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数字阅读的积极推动者
吴建中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美国工程教育协会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其科技知识只有12.5%来自大学课程,其余87.5%都是从工作后的再学习中获得的。其实人文知识也是如此,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我从小就爱读书,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要与书结伴,特别是出远门,总要带足路上看的书,否则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读书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以前精读多,泛读少;看专业书多,看休闲书少;功利阅读多,自由阅读少,现在正相反。但书是越读越多,越看越杂了,尤其是网上阅读的量越来越大。一般总是先看网上有没有需要的东西,然后再到图书馆寻找。
我是数字阅读的积极推动者。虽然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自己阅读纸质书更多一些,但作为图书馆管理者,我们有责任不仅要让更多的读者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而且要为未来的数字世界谋篇布局,打好基础。数字图书馆推进十多年来,图书馆界已经积累了大量数字资源,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数字资源社会能见度低且利用率不高。前几年我和同事们大力推动市民数字阅读,就是以市民数字素养为突破口,让更多的人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阅读总是有目的的,不是为实用就是为愉悦,我们不能把所有为了实用的阅读都叫功利性阅读,人要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甚至应付各种需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所谓学以致用,致是转化的意思,通过阅读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无论是为实用还是为愉悦,都是为了把学到的东西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总之,能静下心来阅读就好。 阅读是我的生活必需,图书是我的最佳伴侣。我以前喜欢传记,现在更喜欢小说,因为小说更富于想象,更体现个性,每次看完我都喜欢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我的博客就起到日记的作用。最近看日本小说多一些,因为我用稿费买了不少日本小说。只要是小说,我都喜欢看,没有特殊的喜好,但有的时候也有被动阅读,比如《三体》之类的,我一般不看科幻,但这本书不看不行,否则你会有一种OUT了的感觉。 看小说是一种愉悦型阅读,但我更喜欢学习型阅读,也就是说刨根问底式的阅读。比如我喜欢把某一主题的相关作品串联起来,无论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纸质书也好,电子读物也好,一段时间专注一类东西,直至学深学透,写书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关联性、知识聚合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把某一主题的相关知识集聚和关联起来,经过比较、筛选,然后再下结论,如果暂时下不了结论,就要让它呈开放式,留有余地,学术研究最忌讳武断下结论。
我阅读的作品很多很散,说不上哪一位作家、哪一本作品对我有多大影响。如果说对人生影响大的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英雄主义作品确实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那时喜欢记好词好句,很多豪言壮语都能背诵下来。现在这样的作品不多了,这不是件好事。我觉得应该发布一些真正能打动人心、催人上进的推荐书目供青少年阅读。
推荐给读者三本书
《拉动力:变推动为拉动、解放个人与企业潜力的全新商业模式》
《恢复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你该如何应对?》《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