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新办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情况。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指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推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补齐短板、兜好底线。(1月22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们的文化建设成果是有目可睹的。从文艺的“扎根人民”到文化的“三下乡”,从文化出版的法律保护到全民阅读的全面推进,从重视经济增速到重视文化增重,不断地探索与寻求,让“文化”成为国家追求,让“传统文化”开始引领社会潮流,让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国家战略政策”,而逐渐成为寄托文化载体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
然而,前途虽然光明,但是路程却总有些曲折。疆域辽阔、人员众多成就了我们国家的“大国基础”,也让有些“老少边穷”地区,因着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成为文化领域的“短板”:有的地区是交通闭塞,观念落后,文化服务虽然已经覆盖到了乡镇,但是在及时性和丰富性上还略有差异;有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体系,但是因着资金的匮乏,基础建设并不完善,距离标准水平还有所差异;有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位,但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的方式上,还略有不足。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是“锦上添花”之举;对于以“老少边穷”为代表的弱势地区而言,与其说公共文化服务是改善其思想的有效方式,不如说公共文化服务是这些地区全面崛起的“文化资本”,更是其全面发展的腾飞资本。科技改变生产方式,文化转变发展观念,素质决定整体能力。而这些,并非个人或者地区的力量所能给予转变。
补齐“文化短板”,丰富“文化资本”,唯有借助公共的力量才能予以快速实现。公共服务具有几个社会服务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整体推进,财政资金做保,社会氛围助力,整体竞争提升。这些优势,对于“老少边穷”等地区来说,是一场期盼了已久的及时雨:他们的发展梦想,依托于国家的整体规划;他们的发展未来,寄希望于地区居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他们的未来竞争力,就在于这些文化服务里,就在于这些文化的“资本”中。
补齐后的公共文化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我们正在以文化的强盛打造一个有底蕴、有内涵、有亮点、有经典的“软实力”国家。文化是未来的竞争力,奔向社会主义的路途上,不允许出现“文化短板”。集公共之合力,全面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弱项”,这是真正的文化均等,也是必要的文化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