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史金淞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20余年,史金淞在国际艺术界不断挑战边界,出彩出色。正如他在2015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所说:“以一颗金子般的心去看待世界”,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乐于创造,永不止步的艺术之星。本期人物对话,昙昙带你走进校友史金淞的艺术创作脉络。
史金淞
1969年出生于湖北当阳。
中国当代著名的独立艺术家。其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表演、建筑、影像、戏剧实验、观念设计及制造等多媒体系统,以独立的艺术态度和实验精神不断地拆解艺术与日常的边界。
其作品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在包括蓬匹杜、柏林文化宫在内的重要艺术场馆展出,并被众多的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近年从"拍卖双年展"到"淞艺博.一个人的博览会"更是以直接行动的方式着手对当代艺术生产力关系及新能源系统的探索和改造,强调生动独立的个体自觉性。
01
记者:85思潮,当代艺术30年,似乎走到了一个节点,你对未来的艺术走向有何判断?
史金淞:对我来说,艺术是件非常个人的事儿,即使近年我弄一些公共项目,也都是基于每个个人的自主性,因此我不太关注类似潮流的现象,我的工作时刻提醒自己与任何潮流保持必要的距离……
02
记者:对即将进入艺术院校的2000后新青年,你有何期待和建议?
史金淞:我不太习惯期待,如果是建议,那就是希望他们更加开心地学习!
03
记者:对湖北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态,你有何批判性建议?
史金淞:暂时还谈不上批判和建议,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参与吧。
04
记者:近年,你个人发起一些新的艺术样式或艺术运动,在中国和世界范围有很大反响,请谈谈你的艺术主张和创作近况?
史金淞:简单说,就是以独立个人的方式,切入社会,实践对公共价值成型逻辑的微调,甚至改造。
1992年,“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杭州展出,史金淞还在读大学,他作为最年轻的参展者之一和老师的作品同台展出。从那时起,他的作品明显要超过他的同学。同学们都还懵懵懂懂,而他作品的材料意识就已经很强了。同时,他用金属表现“残荷”意象的时候,已经开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后来的《哈克龙》、《健身器》、《设计1号》这类金属作品,出奇制胜,把精致、冷峻、残酷、秩序感融为一体,让人不寒而栗。他近年来创作的“松”、“园”系列,则是在努力营造一种关于神奇和腐朽、精致和废弃、日常化和戏剧性等既矛盾又共享的空间。他的作品形态和所借用的资源很难简单地归类,极具跨学科性质。
继2014年8月史金淞发起“淞艺博”(一个人的艺术博览会,一个行走中的博览会、一个真实的博览会)《凤凰灰度》谱系采样计划之后,2015年4月9日,再次发起以“我的馆”命名的作品征集,该项目向全世界所有人(不限于艺术家)征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以独特方式于2015年5月登陆第56届“威尼斯独立双年展”,展出不限于行为、影像、文本等之外别样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系列艺术实验计划不仅重新定义了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会展、艺术圈,而且对艺术教育及城市文化发展新路径提供了镜鉴和启迪。
信息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记者:新闻中心记者团张娟
编辑:行鱼