硒问题。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张越鹏和团队立足专业,通过实践研究探寻出了一条“地质+农业”的服务国家战略的途径,让地质科研工作者的论文不仅可以写在中国大地上,还可以用在中国大地上,让地质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今年10月,他也因此带领团队为地大斩获首个“互联网+”大赛红旅金奖,用青春为他的“壮志”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02
传承地大红色基因,赓续地质报国血脉
经历了“互联网+”大赛的层层打磨,在200余次的项目迭代过程中,张越鹏逐步深刻认识到:会创是基础、是技能,决定下限;而敢闯是气魄、是胸怀,决定上限。作为新时代的地大学子,都应具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因为地大本就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孕育红色基因的热土。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迈气质、到七八十年代的“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再到今天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都是地大这片“传承革命传统、孕育红色基因热土”的真实写照,张越鹏所学的地球化学专业亦是如此。
地球化学专业伴随着地大的成立而发展,是地大率先在国内开创的专业。专业创办60多年来,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举全校之力,在地球科学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不仅追求“国际一流”的理论研究,而且聚力打造一流研究和应用型地球化学人才培养新高地。
正是传承着地大的优良基因,他才能带领团队在“互联网+”大赛的“战场”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夺桂冠。“作为新时代的地大青年,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把这份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张越鹏如是说道。
03
科技成果产业化 兴农富农绽芳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张越鹏时常勉励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地学青年,能够生长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时代、生长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时间节点,一定要主动担当,矢志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
为更好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富农实效,他和他的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送到群众身边,把科研火种在基层一线“点燃”。田间地头,测土补硒、种植示范,这是他和团队成员最真实的工作写照;“硒”望讲堂、个性化帮扶、培养技术带头人,这是他和团队成员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最有力的行动。
六年荏苒,弹指一挥间。日日积跬步,所以至千里,不知不觉,已有上百个村庄留下了他的脚印。张越鹏兴奋地说:“我们是真真切切地在为广大农民服务,这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做、未来还要继续做的一件事”。
燃一点星火
纵四方灼灼
为有效解决我国土地缺硒问题“架桥铺路”
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强国战略增砖添瓦
是张越鹏和团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时代使命,奋斗百年恰风华
栉风沐雨,崭新征程再出发
地大人
永远在路上
推荐单位 | 地球科学学院 本科生院
图文|蒋钰鑫 陈昭颖 王向东
微信编辑|余司琪
审核 |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