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气象始新
春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年到,我们在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古至今,有无数诗歌画作将新年的瞬间变为永恒
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
走进诗画世界里的新年吧!
听那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十里暖融融地吹拂着闲庭百户,屠苏草久浸成酒来年全家合饮一杯,岂不美哉?暖阳初生时,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这是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民俗古画,一张张欢意的笑脸出现在眼前,他们点燃爆竹辞旧迎新,欢聚一堂共饮屠苏酒,大家热热闹闹地共换新桃符。
往事越千年,穿越古今,新年共贺同喜的“意”从未改变,代代相承。
岁宴会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待到天黑热热闹闹地点起蜡烛,照亮厅堂也点亮人们对新年的热情期盼。
岁宴未晚,守岁的宴席接连排起,列坐其次的都是亲朋好友。灯火辉煌间,画烛高烧,筵备珍馐,酒斟柏叶,众人一边品尝着新酿的柏叶酒,一边畅叙一年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无论时势如何变迁,团年饭一直是一种祈祝美好的方式,愿我们岁岁常见,年年长安。
新年将至,不求见面但拜年的拜帖写满祝词,屋中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但世俗随人,回礼拜帖也是一种潮流。
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从前车马书信慢,山高路远,亲友难聚,故而跨越千山万水的书信也就是新年的拜帖成为一种寄情问候的“流行方式”。
遥想当年,一封拜年贴可以从西北边疆到江南小镇,拜年贴上的墨笔一笔一划写的是祝福与思念。写上一句“顺问冬安”的拜帖,也是一种新年的浪漫。
春节悄悄来临
千家万户都开始了年前的准备
街上到处是叫卖年货的声音
让我们在泛黄的画卷中
看看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的热闹非凡
这是来自清朝画家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这幅画所呈现的是一个大家族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的画面。
最有意思的呀,是那群有着用不完精力的孩子们。
你看,孩子们有的你追我赶,有的三五成群说着悄悄话,有的两人围坐在果篮前,庆祝着新年的丰收,还有一个躲在角落偷偷点着爆竹呢。
响起的炸裂声正是印证了那句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去一年的坏事儿在清脆的噼啪声中烟消云散。
欢声笑语,童声童趣,新年的喜悦在孩子们的欢腾中,伴着阵阵寒风幽然而至。
(请把手机横过来滑动查看)
办年货可是新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丁观鹏在《太平春市图》当中就惟妙惟肖地将这样的一幕刻画出来了。
顶着料峭的寒冬,一家老少都出门赶集了,手上牵着,肩上顶着,生怕落在后面。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因为一个个摊位而变得狭窄,卖货郎们挑着担子大声叫卖着,人们蜂拥而上。皮影戏那儿一出腔,一晃影,便赢得满堂喝彩,孩子们你挤着我,我推着你,都怕错过一点儿环节。
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穿着新衣服,在集市上挑选心爱的物件,犒劳自己一年的勤劳。
不见行色匆匆,不见精疲力竭,只见散着腾腾热气的人间烟火。
新年,那自然是少不了送祝福啦,徐扬大师就特意画了一副《万事如意立轴》来表达祝愿。
锣鼓喧天贺新春,万事如意庆来年,小童子们在底下敲锣打鼓,献上的蟠桃映衬着万事如意的字样显得分外吉祥。
栏杆里的夫人和孩子欣赏着枝头的梅花,听着婉转动听的唱词,氛围感十足。
目光透过跨越千年的诗句,我们感受到古时人在字里行间的这份对于庆祝新年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新年到来、辞旧迎新的喜悦,我们似乎能够触到那时人们力透纸背的快乐,字里行间满溢的是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与庆贺;
当一幅幅画作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画中人、画中景、画中所洋溢出的节日氛围更是将我们的眼神所攫取,从幼童到老人、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没有人不为新年的到来做足了准备,尽管那时的颜料颜色远不比现在丰富,可几种单调的颜色却也绘出了鼓乐喧天的丰富色彩。
任凭时光穿梭千年
我们对于庆祝新年的热情依然未见消褪
今时今日
我们依然在新年到来之际办年货、吃饺子、煮汤圆
依然会在大年三十的夜晚
与家人一同守着电视看春晚
在倒计时中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也有了与古人不同的
对关心之人表达爱意的途径
我们会在新年钟声响起时
以短信或是其他通讯方式向我们关心的人传达爱意
也会在新年头几天走亲访友联络感情
新年即将到来
我们在阵阵朔风中感受到温馨
在亲人的问候中明确今年的小目标
(比如说,先挣一个亿。)
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感受纯粹的温暖
……
END
策划:徐泽荟
文字:靳希贝 张馨 徐泽荟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美编:陈友斌
责编:刘广兵
推荐阅读:
南北方大盘点,一起看看小年的不同打开方式吧
上新啦!快来领取2022年湖师日历
看过来!一篇帮你搞定居家烦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