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以下简称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贴合恩施、结合特色”为原则,把扶贫融入定向招生、专业建设、助学保障、就业帮扶全过程,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扶贫”的责任,为贫困家庭学子打开了“希望之门”
点亮希望,让爱继续。8月22日至24日,该校招生办、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行驱车近2000公里,辗转奔赴麻城、利川、咸丰等县市,看望慰问几位贫困新生,为他们送去录取通知书和爱心助学金。
“感恩社会,感谢学校,感激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受助学生们纷纷表示,科技学院提供给他们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难得,一定把握机会,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回馈社会。
程燕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报答社会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8月17日,科技学院招生办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一位女士在电话中咨询,被学校医学院录取的一位新生能不能退档,以便重新补录。
经仔细询问,拨打电话的原来是麻城市三中的老师高望男,她的一位学生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家庭希望能读一个专业便宜点、与精准扶贫相关的高职高专学校。得知情况后,接听电话的招生办负责人当场表示,学校可以对这名学生进行资助。
虽然同属湖北,但从恩施出发到麻城市盐田河镇茶铺村,却有近700公里的路程。在地域上,这是从鄂西南到鄂东北、从武陵山到大别山的一次跨越。
茶铺村距离城区还有50余公里车程,听说新学校的老师要到家里来看望,18岁的程燕激动又忐忑,一大早,她就去邻近的山坡上采摘了刚成熟的新鲜板栗以招待客人。
因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程燕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除了屋后的竹林与一片板栗林,家里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党的政策好,这几年对我们家的帮扶不少,去年还帮我们家进行了危房改造。”站在粉刷一新的房屋前,程燕的爷爷程仲良很是感慨。
“以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小工,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现在年纪大了,做小工都没人愿意要啦。”程仲良说,他和老伴的身体都不太好,程燕曾一度想放弃学业,是老师一直鼓励她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这孩子很懂事、很听话,高考一结束,她就去武汉打工了。”听说科技学院的老师来了,程燕高中时的班主任高望男也赶了过来,她介绍,高考前,程燕的奶奶生病了,或许正是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影响到了她,在武汉打工期间,程燕委托同学帮忙代填志愿,一再要求“全部选择医学专业。”
“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资助,我一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勤工俭学,让自己变得更好,报答社会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拿到录取通知书和教育扶贫助学金后的程燕喜不自禁,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左陈南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跨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穿过一条逼仄的小巷,再转过两道湾,一栋破败的居民小楼矗立眼前,左陈南一家四口就挤住在利川城区一个不知名的单元楼里。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家人和爱苦也甜。这个只有70平方米的小屋是左陈南幸福的源泉,她人生所有的获得都发轫于此。
爸爸因故离去的时候,左陈南才两岁多,姐姐只有4岁,弟弟仅仅几个月大。“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陈美容的世界都是灰暗的,但看到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振作起来,孩子成了陈美容生活的全部。
把孩子扔给奶奶和外婆帮忙照看,陈美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最多的时候,我打了3份工。”陈美容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她上午在一家个体批发商帮忙送货,打包送货完毕后就去一家餐馆打工, 餐馆收工结束,又去一家夜市帮忙。虽然每天只能休息5个小时左右,但看到几个孩子健康成长,她痛并快乐着。
让陈美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争气,今年,左陈南和姐姐左秋节两个都考上了大学,儿子左安康读高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苦日子终于快熬出头了。”
听说学校的老师要来,左秋节连夜在家里的墙上画了一幅画:两个海绵宝宝正在快乐嬉戏。左秋节是学美术的,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她报考了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那里学费便宜,写生时,说不准一不小心就去俄罗斯溜达了一圈,岂不是赚到了。”她说,自己和妹妹马上就要去到外面求学了,她希望妈妈每天回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就能看到墙面上的海绵宝宝,想到她的两个女儿,正在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当初,看到科技学院将招收100名学制三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定向医学生,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所以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志愿。”当得知这100名定向培养的学生早已满额,自己被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时,虽然觉得闹了个乌龙,但左陈南一点都不后悔,“ 当医生很神圣的,我一直都很仰慕这个职业。”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跨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左陈南说,是妈妈给予了她足够的爱和力量,让她不惧世间风雨。
陈小艳
心若荒芜,必会杂草丛生,唯有用知识填满自己的心。
在咸丰县黄金洞乡青岗园村,静默着一栋废弃的木屋,屋前杂草丛生、房屋颓圮,一片凋零。这里曾是陈小艳的家,自从两年前父亲过世后,她和弟弟就再也未在那里居住过。
老屋向下不足100米,是陈小艳和弟弟现在居住的地方,那是堂哥几年前修建的一幢新屋,因堂哥一直在外务工,这里成了姐弟俩的临时住所。
“她妈妈患有精神疾病,10多年前离家出走后,至今下落不明。”青岗园村支部书记徐华刚介绍,陈小燕的叔叔婶婶也都已过世,堂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姐弟俩一般只有周末的时候回来居住。
“低保、临时救助,每年有政策我们都会为这两个孩子优先考虑。”徐华刚说,今年村里的安置房修建完成后,他第一时间给姐弟二人解决了一套房子,前几天,安置费也划拨下来了,今年过年,他们就可以住上新居啦。
“这孩子命苦,不过她挺自立自强的。”咸丰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陈勇和陈小艳家是邻居,对她家的情况很是了解,一直以来,他和爱人都对陈小艳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他介绍,陈小艳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今年高考结束后,她就来到县城一家洗车场打工,虽然每天只能挣到50元钱,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
“心若荒芜,必会杂草丛生,唯有用知识填满自己的心。”读职校时,陈小艳去广东实习过,在工厂,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打那时候起,对知识的渴求成了她前进的动力。她说,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多读点书,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把读初中的弟弟带大。
“让教育扶贫工作落地见效,实现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科技学院副校长曾繁荣介绍,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绿色通道”制度,对被录取入学但由于家庭困难暂时无法缴纳学费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学生进校后,学校还会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受资助学生成才。
图片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恩施日报
封面来源/谢静宜
策划/大通社新媒体部
排版编辑/肖婉婷
责任编辑/董念
投稿邮箱/2167453142@qq.com
审核/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