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文明办组织向农村赠送春联年画活动,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祝福吉祥,弘扬传统美德。与此同时,各地也都积极响应号召,开展送春联赠年画活动。春联年画突出民族特色、中国味道,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
过年: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统
张楠之
每逢年前年后,总免不了听到一些人发一些感慨,或者感慨年味变淡,或者感慨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这种感慨常常是通过与“我们小时候……”进行比较之后的结果,因为,跟他们小时候比起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现在的“年”,都少了“年的味道”。
其实,何止是过年前后,任何一个传统的节日前后,如中秋、端午、清明、元宵等等前后,都免不了听到类似的感慨。那么,真的是这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变淡了么?
过年贴春联,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因为,至少在宋朝以前,还根本就没有“对联”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当对联甫一出现在某些人家的大门两边时,一定有人认为这东西不够“传统”,甚至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鞭炮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至少在火药被发明出来之前,过年是不放鞭炮的,那么,当鞭炮炸响在一些人家的门前的时候,也一定曾有人认为这是对“年”或“神”的不敬,曾经加以阻止。
传统年节的内容和形式,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相适应的,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年节的内容与形式也一定会发生改变。比如,城市很多家庭已经不再贴春联了,因为,公寓式住房门前并不适合贴春联;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已经不再放鞭炮了,因为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和安全的考虑,城市里燃放鞭炮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很多人正在选择不回家过年,这或者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是出于休闲的原因。
很多人对如今过年的一些方式表现出不解甚至是不屑,其实与当然人们对那些如今的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并认为必不可少的过年习俗的不屑一样,未必是因为它们有多么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变化感到不习惯。
那些与时代相连的变化,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对于那些总在感慨今不如夕的人来说,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因为,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虽然他们庆祝新年的方式难以让你接受,但他们庆祝的对象,毕竟仍然是“年”。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年”,就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宗”,就是那永远不变的中国人的传统。
在庆祝新年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更新的同时,也一定有很多内容和形式被淘汰消失了,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即使看看今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过新年时从衣食到庆祝方式的不同,就可以推知,纵向时间轴上的变化,并不比横向空间轴上的差异小多少。所以,如果你不容忍空间上的习俗差异,那么,你也应该能够容忍时间上的习俗变化。
传统文化中最最核心的东西,最能打动你的柔软的内心的东西,其实一直没变。因为,只要到了年底,无论你身在何方,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家;无论你贴不贴春联,放不放鞭炮,你的心里都有盼望热闹的冲动;无论你是包饺子还是啃窝头,你最企盼的都是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新年的企盼没有变,我们都希望一家团圆,都希望家和万事兴,都希望国泰民安,都希望五谷丰登,都希望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