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校记第七期 | 长沙一中——华中科技大学: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双校记第七期 | 长沙一中——华中科技大学: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高中,是青春的汗水与拼搏

大学,是理想的盛宴与航道

小招将带你走近五湖四海的高中学校

发现它们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缘分

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讲述他们从高中走向大学的故事

我们饱含热切地期望

你可以从中看到你在求学路上的影子

这就是你们和我们的

双校记

长沙一中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12年,初名为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堂),是湖南省最早的省立公办中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引领湖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秉承“公勇勤朴”校训,以“严谨、务实、规范、创新”为校风,形成了“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的一中精神。

学校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形成了“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茅,学科竞赛屡夺国际奖牌,领跑全国,学生共夺得了42枚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牌,其中金牌31枚。

当前,学校注重“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以建设现代教育实验学校为抓手,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为实现学校的“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自长沙一中的HUSTer●

01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龙千浩 长沙一中1520班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1801班

最近正是秋冬交际的时候,华科内一部分树的叶子已然转黄凋落,这让我时常联想起一中的银杏叶。虽然位于南方,一中的秋天却非常短暂,一夜的风就将银杏林吹得金黄。

高三的日子是最简单和充实的,忙碌的学习无疑是主基调,优秀负责的老师,融洽的班级氛围将高三的紧张化解得七七八八。在此之中,一周两次的体育课,和每天晚自习后操场策谈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每天下晚自习,许多同学都会去操场跑跑步,聊聊天,玩闹一下。一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怎么说也说不尽。我来到华科后,人文关怀也一点不少。我所遇到的华科老师都是非常负责且专业的。因为转专业和学生活动的事情,我前前后后接触了四位辅导员老师,每一位都非常关心学生,不会有任何架子。特别是主管我这个年级的辅导员,从生活到学习,不可谓不全面。

当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主要还得靠自知和自觉。有人勤勤恳恳,有人浑浑噩噩,有人有了选择的权利,有人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我的辅导员说过一句话,大家要“卷”入其中。并非叫你恶性竞争,而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状态,不要懈怠。

一中的校训,公勇勤朴。这四个字和我们华科人的气质是颇具同质性的。从抗击疫情的张定宇校友,到被囚禁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孟晚舟校友,还有打造了华中大品牌的无数师生,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这些宝贵的品质。

最后,一副一中对联,与所有的HUSTer共勉。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

02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魏天行 长沙一中1724班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2001班

来到一中后,和所有理科实验班的同学一样,我要选择一门竞赛学科。我第一眼就看中了信息学,把它写在了收集表上。当时的我不会想到,我的人生的方向就这么被决定了,更不会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会想穿越回来给自己一个耳光,更更不会想到四年后的自己会想穿越回来对自己直呼“哈哈,你干得好啊!”

教练觉得我打代码打得很有精神,便把我留在了竞赛组。可惜搞竞赛没点脑子还真不行,我努力拼搏了两年,最后还是干干净净地退出了。所以,我在一中的记忆,就只有前两年的机房时光,以及第三年的高考冲刺。某年冬天,我走出宿舍,发现一中已经被盖上了一层雪,甚是漂亮。我偷偷拿出手机,打算拍照留念,却发现摄像头坏了。

高考成绩一出,分数倒是挺符合预期。我跑去跟教练说:“我想上xx大学,但是可能会被调剂,进不了计算机专业。”教练对我说:“学计算机,不要去xx大学!你应该去那个……那个……啊,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都说大学生活难适应,我对华科却是相见恨晚。我开启了快乐的大学生活,如同鱼跳进了水里。每个人对大学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而我对它的最深的感受是:自由。

我因为分数差了一点,没能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是进入了软件工程专业。却没想到,我其实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软工的课更少,而且很多专业课我因为有竞赛知识打底,学起来没有花多少时间。这省下来的时间,我可以做许多又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比如参加ACM竞赛(弥补一下高中的遗憾),或者是学习游戏开发(我学编程就是为了这个),每一件事都令人感到充实。大学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定下属于自己的目标。若你有希望达成的志向,希望追求的生活,那你在追求这些事物时付出的努力,就不会是苦涩的。

在没有课也没有考试的傍晚,我会骑上共享单车,在校园里寻找生活气息。从我的宿舍,直直地往西边骑,直到华科的另一端,足足有三公里。在那里有着高雅的艺术学院,以及校内评价最好的两家食堂。不过,一般我不会骑这么远。我骑过一个名为“绝望”的坡就会立即拐弯向南,去到物美价平的东一食堂。晚饭后,当我骑行在回宿舍的路上时,街上的广播刚好开始了。“(当当当~)华中科技大学——广播台!”这便是我在华科最惬意的时刻。

你问我:华科不是有36家食堂吗?为什么要骑这么远的车去吃晚饭呢?

这个嘛……你来了就知道了。

03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周颖健 长沙一中1716班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2005班

关于这篇文章,我想了许久了,但关于这几年的事太多以至于提笔不知从何写起,在一中学到的太过于沉重以至于几张白纸载不动,也只能平白地写一些来纪念每每抬头想要看到的人、事、皂荚树。

在一中的时候,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很喜欢那种诗和远方,以及在现实中至死不渝的浪漫理想主义,也很喜欢在大雪中的元旦晚会后的第二天,大声读出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如今我仍记得疫情前的《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后来的2020年1月23日的封城后,我在线上月考的作文《成为那座山》中写着自己要成为和抗疫英雄一样的人,如今到了同济,想必也是一种圆满。公勇勤朴是一中百年的校训,在门口的几根石柱上就可以看到。也是刻在一中人的骨子里的东西,为天下公,勇为常人不敢为的事,勤于学与劳,朴于衣与食。便是这难得的为国为民的校训,成就了像毛泽东,朱镕基这样的伟人。这便是湖湘文化的一点浓缩,前人的榜样总是令我在小卖部吃完东西之后快步走向教室去追赶他们的步伐。

作为一个医学生,理综当然要样样精通。当然,到了华科肯定是“有机会吗?”“有机?有机不会。”但是那些年我们刷过的理综卷,和吹过的“要是我写完了”的牛,小朋友们是体验不到了。高一在武汉看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车,高二在逸夫楼会议厅听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副校长来做的讲座,也认识了HUST这个名字,在那年的学长学姐们来做宣讲的时候看到了同济医学院,高三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医学院一次次出现在我眼前,那也是我第一见到邵书记和张院长,第二次是在开学典礼。高考出了成绩也没有想太多,报了华科填了临床,现在我就在同济的图书馆里拿着同济的信纸写着初稿。从清水塘到青年路,三百四十公里,一样有人与我同行,湘江的水从洞庭湖流进长江,也流到了武汉,几年来仍是饮着相同的水。华科在共和国朝阳中诞生,同济在二十世纪初便开始济国济民,都是有深厚的底蕴的。

总之呢,从清水塘到航空路真的是我最庆幸,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最后,欢迎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我们一起吃食堂!

04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曾静文 长沙一中1521班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集卓1801班

白驹过隙,我来到华科已经三年有余,现在回望一中的日子还是历历在目。18年9月初入华科时,多少有些不适应,在偌大的校园中奔走总有形单影只的落寞感。不过幸运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多治学严谨的师长、勤奋向上的同学和激情有趣的伙伴,在他们的带领和陪伴下,我开始适应华科的生活节奏,也逐渐找寻到了华科独属于理工科学校的浪漫之处。

坐落于喻家山下、东湖之滨的1037号森林公园里,到处都洋溢着严谨的治学氛围和蓬勃昂扬的生命力。东九湖边晨读的早起人、图书馆里刻苦钻研的低头族、走廊上热情学术讨论的组员们、食堂里熙熙攘攘的抢饭人,还有校园里闲庭信步的漫游者,他们一起构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靓丽的青春风景线。

所以,学弟学妹们加油,快快加入我们1037号森林大学的大家庭吧。

05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雷昊璇 长沙一中1820班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103班

时间飞快,从一中毕业已经过了半年,篮球场上与同学们快乐的pk、晚上熬夜看过的卷子、偷偷看过的小说还历历在目。

选择华科其实是因为他的计科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且华科以工科为主,对我这种理工男挺有吸引力的。但来到华科,我才发现我的一些想法与猜测是错误的。华科呢,与一般对工科学校的刻板印象不一样,好看的小姐姐很多,而且大家相处和睦,学长也很热心,每次聊天都让我受益良多。武汉与湖南差别不大,一样的天气、一样的口味,不辣不欢。大家活在慢节奏里,不紧不慢,又在暗中隐隐努力,学习氛围很好。最重要的是,我高中最好的伙伴也一起来了华科,周末的聚餐、生日的宴会,受伤时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温暖着我的心,使我一点一点着迷。我发现华科跟一中其实很像,只不过朋友要跨过中操西操才能遇见,只不过不能再一起天天跑步、再一起喝奶茶,不过你还能遇见更多的朋友。

06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刘婧 长沙一中1822班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101班

三个月前,我怀着不知如何描述的心情,带着大包小包,顶着烈日、淌着汗水从学校的接送大巴上走下,站在爱因斯坦广场口,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面有跟我一样的新生和忙碌的志愿者们。

华中科技大学,到了。

这所我高考前未曾有过任何了解的大学,这所比新中国还年轻的大学,这所近几年热度大涨的大学,这所面积巨大、食堂巨多的大学,这所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学——不知道是否会和我的预期相符呢?

华科的一中学长们非常热情,在我们初入学时一直耐心地给我们回答问题,让人生地不熟的我也有了归属感。在华科,我们同样也是一中学子,对一中有深厚的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温暖。

一中见证了我们最纯粹的三年。那些日子多简单啊,为了高考这个共同的关卡,哭过笑过、沮丧过兴奋过、心酸过感动过,是带着少年的活力与青涩的时光。会记得艰难起床后匆忙洗漱踏着上课铃进入教室的每个早晨,会记得在教室抓紧每分钟写作业的午休时间,会记得很多个找老师答疑聊天的晚上,会记得晚自习时溜出教室看夕阳的傍晚,会记得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年级组长,会记得在我难过时开导我的老师,会记得保安处每天管理交通的老师们,会记得每一份真挚的友谊,会记得2018年最后一天的大雪,会记得一中的每一栋楼、每一棵树、每一张桌椅。

离开一中来到华科,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也许四年之后,我也会像怀念一中一样怀念华科,那就少一些时间想念,多一些时间把握当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能够活得离自己的期待再接近一些。

07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马聆风 长沙一中1521班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803班

如同交错的丝带将我在长沙一中的高中生活与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时期相连接起来的,是足球与剧作。

长沙市一中与众不同的是他传承下来的包容与自由,以及在这之中不断迸发出的创造与拼搏。学校给予了我们创造的自由——自建校园足球联赛,球员签约球队训练,我们做得有模有样,三年两夺“一中杯”冠军;结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进行文艺创作,抽出时间去排演音乐剧,老师也表示理解与支持,一出结合了西洋管乐的创新音乐剧《梁祝》亮相元旦晚会,引得一片好评。

2018年我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创造勃发的一中血液与“明德厚学”的华科精神又迸发出新的活力。院足球队队长及射手王、华科毕业电影导演组成员兼演员,华科大让我有了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同时我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互联网大厂的实习机会并转正。

因为先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初入大学的我感到深深的迷茫。我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可以轻而易举达成一些成就。可如果总是试图依靠自己的天赋而很少努力,就只会趋于平庸——因为不努力而趋于平庸,便又自怨自艾地否认自身的闪光点或者妄言“志不在此”,进一步反噬自己。我也曾编织各样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松懈,可当我一次又一次质问自己“你努力了吗”,我发现不能再用什么借口来搪塞自己。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别人的高水平也是靠日夜的编程练习;没有什么志不在此,我在文艺创作、足球上的闪光也会以另一种方式照亮我的计算机之路。

2021年华科毕业大电影《妄想粉碎计划》中的工科男“尤其”就是以我为原型创作的。他觉得对计算机不感兴趣,想转到新闻学院,一圈折腾下来,他发现自己离出彩就差迈出那一步。在华科的日子里,我学到了要认识自己的天赋,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及永远不要忽略自己付出的努力,你所得的都是你应得的。我成为球队主力,靠的是几年来的比赛训练;我成为导演助理,靠的也是平日百来篇观察与记录。如果初入大学的你也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也请耐心地努力一段时间,相信自己,你会得心应手,不再迷茫。

08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张晋铭 长沙一中1823班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115班

三个月前的一个星夜,我坐在操场的草地上,静静地享受着休憩时光。微凉的晚风送来了远方的歌声,军歌的旋律悄悄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年前。那时,经过军训的考验,我正式地成为了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怀着和此时同样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新校园的憧憬,我在心里许下了诺言:要不负学校的信任,在三年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驻足回望过去时,那些时光,连带着青涩的记忆,便都收敛成了一个点,提醒着我: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很庆幸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对我来说就是一中校训“公勇勤朴”最好的延续。置身华科的校园里,你能感受到催人上进的学习氛围,东九楼、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走廊上处处可见讨论问题的同学。“学在华中大”是一个品牌,我们要让它更响亮!

大一的生活比起高三节奏有所放缓,但想要做一名优秀的HUSTer,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依然要时刻抓紧学习。在长沙一中自由发展的培养模式下,我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因而也能在学习工作和课外生活之间游刃有余。对了,在这里我必须要提及学校里的36个食堂,在这片行学问道的圣地上,你一样可以体味到饮食文化之美,只是每天得要花点时间思索去哪用餐的问题了,这大概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愿同学们在大学里勇攀高峰,遇见更好的自己。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办公室

来源 / 龙千浩 魏天行 周颖健 曾静文

雷昊璇 刘婧 马聆风 张晋铭

通讯 / 陈一婷

整理 / 罗宇慧

文案 / 马婧闻

编辑 / 胡茜清

策划 / 黄光瑞 李小可

校对 / 姚子艺 李小可

审核 / 胡涛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双校记第七期 | 长沙一中——华中科技大学: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